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跡浮蹤246

    應該是沒有的,畢竟60萬大軍就算是十個打一個也早把城門給破了。再者正規軍不及別人三分之一,可人家背後是老百姓,徵兵不怕。而陳友諒名聲不好,軍隊中沉痾氾濫,當官的腦滿腸肥,徵兵只能靠抓壯丁,這樣弄來的人忠心程度不言而喻,臨陣倒戈也說不定。要不然也不會給朱元璋20萬大軍就打敗了。

  • 2 # 流光71104

    洪都之戰,是一場元朝末年發生在江西南昌地區的著名戰役,對陣雙方為朱元璋軍和陳友諒軍,在力量對比極其懸殊的情況下,雙方圍繞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展開了激烈的攻奪,最終以朱軍堅守85天,陳友諒不得已撤圍,朱軍獲得戰略性勝利宣告結束

    時間: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四月二十三日至正二十三年八月十日(八十五日);

    地點:洪都(今江西南昌);

    人物:陳友諒VS朱文正;

    人數:陳大軍六十萬VS朱大軍四萬(15:1);

    戰術:陳<人海戰術法>VS朱<軍戰連坐法>;

    洪都之戰是歷史上經典的守城戰役。敵我差距軍力懸殊,竟高達15:1,

    古代打仗基本上都是虛張聲勢,號稱多少多少萬,其實遠遠不如。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赤壁之戰,曹操號稱80萬大軍,整個三國時期的人口區區才700多萬,這明顯不可信。正常的攻守雙方比例差不多是10:1,我想陳友諒應該有四十萬。

  • 3 # 黑白花1

    洪都攻城戰的人員也就8至10萬人,中說陳友諒號稱60萬大軍,絕對有誇張的成份,人數不能有這麼多,就如同三國的赤壁之戰,曹操十幾萬人馬就號稱八十萬大軍,扯虎皮做大旗,明顯就是嚇唬人嗎。下面我們看一下洪都大戰一些明史記載資料情況:

    地點:洪都(今江西南昌);

    人物:陳友諒VS朱文正;

    人數:陳號稱大軍六十萬人VS朱大軍二萬人(30:1);

    戰術:陳友諒<人海戰術法>VS朱文正<軍戰連坐法>;

    攻守雙方:攻方:陳友諒 守方:朱文正

    洪都之戰兵力對比為30比1,這是一個驚人的對比,二萬人愣被一個從沒有上過戰場帶過兵的紈絝子弟朱文正分派到四個城門,在守城器材不全的情況下,把讓陳友諒號稱60萬的大軍拖了三個月打不下怎麼對比都感覺有隱情,陳友諒也是一代梟雄,常年戰火中成長起來的一方霸主,雖說作為守方有地理優勢,洪都地方小,陳友諒六十萬人不可能都投入戰鬥,再有冷兵器時代攻城方與守城方最佳的人員比例大約4比1,這樣攻方才有充分攻城優勢,人員太多隻會相互影響的。再有就算陳友諒真正軍隊60萬人,他也絕不會不在其它地點同時設防及佈署,這樣算來,攻城戰最多也就8萬至10萬人。

    如果說真有60萬人,雖說戰爭史上也有過數十倍兵力攻城,但傷亡慘重而城難以佔領的戰例,加上現在電影電視中也攻方以雲梯攀城而上進行攻城,攻方士兵象小螞蟻一樣從雲梯上紛紛掉落下來,這樣的情形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認為只要攻城,一定曠日持久而且傷亡人數要遠遠高於守方,還有可能拿不下城池。但在真實的戰爭中絕大部分城池只要形成圍城攻堅戰,在士兵、器械、士氣、訓練度都不相上下的情況下,正面作戰的軍事行動中攻打下二、三座城也不是十分困難的事。

    如果說真有60萬人攻城,守城方不僅要是十分堅固的城池,還要有一套完整的城池防禦體系,而且建成之後要不斷加固完善和由戰爭和歲月所帶來的破損。至於一些小城,城牆都會有嚴格的規格和要求限制,防止有人利用這樣的城池叛亂。還有,城池破壞容易修復難,如果一旦破損,也要好幾年才能完全修復,如果在這期間遭遇再次攻城,城池防守力十分低,很容易被從破口處攻入,可見陳友諒的人馬還是不足,難於再次攻入城牆。

