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之煜
-
2 # 夏慈史
在《三國演義》中許韶評價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在《後漢書 許韶傳》中原文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世說新語》中也是差不多的記載,那麼分析一下這兩種版本,唯一相同的是亂世之中曹操會有所成就,但是如果是清平時代,是治世,曹操會不會成為一個能臣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比較傾向於曹操即便在治世也不會成為一個能臣,理由就是曹操的一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自己能夠辜負天下人,但是不能有任何人辜負他,用現在的話來說,曹操就是一個高度利己主義者。如果說是在亂世,用這樣的方式做人做事尚且還說的過去,畢竟整個社會秩序已經崩潰,強權就是真理,在強權面前當然是不會允許有任何人辜負自己,而不管做錯什麼,強權當然也不會認錯。
但是在古代所謂的治世也有這樣一種權利,那就是皇權,皇權的本質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其實說簡單點曹操渴望的就是這種無上的權利。即便是在治世當中,不管是普通臣子,亦或是所謂能臣,權利也是及其有限的,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切的權利都要在皇權的約束之下。而以曹操的能力在治世之下焉能臣服?輕則行權臣專擅獨斷之事,重則想方設法的攫取這種權利,企圖做問鼎之事。
這裡有必要說的是,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北方大部分已經歸順的情況下,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是行的就是權臣專擅獨斷之事,但是此時的半壁江山不是治世嗎?難道曹操就不能努力復興漢室嗎?非不能,來不為也。
另一個就是司馬家族,當時司馬昭分兵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 完全可以看成全國統一的治世了,但是不也一樣弒帝篡位,代魏稱帝,所以就算換了一個歷史背景,從亂世變為治世,人的行為邏輯那也是不會變的,尤其是一個人的能力遠超同時代大多數人的時候,必然會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或許在治世之中,曹操、司馬之輩的翻起大浪的機會會小一些,但是作為一個高度利己主義者,總是會不斷向上獲取權利,一旦有所機會就會去做“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事情。
關於曹操能不能做一個治世之能臣,你是怎麼看的呢?
-
3 # 凱哥說史
曹操,是治世能才,也是亂世奸雄,更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傳奇人物,被後世議論、膜拜、品頭論足。
其一生挾天子以令諸侯,大一統北方政權,結束了北方的割據動盪,同時還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環境來衡量,曹操的所作所為,性格特點就是那個時代的奸雄;但從魏蜀吳三國鼎立,其治理魏的角度看,其何嘗不是個能臣,在大漢天子的影子之下,展示了極強的領導之運籌帷幄,治理一方的能力。即使退一步講,其青年時代,在東漢官營體系裡,也同樣展示了身居要職,治理地方和國家的卓越才能。
我們看看曹操早年的作為:
公元174年(熹平三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雖也身為宦官之後,但他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碩等一些當朝權貴,礙於其父曹嵩的關係,明升暗降,曹操被調至遠離洛陽的頓丘(今河南清豐)。任頓丘令。這一年,曹操二十三歲。多年後曹操給其子曹植的一封書信《戒子植》寫道:“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歟!”公元178年(光和元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閒居。公元180年(光和三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宦官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汙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甚至有了買官制度。朝廷徵還其為東郡太守,拜為議郎,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託病迴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後來王芬事敗自殺。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從上訴記載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情景:青年曹操志向遠大,工作務實,一門心思想透過各種努力,去做一位匡扶社稷的能臣。
然而,這個時候,只能說他生不逢時。東漢朝政日落西山,沒有了雄心勃勃的曹操一展才華,治理國家的舞臺,有的只是風雨飄搖,漢室不能匡正之狀。
此刻的曹操,發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吶喊,建立了魏,以實現自己人生的夢想。在自己的屬地,他銳意改革,圖謀壯大,以鐵的手腕,超前的思維,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北方這片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魯迅先生就說:
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他的治世之能臣的另一個顯著表現就是,他一生只是止步於魏王之位,並沒有取漢而代之。至死成就了能臣的本色,就像他自己說的:孤本愚陋,始舉孝廉。後值天下大亂,築精舍於譙東五十里,欲春夏讀書,秋冬射獵,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不意朝廷徵孤為點軍校尉,遂更其意,專欲為國家討賊立功,圖死後得題墓道曰:‘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平生願足矣。念自討董卓,剿黃巾以來,除袁術,破呂布,滅袁紹,定劉表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又復何望哉?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見孤權重,妄相忖度,疑孤有異心,此大謬也。孤常念孔子稱文王之至,此言耿耿在心。但欲孤委捐兵眾,歸就所封武平侯之職,實不可耳。誠恐一解兵柄,為人所害;孤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也。諸公必無知孤意者。這位著名的人物鑑賞家和評論家許邵,這一評語堪稱神來之筆,寫出了一語雙關的含義,即:曹操在治世可稱其為能臣;治理天下,也是能臣的雙重含義。曹操當之無愧,有過之無不及! -
4 # 頭條梨叔
所謂時世造英雄,曹操沒有生逢治世,而是生活在一個動亂不安的時代。以曹操在亂世的才幹來看,他當得起治世之能臣這個評價。但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曹操只是順應時代的潮流,面對亂世的境遇,他沒得選擇。當時的皇權被踐踏,皇帝自身難保,曹操如何做一名能臣?即便是他想為,也不能為之。如果他甘願做一名效忠漢室的臣子,那麼他肯定會被其他權臣殺害。曹操是一個聰明的人,他懂得最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不想成為一塊碎玉,碎玉即便還是玉,但又能有多少價值呢?當曹操走上奸雄的那條路後,他已經沒有了選擇,他只能一條道走到黑,否則曹氏家族必然覆滅。
回覆列表
治世能臣這曹操早年其實也是想朝這個方向做的,曹操早年任洛陽都尉,洛陽是當時的京城,權貴甚多,可以說歪風邪氣也多,因為指不定誰就是跟皇親國戚文武重臣有關係,所以不敢管,也管不了。
可曹操卻不吃這套,直接掛五色大棒,當時所有權貴都以為曹操是跟其他官員一樣做做樣子,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可是卻有一人直接撞在曹操槍口上,曹操正愁有力無處使,這倒黴的權貴就直接被曹操當堂五色大棒打死。這權貴犯事,按律就該這樣,照道理說曹操沒錯,可是這權貴親戚卻將曹操明升暗降。這種情況如果在治世,就以唐太宗為例,估計早就大加讚賞,連升幾級了。
再說曹操起兵,曹操在後方屯田興修水利,使民生安寧,這是亂世之下,想想曹魏的官員,個個都是活到六七十歲,那種早逝的另算,而且還興文學,這些在治世之中可以讓百姓生活都提升一個檔次,在亂世也是難得的樂土,想想東漢末年胡昭,可以在曹魏安心當隱士,活了將近九十歲也算難得了。曹操治國之才是槓槓滴,但是由於身處東漢末年亂世之下,我們最先想到的還是曹操那出奇制勝的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