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落春無語

    拾葚異器是24孝當中其中的一孝,在今天看來,依然有其現實意義。為什麼這樣說吶?孝順父母無論在那個年代都是做人的本分,從古到今,世上除了傳說中的孫悟空外,沒有一個人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沒有父母就沒有自己,何況從小到大,不,是從十月懷胎開始,把一個幼小的生命撫養長大,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情,要付出多少代價,付出多少艱辛只有做父母的人知道。

    所以,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麼這個人也就不配稱之為“人”了。

  • 2 # 文娛小筆

    絕對有意義。

    拾桑異器:摘拾桑椹,分開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民不聊生,路有餓殍,糧食價高。一日少年蔡順去拾撿桑葚,北赤眉軍發現,問為什麼將紅色的桑葚放在一邊,黑色的桑葚放在一邊,蔡順回道,紅色自己吃用,黑色的給母親食用。赤眉軍被其孝順感動,賞了他糧食。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一個“孝”。孩子對母親的孝,將好的給母親,次的留給自己。而我們現在的印象中,卻是相反的,母親吃魚尾魚頭將魚肉留給自己的孩子。母親的這種表現是天然的,即使孩子再怎麼不爭氣,再怎麼殘疾母親都是無償的付出。而孩子對母親的這種“孝”是要通過後天教育去培養的。現在子女不孝的事情時有發生,充斥著我們身邊。

    所以“拾桑異器”中傳達出的精粹“孝”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我們都是父母子女,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我不僅要孝生自己的父母,也要尊重大自然的養育之恩,大自然提供一切養分滋養著我們。孝也是敬,敬身邊的人、自然。孝也是一種愛的表露,傳達的是一種美好,我們沒有人不喜歡美好的東西。所以,不管是簡簡單單的“拾桑異器”的單純對父母的孝,還是上升到對自然萬物的尊敬,都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有著極大的意義。

  • 3 # 廣銀8910

    漢代災民蔡順拾葚異器的故事,距今雖已近兩千年,但在民間卻世代囗囗相傳,依舊膾炙人口。由此可見,厚重,仁慈的傳統孝心,雖時過境遷卻更加歷久彌新。僅此一點,就可以自慰良心:中華民族不會忘本,中國之地孝道永存!於各地的外邦異族相之比較,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罕見的。

    有一位年愈花甲的美籍華人,生活在異國他鄉己經有半個多世紀,他每每在中國年的除夕之夜,都會點燃香燭,按照中國的習慣,朝著遠隔大洋的中國的方向,大聲祈禱:爹孃,又過年了,兒子回不家,在這裡給您二老拜年了。

    孝道本身含有記憶,藏著底蘊也感人至深,在鄉村民間有一段忘不了的民諺:

    有義人能生有義的子,無義人只生那無義的男,狸貓枕著屋脊睡,一輩輩地往下傳。發人深醒,令人膽寒,催人自覺,教人羞愧,勵人從善。

    時至今日,無論你是政客,鉅商,大腕,名流。還是平民,小販,布衣,百姓,如果你對自己的爹孃都不行,難盡人間孝道,不顧倫理規範,枉談其他根本就不會有人相信。人們常說: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何況人乎。不用做大寫的人,只要你心存感恩,常懷激動,懂得回報孝順老人,你就是世上最本份,最忠厚的一個好人。好人始終是世界上收入最多的人,有人說十年前,你周圍的人,會根據你父母的收入來對待你,十年後,有人會根據你的收入來對待你的父母和孩子,這就是現實的人性和人生。無傘的孩子別無他法,只需堅持和努力。

  • 4 # 玉堂行佛人

    "拾葚異器"這一詞句,源自巜全相二十四孝詩選》,記錄的是漢代孝子蔡順的故事。

    蔡順,少年喪父,對母甚孝。時值王莽之亂,又逢饑荒之災,只得拾桑葚伺母充飢。一天,他在拾桑葚時,將黑色的與紅色的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裡,遭路過的赤眉軍士兵責問。蔡順回答:"黑色的熟了,給母親吃;紅色的不熟,留自己吃。"憐憫他的孝心,赤眉軍送給蔡順兩鬥白米,一隻牛蹄,讓他帶回供奉其母,以示敬意。這一故事,至今仍有十分現實的教育意義。

