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侃劇
-
2 # 青木說電影呀
《Wrangler》這部電影中的愛情故事影響了一代人的魅力在於它與普通的愛情電影不一樣,不一樣的點就在於伴隨著愛情的,還有革命。革命與愛情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尤其是經歷過戰亂時期的人來講往往感同身受。戰火紛飛的年代,比起革命來,愛情好像可以隨時拋之腦後,正如那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但當革命遇上了愛情,就更添了幾分浪漫色彩。與普通愛情電影的三角戀、狗血劇情或者你儂我儂不同,革命這個大背景下烘托出的是那個時代愛情的純真與感動,讓人有蕩氣迴腸之感,觀完整部影片也可讓人反思愛情的困難到底是什麼,歸根到底還是社會環境,和平年代的愛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而革命愛情則是更為大氣,令人感動又敬仰
舉例來說就像孫中山與宋慶齡,又比如周總理和鄧穎超,看似平淡,實則轟轟烈烈。革命如愛情一樣是理想與追求,愛情亦是如革命一般令人嚮往與崇敬,我想兩者的聯絡大概如此,因此建立在此基礎上的這部影片,有如此大的魅力也就無可厚非了。
該片講述了1980年旅美華僑許景由回國與失散30多年的兒子許靈均團聚,並想帶他回美國。許靈均由於捨不得郭 子、捨不得草原小學校的孩子、捨不得老鄉、更捨不得自己的家與祖國,所以拒絕了他父親的請求。許靈均1957年被劃分為右派分子,被送到西北牧場放牧進行勞改。幸運的是在那裡得到了董老夫婦的及郭 子等牧民的幫助。在那兒他遇到了從四川逃荒而來的農村姑娘李秀芝,兩人結了婚並有了兒子清清。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許靈均的身份得以平反且成為了一名牧區小學教師與妻子過著樸實幸福的生活。
文化大革命期間華人民由於家庭出身的關係,被政府劃分為地、富、反、壞、右(地主、富農、反動分子、右派)五類分子,又稱黑五類。其中右派分子大多被送到了農場、牧場甚者被關到了監獄。電影男主人公許靈均便是由於自己的“身份成分”問題被送到了西北草原牧場,在那裡度過了20年的風雨人生。動盪的20年間,主人公從一個博學多識的校園青年教師變成為了一名牧場的中年放牧人。影片中,主人公曾嘗試自殺但最終還是放棄了。放棄的理由並不是因為怯弱而是他心中還有希望、期盼。
許靈均當時因為階級鬥爭而身陷囹圄,正當他感到悲觀、消極,想了結此生的瞬間;他突然想到他這個所謂的資產階級也曾經沐浴過新中國的Sunny,所以便放棄了自殺的念頭。其實從此便可以看出許靈均雖身陷混沌卻依舊對自己祖國的發展抱有無限的希望、對祖國有著無比深成而熱烈的愛。他在電影中說到“我相信人民的力量、我堅信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今天我為甚麼活著,因為我同樣堅信我們這個古老的祖國具有扭轉乾坤的生命力。”,我想這應該也是那個時代大部分人的信念與希冀。
影片中出現的郭子、董老夫婦等人,都是一群樸實善良、極具人性色彩的人。不因主人公右派的身份而孤立刁難他,反而還時常給予他幫助,雖說是誤打誤撞卻也給他介紹了一位貌美、明事理、吃苦耐勞的妻子。種種皆體現了一種人性的美好。在那個窮有理、感情被用來消滅的時代,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男主人公確實是不幸的但同時也是幸運的,在那個悲情混亂的年代裡能遇上這麼一群可愛善良的人。
在電影中男主人中還曾說到過“感情是信念的基礎”,其實我覺的感情也是一種人性的基礎。人要有人性才會有信念與信仰且自然會有敬畏之心。人性便是這一切的基石。一個人作為一個個體,假如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中變得沒有感情、沒有人性了,那麼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我想那肯定將會是一個極度扭曲變形的社會。我認為在一個正常的社會環境中感性和理性一定是一種並存的概念。即是人既要有感情也須保持理智。
寫到此,我有一個希望:希望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光怪陸離的社會,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保持感性與理性、每一個人都能夠有獨立的思想。在沒有的英雄時代,希望我們都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我記得有一幕是秀芝教導清清說:“錢只有我們自己掙來的才花的有意思、心裡才安逸。不是我們自己的錢,一個也不要——這叫志氣”。這段話字字珠璣、鏗鏘有力,使人醍醐灌頂。志氣,古意指心志氣力、今意指積極上進或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基礎。是一種有理想信心的表現。知道“志氣”這個詞語的人千千萬萬可是真真做到的又有多少人?觀如今之中國社會,地溝油、三聚氰胺、蘇丹紅等食品問題層出不窮。中國古代的生意也有摻假的。例如:孔乙己裡面那個咸亨酒店裡的酒它就摻水賣的,但是沒有下毒的。
