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帥痞大叔

    我不贊同“文人相輕”這種態度,但是,“文人相輕”是存在現象。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可見,“文人相輕”從古到今一直都存在,所謂自己都是優點、別人盡是缺點,普通人也有這樣的毛病,但是為什麼專門提到文人,因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化藝術領域沒有標準答案,當人們固執己見的時候,往往就對掐上了,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

    現實裡面,“文人相輕”和”文人互粉“都是存在的,無非是多多少少而已。那麼,到底是”輕“還是”粉“,是性格使然還是對不對眼,這跟人的格局氣度有很大關係,也要實際情況實際分析。

    非常典型的就是臺灣作家李敖先生,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有尊崇的物件、也有痛罵的角色,被人稱為”大師“、也被人”詬病“,”文人相輕“在他這裡體現出豐富角度。

  • 2 # 閒花竊脂

    我不贊成這個觀點,但是這種現象的確存在,就以杜甫的祖父杜審言老爺子為例吧。

    蘇味道任天官侍郎時,有一次杜審言參加官員的預選試判,出來後他便對旁人說道:“蘇味道死定啦。”眾人聽到此話大驚失色,忙問是何原因,杜審言回答說:“這廝見到我的判詞,肯定會羞愧而死的。”杜審言還曾說:“我寫起文章來連屈原、宋玉也只配給我打打下手,王羲之在我的書法面前也得臣服。”

    《新唐書》載:初,審言病甚,宋之問、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雲。當初杜審言病重時,宋之問、武平一曾去看望他,他卻依然毒舌的對二人講到:“我受盡了造化小兒的苦,還有什麼可說的!不過我活著,老是讓你們出不了頭。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遺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

    文人相輕,現在可以引申為同行相輕,我就經常遇到那些吐槽上任的程式設計師,什麼程式碼多垃圾,架構多爛啊什麼的,現實中吐槽完還要到技術論壇發帖子吐槽,其實自己就不咋樣,就是想貶低別人,掩飾自己的不足,其他行業應該也有同感吧。

  • 3 # 閒者文化

    “”文人相輕”意思是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我是贊同這種說法的,在古代的確有這種現象存在。

    例子:

    眾所周知,司馬遷被漢武帝處於宮刑,但我認為真正導致這種結果的,就是這句“文人相輕”的千古至理名言。漢武帝雖被稱為馬上皇帝,但他也吟得了詩、作得了賦,在很大程度上,他是以文人自居的。對於司馬遷這樣一位足以淹沒皇帝“文采”的西漢文壇領袖,手握生殺大權的漢武帝如果發起狠來,那絕對是不擇手段的。

  • 4 # 仁府

    不贊成這種觀點!

    文人相輕早先出自曹丕《典論》”文人相輕‘’。但不能一概而論!

    春秋時著名的‘’管鮑之交‘’就是文人相重的經典。管仲正是經鮑叔牙舉薦而任齊相,後攜助齊恆公成春秋第一霸主,管子成就中華民族第一相!

    偉人毛主席文韜武略!他和許多文人墨客是摯友,如郭沫若,齊白石,柳亞子等不一而足!

  • 5 # 意識物理學

    自古“文人相輕“,這是歷史的總結,既使在今天,也同樣是如此,最嚴重是”五四“時期文人之間的相互攻訐,是十分熱鬧的,讀魯迅的每篇文章,都包含著或是專門,或是順便對其他文人的嘲諷或是抨擊,比如對胡適,陳西瀅,梁實秋,徐志摩等人,當然這也不只是魯迅,這是那時的文化界的特徵。

    歷朝歷代,都是如此,文人之間,勢同水火,這是為什麼呢?據我看,其一,中國自古以來,文人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而不是做學問或搞研究的,謂之”犬儒“是也!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文章都為稻粱謀!讀書就是為了做官,為主人辦事,人家花錢僱你,是為了讓你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為人家的政權保駕護航,搖旗吶喊,歌功頌德,是瞧得起你,但是呢,讀書者多,能做官者少,就存在競爭,所以在一個單位裡,一個行業內,是彼此競爭的,為了爭到那個職位,或是爭到那個地位,就互相攻擊,謾罵,嘲諷,挖苦乃至誹謗,都是有的,李敖就經常罵人,不罵人的也有,只是個別的,趙樹理就沒有罵過人。

