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與美文欣賞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這一成語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戰國時代,有個小諸侯國滕國的國君滕定公死了,太子請他的老師然友到孟子那裡去請教喪事該怎麼辦。孟子認為應當實行三年的喪禮,以盡孝道。然友回國把孟子的意見轉告了太子,太子決定照辦。但是滕國的宗室百官都不贊成,因為他們認為魯國和本國的先君都沒實行過這種喪禮,這樣做是違背了祖宗的規矩。太子又讓然友去問孟子。孟子說:“這事不必求教他人。孔子就說過:‘君主死了,太子把政務交給太宰,一心守孝,他只喝粥,臉色深黑,一到孝子的位子上就哭,孝子一帶頭,大小官員沒有不跟著致哀的。’這就是說‘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的德行就像風,小人的德行就像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這件事完全取決於太子本人。”於是太子為定公守喪五個月,到下葬那天,太子表現得非常悲痛,給前來弔喪的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上”指上級、領導,“下”指下級、百姓;“好”即喜歡、愛好,“甚”是程度上超過、更加嚴重的意思。成語字面的意思是說:上層人物有什麼喜好,下層或百姓就更加喜好,指社會上的上行下效現象。

    上:居上位的人;好:愛好;甚:更厲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這個故事一方面說明儒家注重孝道,主張厚葬,另一方面也說明只要盡了孝心,喪期的長短和喪禮的繁簡也都是可以變通的。其中孟子“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本來指只要太子領頭盡孝致哀就能帶動其他人,並無貶義。

    後來這兩句話形成了成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意義範圍擴大了,泛指各種上行下效之事,並加上了貶義色彩,一般指不良風氣自上而下的形成和傳播。

    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意思接近的成語是“上行下效”。“行”就是做,“效”就是學習、仿效。這一成語也是上面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怎麼學的意思。

    歷史上關於上行下效的典故很多。比如古代楚國的靈王喜歡細腰的子女,使得靈王的妻妾宮女們情願每天吃一頓飯,餓得連繫腰帶的力氣都沒了,個個面黃肌瘦,要扶著牆才能站起來。

    又如齊國的國君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結果全國的百姓都跟著學,使得一件紫衣服的價格超過了五件白衣服的價格。再如衛國的靈公喜歡男扮女裝,使得全華人都跟著男扮女裝。後來齊桓公和衛靈公聽從謀臣的建議,首先帶頭改變服飾與裝扮,才改變了全國的風氣。兩個成語不同之處在於,“上行下效”只是說下面的人效仿上面的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說下面的人比上面的人搞得更嚴重。

  • 2 # 莊夢蝶戀花

    這種情況現在比古代少很多了吧。

    主要是這種投其所好現在並不吃香。注重個人能力提升才是最硬的底氣。

  • 3 # 小馬談古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出自孟子,原文如下: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是在世子。”

    孟子說:“是的,這是不能求助於別人的。孔子說:‘國君死了,(太子)把政事託付給冢宰處理,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這樣,)大小官員沒有敢不哀傷的,(因為太子)給他們帶了頭。’在上位的人愛好什麼,下面的人必定對此更加愛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風;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這件事就在於太子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指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中國古代歷代皇帝崇道或崇佛就是最好的例子。

  • 4 # 一空禪師

    上孝下效行正氣,

    朝庭百官看君王。

    掌權還須有主見,

    果斷決策順朝綱。

  • 5 # 何必強求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好多人都理解為“上行下效”,可這麼解釋總感覺對不起裡面的“甚”字,因為“效”字是效仿、模仿的意思,而“甚”是超越的表達方式,有過之而無不及,有“青出於藍勝於藍”的訴求。因此,我更願意模糊的理解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話到也不難理解,請不要隨意的把它歸納到貶義範圍裡,因為這句話描述的很客觀、很現實。

    一、說到“上”,人們很容易會想到那些遭人痛恨、禍國殃民高高在上的貪官汙吏頭上,太狹隘!

    如果具體到人,古人是“上”;革命先輩、革命英雄是“上”;掌握權貴者是“上”;各階層名流是“上”;德高望重者是“上”;有恩之師是“上”,家族老輩兒者是“上”;父母孃舅兄嫂等是“上”,所以在“上”面的人好多都是給予我們生命、知識、呵護和生存之道的人。這裡面好多人確實是值得我們去效仿去超越,不然國家與社會怎麼會有這麼快速的發展進步呢,而且這些人都是需要我們去尊敬和愛護的人。

    二、具體到事物“上”。古人為我們創造和保留的先進文化先進思想是“上”;現實中:先進的理論知識、科技知識是“上”;國家的憲法及各種法律法規是“上”;人類的道德底線等同樣也是“上”。

    在對國家和個人有進步意義的行為和思想上,我們是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但對那些有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和理念要堅決的“上有所好,下必摧之”。毛病都是慣出來的,現在社會網路這麼發達,公民的話語途徑這麼便捷,對於那些不正之風就得要堅決的予以曝光。

    弘揚正氣,讓祖國更加輝煌!

