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
東嶽泰山(1532米),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1997米),位於陝西華陰市。
南嶽衡山(1512米),位於湖南省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嶽恆山(2017米),位於山西渾源縣。
中嶽嵩山(1440米),位於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
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曆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
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嶽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
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
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恆山奇,嵩山奧。
華人論風光,必曰三山五嶽。 “三山”者,“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史記 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是蘇東坡所謂“東方雲海空復空,群山出沒空明中”的“仙蹟”;而“五嶽”則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五嶽劈地摩天,氣冠群倫。雖然五嶽不是中國最高峻的山嶺,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就顯得格外險峻了。“詩經”中有“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嵩高維嶽,駿極於天”等詩句,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嶽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五嶽既不愧為天下名山。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恆山奇,嵩山奧。東嶽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嶽之首。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嘆,而唐代詩人杜甫則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南嶽衡山地臨湘水之濱,林木蒼鬱,景色幽秀,享有“五嶽獨秀”的美名。西嶽華山,險居五嶽之首。“自古華山一條路”,登臨猶比上天難,不吃豹子膽,只能望峰嘆。北嶽恆山則山勢陡峭,溝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寶,“懸空寺”便隱匿其中。中嶽嵩山雄險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個“奧”字上:在嵩山留下了覆蓋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奧精深的歷史文化遺產,“佛、道、儒”三教薈萃,“天、地、人”競相生輝,“山、寺、貌”互補爭豔。
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
東嶽泰山(1532米),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1997米),位於陝西華陰市。
南嶽衡山(1512米),位於湖南省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嶽恆山(2017米),位於山西渾源縣。
中嶽嵩山(1440米),位於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
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曆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
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嶽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
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
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恆山奇,嵩山奧。
華人論風光,必曰三山五嶽。 “三山”者,“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史記 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是蘇東坡所謂“東方雲海空復空,群山出沒空明中”的“仙蹟”;而“五嶽”則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五嶽劈地摩天,氣冠群倫。雖然五嶽不是中國最高峻的山嶺,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就顯得格外險峻了。“詩經”中有“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嵩高維嶽,駿極於天”等詩句,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嶽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五嶽既不愧為天下名山。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恆山奇,嵩山奧。東嶽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嶽之首。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嘆,而唐代詩人杜甫則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南嶽衡山地臨湘水之濱,林木蒼鬱,景色幽秀,享有“五嶽獨秀”的美名。西嶽華山,險居五嶽之首。“自古華山一條路”,登臨猶比上天難,不吃豹子膽,只能望峰嘆。北嶽恆山則山勢陡峭,溝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寶,“懸空寺”便隱匿其中。中嶽嵩山雄險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個“奧”字上:在嵩山留下了覆蓋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奧精深的歷史文化遺產,“佛、道、儒”三教薈萃,“天、地、人”競相生輝,“山、寺、貌”互補爭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