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味幽默

    任何書不同的人看來,會受到不同的啟發,經商不是一定只從三國受啟發。

    有的看《孫子兵法》看出商業上的運用。甚至寫出《兒子兵法》等書。

    《三國演義》是涉及謀略的代表作,能孫子兵法具體應用更易理解,既有大領導如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用人之道,又有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郭嘉等大批謀士對敵我的分析和對策。商家可以學到商場的運作怎樣出奇制勝的招數。

    《西遊記》也被看做團隊合作,發揮每個人積極性和能力的教科書。

    《金瓶梅》同樣是部經商上體現實用主義的教材。一些商人會看出官商勾結,怎麼透過吃吃喝喝達到商業目的。怎麼行賄。

    哪本書不重要,關鍵在看書人的悟性,有悟性的人從成語故事裡也能得到商業上的啟發。

  • 2 # 大叔有文化

    不管是史記還是三國演義,裡面都是利益衝突,利益分配的問題。從最初起事,需要哪些條件,需要怎麼聯絡人員,比如劉備創業三搭檔組合。興漢是劉備企業的使命,他解決了大家為什麼聚合在一起,是要幹偉大的事。張飛有錢,創業啟動資金解決,關羽武功高,是銷售高手,劉備有想法,有政府背景,善於公關,整合資源。為什麼沒有諸葛亮的時候會敗?因為劉備是董事長的能力,也就是戰略厲害,但是落不了地,諸葛亮來了,一個合格的ceo,把老大的戰略方針制定可行的戰術分工下去。細細分析,裡面可講的很多。袁紹失敗,沒有處理好接班人問題。手機打字太慢,有空再聊

  • 3 # 觀星人家

    讀史記可以供經商做為叄考,史記中詳細記錄了經濟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指的就是史記中所闡述的經濟論。司馬遷站在經商的槓桿支點-向世人指明經商的要領,經濟發展離不開經商。經商要有經濟發的頭腦。靈活運用。掌握商機。在經濟發展中引領商業潮流。在萬千商業中出類拔萃!做商賈中的嬌嬌者!

  • 4 # 紫地祥雲

    《三國演義》有一下幾種經商謀略:

    第一:覽全域性,定方略

    孫堅,曉勇善戰,擁眾數萬,虎視中原,但因缺乏全域性眼光,未能建立賴以存身興業的基地,終身受治於人。而其子孫策便遠勝其父。他統覽全域性,趁群雄逐鹿中原之際,避實就虛,揮戈直下據有長江天險、物產富庶、割據勢力較弱的江東地區,奠定了東吳與魏蜀鼎足三分的大業。經商也應有戰略眼光,更要放眼全域性,決策定向,才能贏得了主動權。

    第二:抓時機,促轉化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而“烏巢劫糧”則是戰役轉化的樞紐。袁曹兩軍相持日久,曹操及時捕捉住夜襲烏巢的戰機,一舉破敵,樹立了一個抓時機,促轉化的典型。經商也是一個道理,夠抓得住時機,就能夠化險為夷。

    第三:諳地理,易建功

    魏國大將鄧艾是一位諳熟地理的將軍。老將陳泰與剛到隴西不久的鄧艾談兵,曾嘖嘖稱讚:“吾守隴西二、三十年,未嘗如此明察地理。”對滅西蜀有決定意義的“偷渡陰平”這一招,便是鄧艾深知蜀國地理的結果。經商同樣要“不惟佳時,且惟擇地”,處理好“市”與“場”的辯證關係。

    第四:重調查,知彼此

    劉備死後,曹王聯絡南蠻、西番、東吳,興五路大軍伐蜀。劉禪嚇得面如土色,諸葛亮卻獨倚竹杖,池邊觀魚,指揮若定地粉碎了敵人的五路圍攻。孔明之所以能如此運籌帷幅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是因為他對敵軍的情況瞭如指掌,因而應敵之策,周全切當。

    經商者也一樣,只有瞭解自己的消費物件,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第五:析心理,定奇謀

    “武侯彈琴退仲達”,是演義中膾炙人口的回目。諸葛亮以“空城計”退去司馬懿四十方大兵故事,是個“析心理,定奇謀”的典型。經商也有“富者必用奇勝”的歷史經驗。

    第六:識進退,爭主動

    蜀吳猇亭之戰初期,劉備連戰皆捷,東吳被迫再次議和,提出交還荊州,送歸夫人,送還殺害張飛的兇手,重修盟好等條件。此時,倘若劉備見好就收,答應議和,就有可能在一定範圍內實現不戰而卻人之兵。可惜他不知進退,一味求勝,終於演成火燒連營、白帝託孤的悲劇。這一歷史教訓發人深省。