  • 6 # 彎眉柳葉刀e

    這原本是一句形容上行下效的中性詞。後世逐漸引申為上邊的作風不好,下邊的作風會比上邊更加不好的貶義詞。類似於民間俗語"上樑不正下樑歪。"

    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歇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是在世子。其大概的意思是說:滕國國君滕文公死後,太子請他的師傅然友去問孟子如何舉行喪禮。孟子告訴然友說,太子必須穿粗布衣、喝稀粥,居喪三年。然而滕國官員皆不贊成這樣做。於是然友受滕太子之命再次請教孟子。孟子對他說:孔子說過,君主去世,太子將一切朝事委託給國相料理,自己則喝稀飯,哀傷得面目深黑,一臨孝子之位便哀哀痛哭。這樣,下屬的官吏便沒有敢不悲哀的,因為太子帶了頭。在上位的人有所愛好,下面的人便一定對它愛好得更厲害。君子(這裡是指在上位的人,即當權者,後也泛指地位顯赫可以影響社會風氣的統治階級,)的德象是風,小人(泛指處於下位的部屬,百姓)的德象是草,風吹到草上面,草便一定會隨著風向而倒伏。太子聽後,便按孟子所說舉喪,使來弔孝的客人無不滿意。

    孟子要表達的意思就是:作為具有權力和地位的當權者要嚴格自律,因為自己的不良嗜好會被下級和百姓所模仿,利用,從而帶壞社會風氣,誤國誤民。而好的德行則可以起到模範示範作用,讓社會清明,民風淳樸,有利與國家和人民。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楚王好細腰,朝中多餓人,越王好擊劍,華人多瘡疤等,這些都是下面的人為取悅上面的人而投其所好,刻意模仿,甚至影響到國家正常秩序和人民的正常生活的例子。這種由上而下的惡劣風氣就像風吹亂草一樣被推波助瀾,勢不可當。所以,當權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修養,注意自己的言行。約束自己的慾望,避免因下面的人順著自己的愛好和脾氣,投自己之所好,阿諛奉承,來討好自己,並以此作為損壞國家利益,換取晉身上位的資本。因為這確實是一個合格的當權者所應當具有的基本素質啊。

  • 7 # PLH紅塵幽蘭

    上尊下卑,上貴下賤,

    討好迎合,奴性使然。

    貴賤本無,自作成賤。

    傳統觀念,思維習慣。

    上為典範,亦是標杆。

    其之所好,定然佳哉。

    不論宜否,不論對錯。

    毫無主見,盲目從焉。

    如此從者,為數多半。

    從眾心理,尤為普遍。

  • 8 # hitman1

    上樑不正,下樑歪。

    皇帝喜歡小腳,結果全國婦女皆以纏三寸金蓮為美。

    領導喜歡喝茶,結果領導的茶杯從沒空過。

    外華人高鼻樑雙眼皮,結果全華人都看著高鼻樑,雙眼皮為整容必選項。

    為啥?奴性使然。有人說是封建社會的毒害。別鬧,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真正意義的封建社會是周朝。在這之後是……

  • 9 # 三橫兩豎的毛

    這個上有很多種解釋,可以直接解釋為控制社會資源的人,因為下做什麼也許是下可以控制的,但是評價體系卻是上制定的,而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寵辱不驚,甚至可以說是稀世之才。所以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可以算是一個範例。

  • 10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個人視野,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集權制或民主氣氛比較淡薄的組織特色!

    在集權制或民主氛圍淡薄的單位,處於決策地位的組織管理層處於資源的支配地位,甚至對個人具有生殺予奪的權利。

    這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大興民主之風,這種現象得到了根本遏制!

  • 11 # 開拓的世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話出自《孟子》。意為帝王喜愛什麼,臣子就更加喜愛。也就是說,身居上位的人喜歡什麼,下邊的人就更加喜歡。如宋徽宗喜歡踢球,一些大臣也就跟著踢球,這叫投其所好,以保官運亨通。

    如帝王正,則臣僚正,一正壓萬邪,將使國泰民安。若帝王無道,則臣下諸官效仿,上樑不正下樑歪,那百姓就苦不堪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舉辦一場成功的釋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