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文歷史聆聽者
-
2 # 金豆影片
中國傳統民俗大節端午節,有其很深刻的歷史涵義和現代教育意義。
歷經2000多年的這一舊習俗,每年到農曆五月初五,各家各戶都掛艾葉草,吃粽子,飲雄黃酒,賽龍舟, 遊百病等活動。據傳也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端午節蘊含著很深的一種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在一代代的節日文化傳承中,使中國各民族愛國精神發揚廣大,本土文化推向世界各國,也使各國開始了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
端午節也體現了中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這是個驅除瘟疫的季節,中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 祛病防疫的習俗,使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年輕人從節日中學到了更多的歷史知識和民俗意義。
尊重端午這個傳統的節日,也是對中國古人理想追求的認同。激發我們去了解古代文化,瞭解和學習屈原這位世界偉大詩人的理想和抱負,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豐富飽滿的人,一個有著深邃廣闊的精神世界的 人。
-
3 # 南山勁松838041704
提到端午節,人們馬上想到吃香噴噴的粽子和劃五彩龍船。吃粽子和劃龍船習俗的來歷,與大名鼎鼎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
屈原,戰國時期楚華人,楚懷王時官至左徒(相當於左丞相,主管外交,也可參謀內政)。他倡導選賢任能、厲行法治、強國富民、聯齊抗秦。由於守舊貴族勢力的反對和進饞,他遭到免職、流放。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被強秦攻破,他痛感報國無門,悲憤交加,於農歷5月5日投汩羅江而死。
他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急忙划船打撈。不久,爭相打撈的小船彙集江面,雨天裡一直爭先恐後地划船追至洞庭湖面,還是不見屈原屍體的蹤跡。打撈中,岸上百姓怕河裡的魚蝦吃咬屈原屍體,就紛紛回家拿米團投入江中。
屈原這位有抱負的政治家和偉大詩人,深受當時和後世人們的敬仰,他死後逐漸在民間形成了5月5日端午(陽)節吃粽子和劃龍船的習俗。為了紀念屈原,中國就產生了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全國各地在這天常常舉行劃龍船比賽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
現在的端午節,我們應該從紀念屈原這件事上挖掘出三個方面的教育意義:
一、我們要像屈原那樣具有遠大的理想,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句)作為人生的指路明燈,一生為追求和探索知識、真理而不斷頑強地拼搏。
二、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屈原的愛國情懷,以國家的強盛為己任,勇於擔當,多做貢獻。
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句)“這是屈原熱愛百姓的吶喊。新時代的為官者,都要為改善民生獻智獻力;同情百姓的苦難,關心百性的冷暖,把百姓的富裕與幸福當作第一要務,真正做到為人民盡職盡責。
回覆列表
端午節,又名端陽、重午、端五、重五、端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說法。過去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楚國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五月五端午節。但是近代學者的研究證明,端午節的許多活動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據宋高承《事物紀源》記載,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為了操練水兵而划龍舟,這說明端午節起源較早。也有人認為該節是龍圖騰的祭祀節日,或來源於夏至,或起源於惡日。還有的認為是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還有曹娥救父之說。也有人主張五月五端午節與介子推有關。還有的說是為了祭祀先祖。類似傳說五花八門。端午節的起源可能是為了祭祀水神或龍神而舉行的神儀式,後來各地又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對端午節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釋,其中紀念屈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