    華人民是善良、勤勞的人民,中華民族有忠於國家,孝敬父母的優良傳統,"百善孝為先"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具體體現。在當今社會,"金錢至上"、"娛樂至死"觀念有所抬頭,"個性張揚"、"唯我獨尊"的現象比較普遍,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美德相對弱化。所以,重溫"拾葚異器"等二十四孝故事,重樹"滴水之恩 當湧泉相報"的道德風尚,對於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對於建立和諧文明社會,是非常及時的,是十分必要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作為子女的,真正孝敬父母,就必須在父母健在時,在父母需要時,在父母能享受時。需知:世事無常,人生無常,生命無常。尤其是父母上了年紀,隨時有可能離開這個世界,離開自己的子女和親人。因此,子女盡孝要趁早,子女盡孝要做好。如果父母已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子女再辦什麼風光的喪事,買多豪華的墳墓,除了求得自身理安慰和遮"活人眼",還有什麼意義呢?

  • 5 # 黑白文章澤淵詩

    當今人談起孝,就會立馬想起對父母好不好,這些成語恐怕早都忘記了,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這四個字是啥意思?先說說“拾葚異器”的出處和釋義,這是一個有關孝道的成語故事,出自元代郭居敬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原文為:“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隻與之”。是一個很簡單普通的故事,在王莽改制的混亂時期,有這樣一個蔡順,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不畏懼、坦蕩坦然、不慌的說出自己心中的真實孝心,一個簡單的舉措贏得了他人的共鳴,才有了這樣的傳說和成語。孝是一種敬畏,是道德的根基,更是生命的報答,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是每一個做兒女應有的職責,也是每一個公民法律賦予應盡的義務,人生來的一切教化培養都是從孝開始,所以孝在古今都是一種文化,是中華名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古人一般簡介都是誰誰誰舉孝廉出生,可見孝都成了衡量社會公德和文化水平的一個標準,現代更是把孝高於道德並立法。我曾寫過一首詩歌,不防今天放在這裡,順便閱讀一下,或許會更加明白這個成語對今天人們的影響。小時候母親拉著我的手 ,經常漫步在門前那條深深小溪邊 每一次走在河邊小徑上, 看看盛開的杏花, 梯田地裡綠油油的麥苗, 清澈的泉水, 聽聽嘩嘩的聲響, 樹枝頭小鳥動聽的歌聲, 母親對著盛夏的花朵欣然的笑了, 期待秋收的碩果, 多麼希望小精靈快快長大。 長大後我揹著您縫的書包, 在教室的角落裡偷偷流淚, 多麼希望回到母親身邊, 聽聽簡單的故事, 吃一頓至今難忘的手擀麵, 那一刻起好想讓時間倒流, 甚至停留在原地, 追逐童年那份不解的絮。 黑夜期待黎明的求學路上, 總會是有母親的陪讀, 晨曦來臨之後匆匆而去, 天地之間隔了一條線, 永遠擋不住母親的眼。 歲月之間多了一份情, 再深也比不了她的愛。 這種生命中的生命結, 已經沒有了衡量的標準 天地之間說大最大, 人生之中說美最美。 午夜夢醒時分, 廚房的燈依然亮著, 母親還在忙碌著, 夏夜最美的不是繁星點點, 而是燈光下偉大的身影。 此刻我多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等我長大了母親且老了, 多想給您梳一下頭上的白髮, 拉著您的手, 什麼都別說, 靜靜的看著母親, 讓淚水洗刷我的罪過。 在河邊的杏樹邊給您唱首歌, 這首用幾十年譜寫的人生歌, 點綴夢想的聲音, 穿越理想的隧道。 有您也有我, 聽你質樸的語言, 我享您一生的愛, 我報您一生的恩。 風再大雨再大我也要在風雨中奔跑, 路再遠坡再陡我也要在坎坷中前進。 您守候我的童年, 我陪伴您的古稀。 魯迅說過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現在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工作壓力也很大,有很多人都不在老人身邊,現實中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故事歸故事,說歸說,大道理人人都懂,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上基本都還可以,孝更要體現在精神方面,真心希望每個人行動起來,抽點時間常回家看看,讓家庭更加和諧美滿,才能讓祖國更加繁榮昌盛,家是小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孝才有徳,齊家盡孝愛祖國,如果沒有了孝,沒有了徳,哪來的幸福,即使偶得成功,又有誰敬仰?又去給誰榜樣?又值得誰去記憶?一切沒有意義,更是曇花一現,慢慢消失在歷史的海洋裡,百善孝為先,宜早不宜遲。

