回覆列表
-
1 # 湖南沐苗教育
-
2 # 自在育兒
教孩子,不論是教孩子懂禮貌還是其他的,方法有很多種。
您提到的會引發孩子不樂意的教,應該是比較生硬的一種,那就是不斷地在嘴上唸叨,要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呀巴拉巴拉之類。孩子聽得耳朵生繭,自然會容易產生排斥心理。
而有一種教,可以更高明,它是顯山不露水的,是潛移默化的,那就是言傳身教。
如果全家人都是文明有禮的,你不需要教,孩子也會被感染而學會有禮貌。
如果大人做不到待人有禮,不論你告訴孩子多少次要懂禮貌,他也不一定學得會。
正如董卿有一句話說,孩子不一定聽你的話,但他一定會模仿你的行為。
還有一種比較高明的方式,也很有效,那就是讓孩子和懂禮貌的孩子一起玩,如果他的小夥伴都是有禮貌的孩子,他自然也會被影響而變得有禮貌。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希望可以幫到你。
-
3 # 軒雪飄9077
作為兩個萌娃的寶媽,我覺得小孩在小的時候不要刻意去教他什麼。
你做給他看就好了。
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把醬油弄到女兒衣服上,我連忙說對不起,她就笑著說沒事。
做父母的一定得記住一點,那就是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當然如果做錯了,我們也不要急著去責備她,我們應該引導他往對的思維上去。
當你不想孩子玩手機的時候你先放下手機。
你不想孩子每天邋里邋遢得時候你先每天把自己收拾乾淨。
你想孩子愛學習的時候,你先做到有空看看書而不是玩手機。
人家經常說,我看你孩子就知道你大人是個什麼人。
所以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不要去跟孩子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
孩子在年幼時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們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潑而無拘無束,一旦被匯入某一方向,就能轉變它的流向。在社會的大環境中,為什麼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為,在這裡起決定作用的是教育。
到底怎樣的孩子,才能反映出父母教育得好?下面幾個方面很重要。
1
守規則
曾看過一位爸爸和孩子的對話,印象很深刻:
有一次,孩子問我,為什麼很多人都在闖紅燈,我們卻要一直等綠燈?
因為,爸爸希望你成為一個堅守規則的人,不是堅守給別人看,而是為自己堅守。
一個孩子能自覺遵守各種規則,是他從家庭順利進入學校,最終順利進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重要前提。
發展心理學表明,道德和超我起始於3歲,孩子3歲開始,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教孩子規則。
孩子最終都是要走入社會中的,進入社會沒有人會像父母在家裡一樣順著他、慣著他,缺乏規則感的孩子在社會中勢必會屢屢碰壁。
“熊孩子”不知道底線在哪裡,他們沒有對錯是非觀念,正是因為從小就沒有樹立起規則感。
比如孩子在電影院或者地鐵等公共場所一直吵吵鬧鬧,家長應該堅定地制止孩子,告訴他在公共場所不像在家裡,家裡可以隨心所欲一點,但是在外必須遵守規則,不能打擾到別人。
從小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行為,有的甚至是終生的遺憾。
有規則,才有自由,這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2
懂禮貌
近日在網上看到日本幼兒園小朋友上校車的一幕,很感慨:
學生見到老師,先鞠躬;孩子告別家長,再鞠躬;家長與老師之間,彼此鞠躬。
輕輕一個俯身、彎腰,包含的是沉甸甸的禮儀與尊重。
在日本,禮貌教育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就一直貫穿始終,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愉快而和諧。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說過:“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禮貌教育應當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教給孩子。
首先,父母要做好禮貌待人、與人為善的榜樣,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
其次,教孩子基本禮貌用語和使用場景:見人問好;請求幫忙多用“請”、“麻煩”;受人幫助與恩惠,表達感謝,等等;
另外,教孩子公眾場合的禮儀:不隨意打擾別人,不大聲喧譁吵鬧……
3
敢於承認錯誤
2018年4月,鶴壁市的一位馮先生將車停在路邊去辦事,回來後看到車上貼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
“我是嵩山小學某班的一名學生,是我不小心把您的車碰壞了,十分抱歉。”字條還留著家長的電話聯絡方式。
這個孩子的行為,體現出家長卓越的教育方式,犯了錯誤勇於承認、敢於擔當。
托馬斯·薩斯曾說:“當一個孩子意識到他不僅有堅持真理的權利,而且有犯錯誤的時候,他就已長成了大人。”
敢於承認錯誤的孩子,是有責任感和正確是非觀的體現。
這樣的孩子會懂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不衝動行事,將來更有擔當、更優秀。
孩子年齡小,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父母要理性看待,不過分苛責孩子,否則孩子會因害怕被責備而不敢承認,讓孩子明白“承認錯誤”並不丟臉;
此外,家長更不能一味地維護孩子,不管犯什麼錯,都要勇於承認,積極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及時彌補。
4
有主見
同事最近跟我們分享了她和孩子之間的故事:
孩子上一年級了,同事看網上大家都說孩子學畫畫好,於是想給孩子報畫畫班。
誰知孩子聽後很鄭重地對同事說:“媽媽,雖然我很多同學都學了畫畫,但是我其實一點也不喜歡畫畫,更喜歡跳舞,你給我報舞蹈班吧。”
同事說:“雖然孩子不聽我的話,但我卻十分開心,因為她有自己的想法,並且能夠表達出來,是個有主見的孩子。”
從古至今,家長老師總是喜歡聽話的孩子,其實是教育的一個誤區。
生活中大多數聽話的孩子都是缺乏自我意識的,別人說什麼、做什麼,她也跟著這樣說、這樣做,沒有自己思考和堅持。
而有主見的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勇於提出質疑、堅持自我的判斷,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生活中,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表達意願的機會,傾聽他的想法;
當孩子滿心歡喜與你分享他的創意和想法時,不要隨便輕視孩子的童真,孩子的想法不分大小,一定要鼓勵孩子,鼓勵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培養孩子創造的能力。愛孩子,從每個細節,每句話做起。
人與人之所以不一樣,主要是因為在後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識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會在未來漫長的一生中發揮重要的影響。
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父母是何種層次的人,取決於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
人生路上,願每個孩子都能做一個溫善純良又不捨愛與自由的人,辨是非、明事理,活出自己獨一無二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