    其二呢,文人大多心胸狹隘,由於平素書讀的多了,裝了一腦子大道理,聖賢之訓,但這些道理在生活中很難派上用場,那些理論或是主義,原理或是原則在生活中沒什麼用,生活講的是人情世故,柴米油鹽,迎來送往,雞毛蒜皮,可這些小道理他們不懂,這導致文人們對周圍的一切又看不起,又不理解,所以十分痛苦,所以我們看到,知識分子的脾氣特別大,看什麼都不順眼,當然他們對知識分子以外的人興趣不大,只對其他知識分子有氣。

    自古道事理通達而心平氣和,知識分子因為不能真正理解別人而相互輕賤,相互敵視,他們總是把學到的那些治理國家的知識用到生活中,把對帝王將相,總統大員的要求用在普通人身上,這是多麼可笑的錯誤,而且很多知識分子,他們雖然讀書多,可卻是食古不化,食洋不化,根本就沒有把所學的知識充分理解,這樣的”專家““教授“,經常會說出可笑的話,做出可笑的事,因為有違常理,成了世上的笑話。

    其三呢,知識分子是社會的寵兒,國家把他們的地位抬的很高,從科舉制度產生以來,他們就被作為國家”特殊的人才“,而倍加受寵,尤其是宋朝的文官制度,要想當官必須透過科舉,成了上升的唯一通道,(其實現在更加唯學歷論)這些知識分子一直處在這種”優越感“中,大凡受寵的人,特別自私,容易排斥他人,尤其看不慣別的人受寵,養成了驕縱的習性,當然,這只是知識分子中的少數春風得意者,其他機遇不佳的知識分子倒沒有這些缺點。

  • 6 # 熱夢01

    不贊同“文人相輕”這種觀點。

    “文人相輕”出自曹丕《典論·論文》。

    曹丕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互相輕視,看不起,自古以來就存在。文人相輕,可能是從“孔子誅少正卯”開始的。少正卯是魯國大大夫,也屬於貴族,能言善辯,和孔子一樣都是魯國的“聞人”。少正卯和孔子都開辦私學,廣招學生。孔子宣講儒家思想,而少正卯宣講法家思想。孔子門下弟子多次滿了又空,空了又滿,都因為少正卯講學好,吸引了孔子的滿門弟子。相傳其弟子比孔子還多,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人,少正卯則有弟子四千,賢人八十三人。少正卯的思想與孔子思想相對立,孔子指責他"行闢而堅"。公元前499年,孔子當上魯國的大司寇,並代理宰相的職務,孔子上任七天後,就列出指責少正卯的五項罪狀,殺了少正卯。“行闢而堅”大概就是孔子指責少正卯,“文人相輕”的具體原因和表現,而誅殺少正卯就是“文人相輕”的嚴重後果。

    曹丕說,“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斯不自見之患也。”那些人總是善於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並不是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可以看出曹丕所說的“文人相輕”的本質應該是文學領域創作方面的。

    所以曹丕說,“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我審察自己的才能,用以衡量別人,這樣才能夠免於(文人相輕)這種拖累,因此寫作這篇論文。

    可以看出曹丕認為“文人相輕”是一種不好的觀念,是一種陋習,自古以來就存在。那是因為他們只看到自己的優點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以自己所擅長的方面去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方面,才造成了“文人相輕”。因此曹丕不贊同這種觀點,提出批判。

    魯迅對曹丕“文人相輕”的口號有重大的突破和發展,在《五論》一文中,認為“相輕”之說只是站在旁邊看文人輕來輕去的第三者,而真正捲入窩裡斗的只有“被輕”和“輕人”兩種。魯迅先生還提出三種“輕”之術:一種是自卑,一種是自高,一種是“只用匿名或由‘朋友’給敵人以批評”。

    魯迅先生一生在文人圈子裡生活,對文人的事也最為關注。1935年他連續寫了7篇論文人相輕的文章,目光犀利,不同凡響,全部收錄在《且界亭雜文二集》裡。

    縱觀中國知識分子圈子裡的“文人相輕”其實就是一種“文人相輕”的文化,正是由於這種文人之間相互批判和激烈鬥爭,才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有沒有什麼新興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