  • 6 # 奇堯最棒

    這是二十四孝中記錄漢代孝子蔡順孝母的故事。詩讚:黑椹奉萱幃,啼飢淚蕩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蔡順父早亡,恰遇災年母無以為食,遂拾桑果待母,起義軍赤眉軍見其孝而感,贈順二斗白米一隻牛蹄子供奉其母,以示敬意。

    現實生活中,孝敬父母長輩的優良傳統應傳承發揚,由於環境時代不同,其方式方法雖有不同,但精神應永存。

  • 7 # 頂級風聲DU

    孝,在中國道德文化中,排位第二,第一自然是忠。孝敬父母長輩的程度,是檢驗個人基本品德的首要標準。所以,幾千年來孝道代代傳承,至今仍繼承發揚,巳然成為華人的典型標誌,引以為傲的美德。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從未有過由國家出資設立養老制度的先例,老年人失去生活能力後,全是由子女贍養。而今,國家設立了養老保險制度,且在不斷完善,老有所養,已成現實,子女們大多勿須在贍養上擔憂。但關心和照顧老人,尤其是多病的老人,是當今社會的重要問題!也是工作生活壓力大的子女們面對的挑戰。雖說工作緊張,圧力超大,又有小孩讀書學習、身心健康成長的巨大負擔,但,拾葚異器的精神品質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 8 # 周至禮樂國學院

    拾葚異器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講的是漢代少年蔡順孝敬母親的事蹟。當年正值王莽之亂,又加之鬧饑荒,財米十分昂貴,蔡順父親過世早留下孤兒寡母,無依無靠,只能撿桑葚給母親充飢,他撿桑葚時把黑色的和紅色的分開來裝,恰巧被赤眉軍士兵看到,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這黑色的熟透了的是為母親食用的,紅色的是給自己吃。赤軍被他的孝心感動了,送給他兩鬥白米和一頭牛,讓帶回去侍奉母親。

    孝敬父母是人類的自然感情的流露,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基礎,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規範。中國孝道文化在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和進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應該充分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樹立“孝道”觀念,不斷提高孝的境界,並且將“孝”的內涵繼續發揚光大,讓其能夠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 9 # 戰神150624565

    源自《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個人覺得這個故事說明一個問題:孝亦求法道,並非那種割肉、唯命是從才是孝。

    拾桑葚的“拾”取“分類”“整理”之意,目的是便於目視,區分,方便他人決斷。異器的“異”取“不同”“不在一起”之意,便於他人選擇,也有“多”的含義。下面來分析分析郭老的故事。

    1.戰亂

    民不聊生,缺衣斷食,命可朝夕送。這種環境下,能吃的食物是很少的,小傢伙能有機會採摘桑葚已經是運氣了。動亂之區不只你一家吧?只有一棵桑樹,還是好多棵桑樹?他人不敢吃,還是看不見?

    尋食,要麼獨闢蹊徑,要麼敢於參與,要麼勇於嘗試。

    2.桑葚異器

    異器是當時就帶去的,還是回家路上撿到另一個的呢?戰亂時期還能如此從容淡定,細分生熟?無人哄搶,還是僅有你家斷糧?

    為了最終實現目的,不可操之過急,穩步前推。積累就是沉澱;涇渭分明,有條理。

    3.遇赤眉軍先後說

    1)母食熟,其食生

    這裡有兩個問題:你把生的也採摘了,下一頓你母親吃啥?或者說小傢伙已經有了新目標?

    你能夠肯定母親會吃熟桑葚嗎?兒子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護子心切,愛子之情天高地厚。適得其反,除非其母眼障。如此,又何必“異器”?回到家中再分不遲。

    目的既要明確,思維更要邏輯。

    2)赤眉軍賞米牛蹄

    孝心人皆有,重孝才難得。赤眉軍都敬佩你,況善人呢!

    做事時不必過於猶豫結果,總有欣賞你的人。

    這是個經不起推敲的故事。如若該軍是善,那小傢伙拾桑葚的行為只能解釋為其母備飯後果了。否則,不會因其重孝而賞。孝是德,敬是法。無法何能孝?總不能天天割肉吧!

    於今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機遇總留給那些有想法、有準備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笑了!iPhone11執行速度實測,結果A13效能大翻車!A13都比不過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