端午節是一個祭祀諸神的節日,其中有屈原、娥、蠶神、農神、張天師和鍾馗之祭。曹娥是浙江地區五月五日祭祀的神靈之一《後漢書·列女傳》:“孝女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能絃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具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至今民間還流傳有關歷史傳說。由於她是孝女的楷模,為東漢時期的統治者所提倡,於是加以宣傳,並把她與龍舟聯絡起來。浙江建德地區認為白娘子盜仙草救了許仙,也救了百姓,所以當地在端午節祭白娘子。張天師也是端午節祭祀的神靈之一《燕京歲時記·天師符》:“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競相購買,貼之中門,以避祟惡。”端午節的另一避邪之神是鍾馗。是日各戶都購買鍾馗圖,掛於門上驅鬼,各戶之間也以贈送鍾馗像為榮。《清嘉錄》卷五:“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貽天帥符,貼廳事以鎮惡。”又稱“堂中掛鐘馗畫圖一月,以祛邪魅”。由此看出,鍾馗既可打鬼又可驅疫。古代早期就迷信鍾馗,如銅鏡上的圖案。張天師、鍾馗皆為道教歷史人物,道教正是善於驅鬼降妖,而五月五日為毒月日,自然會把道教的神仙搬到節日中來,所以這是較晚興起的信仰。浙江衢州地區把五月五視為藥王神農的生日,以該日陰晴佔ト年成好壞及藥品的質量。而端午採藥則由來已久,在全國各地都較流行。另外,在福州稱瘟神為大帝,曾修建廟宇供奉,五月端午舉行大帝誕,殺牲祭祀,撘臺唱戲。而浙江湖州地區過謝蠶神節。划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中國絕大多數縣市在端午節划龍舟。所謂龍舟,就是龍與船的結合,是一種以龍為標誌的競賽船隻。划龍舟不僅在漢族地區流行,在少數民族地區也相當活躍,如壯族、傣族、苗族都有盛大的龍舟賽會,雲南西雙版納舉行潑水節活動時,傣族也舉行龍舟比賽,龍舟華麗,觀者南方出土中國最早劃人山人海,頗有民族特色。另外在北韓族、白族、土家族、拉祜族、仫佬族、京族、黎族地區,也過端午節,划龍舟,其中滿族又稱“重五節”。龍舟的特徵表現在龍頭、龍尾上,此外還有各種裝飾,如舟上有神樓、神位、旗幟、彩燈、大鼓、銅鑼等等。每逢端午節時,事先要修龍舟,訓練水手到節日進行龍舟比賽。比賽前,必須請龍、祭龍,然後進行競渡。划龍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農業豐收。《浙江通志》引《西吳里語》:“清明居民各棹彩舟於溪上競渡,宜田桑。”二是驅除瘟疫。《長沙府志》卷十四:“端午……坊市造龍舟,競渡奪標,俗以為穰疫。”有的地方還以龍舟送鬼,即驅邪避瘟疫。在廣東民間流行一種紙符,書有“天生火官除百害,八卦水御滅兇災”,就是划龍舟時用的,目的是去災求吉。粽子,又稱角黍。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角黍的做法是把粽葉即大竹葉泡溼,糯米發開,以肉、豆沙、棗仁等為餡,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狀,蒸煮熟而食之。《燕京歲時記·端陽》“京師謂端陽為五月節,初五日為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之。每屆端陽以前,府第朱門,皆以粽子相饋貽,並附以櫻桃、桑葚、荸薺、桃、李及五毒餅、玫瑰等物。”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呢?傳說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屈原,向他獻的供品。南朝梁吳均齊諧記·五花絲粽》:“屈原五月五日投羅水,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簡貯米,投水以祭”其實吃粽子懷念屈原是較晚的,在此之前粽子是一種夏令或夏至食品,同時用以祭祀水神或龍,後來才把紀念屈原附會上去,並流傳至今。端午節的特點和活動內容,在一首民謠中有充分的反映: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早晨小孩還沒出被窩時,大人就把雞蛋送到小孩嘴邊,認為雞蛋有健身之效,也與蛋生神話有關雄黃酒,是酒內加入藥物——雄黃,其中含三硫化二砷。《清嘉錄》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餘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間,以去毒蟲”民間認為把雄黃酒塗在額上、耳朵上,能防蟲健身。(酌中志》卷二十:“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葛蒲酒吃粽子,吃加蒜過小面。賞石榴花,佩艾葉,合諸藥畫治病符。”浙江奉化民間認為端午前後的藥材治病最靈,必多采集,送給老人,故稱該節為送藥節。東北少數民族在端午節早晨,出去採蒲、艾蒿。還去水域捉青蛙,然後往蛙口內填一塊墨,令其乾燥,一旦發現有人患浮腫病,就用蛙墨塗抹傷口,但必須是在端午節時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