    第七:善伐交,借外力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舌戰群儒,說孫權,激周瑜,促成了聯合抗曹,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這一勝利,應當說也包含著伐交的成功。在商品經濟的社會中,推銷員是商品的重要“伐交”人員,身系企業競爭的成敗。

    第八:用科技,闖新路

    諸葛亮北伐中原,運輸補給是一大難題。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倘出兵十萬,便要三萬押運軸重,還要三十萬民運糧草。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諸葛亮想出了向科技要戰鬥力的妙計他設計製造了“木流牛馬”搬運糧草,對後勤供應起了重要作用。

    第九:得士昌,失士亡

    西蜀興衰走過一段“之”字路:劉備三顧茅廬之前,雖然胸有大志,但因缺乏真正的輔佐之才,以致半生漂泊,稱為“孤窮劉備”。自得孔明之後,局面頓時改觀,興基創業,文有臥龍、鳳雛、法正,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虎將,人才的薈萃帶來了事業的鼎興。而隨著歲月流逝,人事變遷,謀臣武將相繼附世,後繼乏人,國力日處,終致被魏所滅。這一曲折起伏的過程,生動地證明了得人才則昌,失人才則亡。

    第十:重組合,長補短

    “張遼威震逍遙津”一回書,說曹操令“素皆不睦”的張遼、李典、樂進三員大將共守合肥,大敗孫權,充分反映了曹操擇人任勢的高超能力。對此,後人孫盛曾作過分析:“至於合肥之守,懸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者,則懼心難保”。張遼勇敢豪邁,樂進模稜怯戰,李典能參贊軍機、思慮周密。這三個不同性格的人可以互相補充,一旦團結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最佳的指揮結構,這遠比“清一色”的指揮班子要好得多。

    第十一:將在外,君不疑

    孔明第四次出兵祁山,節節勝利,贏得了戰場主動權正在此時,蜀主劉禪卻聽讒言,猜忌孔明,令其撤軍,致使功敗垂成。這一歷史教訓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兵法思想:“將在外,君不疑者勝。”這反映了“君”與“將”的合作關係。用人勿疑,疑人勿用。就一個企業而言,主要負責人對於助手或中層幹部應放手使用,信任不疑。

    第十二:請外腦,用智囊

    《三國演義》中所寫的魏、蜀、吳三國麾下,都有一批智囊人物。在逐鹿爭雄中,誰最能利用這些外腦,就會在競爭中領先。赤壁之戰的勝利,就是請諸葛、用周郎,再加上魯肅、龐統、黃蓋等眾多人才共同智慧的結晶。

    第十三:察人情,勵士卒

    孔明五出祁山,對部下實行百日輪戰制。偏偏在新軍未到,老兵欲行之際,曹魏欲大規模來犯,部將們紛紛勸孔明將換班人馬暫留禦敵。他卻說:“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大難,決不留他。”傳令“教應去之兵,當日便行。”眾軍聽說丞相如此體察下情,群情振奮,一致表示願意留下來,“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蜀軍同仇敵愾出戰大獲全勝。諸葛孔明用感情手段激發部隊殺敵熱忱,這比那種只知靠強迫命令戰士服從的魯莽指揮者要高明。

    第十四:目標遠,將性良

    三氣周瑜的故事啟示人們,為將者應有見識和器量。周瑜之所以必欲置孔明於死地,臨死還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恨,主要是因為他看不到孫劉聯合拒曹的戰略目標。而諸葛亮三氣周瑜,每次都是有理有節,既不讓周瑜計謀得逞,又不致與東吳破裂,使孫劉聯盟得以保持。這充分表現出一個具有將性良修養的謀略家的深謀遠慮。

    第十五:抓教育,出人才

    東吳大將呂蒙原先只是一名勇將,缺少文韜。孫權勸他讀書,呂蒙不以為然。孫權耐心開導他,說自己透過讀書獲益匪淺,希望呂蒙認真讀點兵書和史書。此後,呂蒙於行軍作戰之餘讀書學習,長進很快。一次,他與魯肅談到對付關羽荊州之兵的策略時獻上五策,使魯肅大為吃驚,稱讚他“非復吳下阿蒙”。呂蒙從驍將成長為帥才,與孫權的教育是分不開的。要出人才,就要抓教育,各業皆然,經商也不例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聽過或者寫過哪些讓人慾罷不能的懸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