做人要是沒有了志氣、對生命沒有了敬畏之心就會目無法紀做出喪盡天良之舉,所以才會誕生出基因被編輯過的嬰兒,違背醫學倫理。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中國的人口素質與素養卻截然不同。易中天先生在一檔節目中提到過吳思先生說的話:“我們中國從漢朝以後到辛亥革命我們的核心價值是三綱五常,官民朝野共識而到了計劃經濟時代我們的核心價值是階級鬥爭,官民朝野共識。現在我們進入了市場經濟,那麼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中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變的最厲害的是什麼?是經濟基礎”。易中天先生還說到:“其實我們國家從夏朝就開始講究“家國一體”、實現“祖宗崇拜”一直到後來甚至到了民國經濟基礎都沒有什麼大的變化。這也是為什麼儒家的倫理思想到了民國時期還能夠起到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而階級鬥爭的核心價值是和計劃經濟相吻合的。現在我們進入市場經濟階段我們反而沒有了符合中國國情並能延續中國傳統的、又是適合市場經濟核心價值的。我們沒有找到。所以雖說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得以提高但是中國國民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水準卻是十分的參差不齊、讓人不敢恭維”。先生還用一句現代話總結了一番:身強力壯、東張西望、錢包鼓鼓 六神無主。所以我認為因此才會在各個領域出現一些令人髮指的事件。人生吧,其實比追求金錢、名利還有意義的事情有很多,希望每一個人有一雙去善於發現美的眼睛。金錢和名利雖說是個好東西但不要被他們控制了,我們不是為了當傀儡而出生。“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世界上有很多體面又能掙錢生活的事情,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保持理智帶著志氣去生活。
在劇中父親許景由和身為兒子的許靈均,我認為其實代表了兩種思想。許景由代表著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想、許靈均代表了中國的集體主義思想。在一次兩人的對話中許景由說道在美國講究個人主義、講究個人榮譽和競爭,許靈均也說到自己可能是在集體生活中習慣了,國的命運就是家的命運。我認為個人主義過重會讓人、讓社會顯得冰冷,集體主義過重會讓人甚至讓整個社會變得過分地依賴他人、他物,變得安於現狀、不想改變同時也害怕改變。
無論是美國的個人主義還是中國的集體主義,這兩種主義根本無法用簡單的對錯來評價,只能說是符不符合。我們不能只從某一個領域或者是某一方面來分析、評估它,如果一味的以偏概全的話只會讓自身的發展停滯不前。21世紀是個多元化的時代——有思想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資訊的多元化以及包括制度的多元化。所以美國的個人主義和中國的集體主義也可以相互借鑑、學習改善的。我們身處在這樣一個互相融合、交流;講究獨立、自由 、民主的時期,我們也應當敢於接受來自外界的批評 、正視自己的不足之處,探求真正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從清朝末期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那段血淋淋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順應世界歷史的大勢才不會捱打。所以作為新生代的我們要積極的發揮我們的力量關心自己的國家、關注世界。
2018年,我們中國的戊戌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且距離戊戌變法正好是兩個甲子。2018年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人心思變的一年。中國改革開放至今40年,在今天的中國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經濟制度仍然需要“改”。
當然,今天回到鄧小平主席改革開放路線,不是重複鄧小平主席已經做過的事情或走過的路,而是繼承他未竟或未完成的事,在更高的層面推進他的事業。中國走到今天非常不易,希望我們都能為她的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