    如果說真有60萬人攻城,守城方也要有足夠多訓練有素計程車兵,大城需要的兵多,小城需要的兵少。當然兵多少也和城裡的存糧相關,人馬太多消耗糧草過多,這樣城池難於長久防守。再者說軍械、檑木、滾石、箭矢等等都是防守方消耗量巨大的東西,如真的每天幾萬人進攻以檑木、滾石為例,每天守方消耗絕對會以數萬計,箭則為數十萬計,這些消耗守城方物資怎麼能馬上就補充齊全。

  • 4 # 坐看東南了

    沒有。 60萬是朱元璋吹牛的,目的是強調自己很厲害,打得過陳友諒60萬大軍,先把張士誠他們嚇尿。我看《明太祖實錄》,沒有任何地方記載了陳友諒有60萬大軍,也沒有記載朱文正守南昌的軍隊只有1萬多。

    我分析史料,認為陳友諒攻打南昌的部隊在20萬左右,朱文正的守軍接近4萬。 自古以來,攻城與守城的正常比例應該是5:1,陳友諒和朱文正雙方正好符合這個比例,所以勢均力敵。 但是打了一個多月後,朱文正預感守不住了,於是派人去朱元璋那裡搬救兵。朱元璋讓來人告訴朱文正,再堅守1個月。

    如果真是60萬攻打1萬,朱文正不可能堅守85天,能堅守8天都是神話。只要有正常思維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後來,朱元璋率20萬大軍從長江水路救援南昌。這個20萬,是《明太祖實錄》明確記載的。陳友諒聽說朱元璋率援軍要來,於是撤出南昌,列艦在鄱陽湖迎戰。 看看戰役過程:

    第一個回合:雙方弓箭、鳥槍、登船砍殺為主,但是戰役的沒有拉開局面,明實錄記載: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等進兵薄戰,徐達身先士卒,擊敗陳友諒的前軍,殺敵1500人,繳獲陳友諒一艘大船,朱元璋軍威大振。搞了半天,才殺敵1500,繳獲陳友諒一艘大船,為此還聲威大震。(夜燈唯許月華侵)

    第二個回合:朱元璋用火攻。朱元璋安排了7艘小船,裝好火藥,安排敢死隊,順風衝向陳友諒的大船,成功燒燬陳友諒幾百艘船,火光沖天,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陳友貴被燒死,陳友諒的部隊燒死的、溺水死的肯定不少,到底是多少,朱元璋沒有記載。但記載朱元璋藉機“又斬首二千餘級”,記住是2000餘人。這一戰後,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提到陳友諒“兵將損數萬之命、無尺寸之功”。到了這個階段,戰役接近尾聲了,陳友諒也只是損失了數萬兵馬,這個數字是朱元璋說的,可信度較高。

    第三個回合:陳友諒撤退。陳友諒大軍出門已經4個多月,部隊死傷不少,還有不少人向朱元璋投降,損兵折將、糧草殆盡,於是決定撤退回武昌老巢。朱元璋抓住機會,乘勝追擊,陳友諒被亂箭射死。陳友諒的部下擁著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坐船回到武昌,陳理在武昌繼位。朱元璋的部隊尾隨追到武昌城下,從十月打到第二年的二月,五個月打不下武昌,後來朱元璋再次親自率軍來攻打武昌,陳理知道打不下去了,於是出城投降。

    陳理堅守武昌5個月,朱元璋的部隊攻不下,說明什麼?說明當時陳理在武昌計程車兵是不少的,這些士兵基本是從鄱陽湖帶回的,因為當初陳友諒是傾巢出動,留在武昌的人肯定不多。 綜合分析我有幾個結論: 1.陳友諒的作戰部隊不會超過30萬。雙方在鄱陽湖打了37天,到朱元璋燒掉陳友諒幾百艘船隻的時候,陳友諒的部隊才損失數萬。到戰役結束,陳友諒的軍隊損失不會超過10萬。朱元璋的部隊在37天的大戰中只死亡1000多人,受傷的也才1萬多人。 2.陳友諒的部隊戰鬥力比較差。陳友諒和朱元璋打了好幾年戰,幾乎沒有贏過,手下投降朱元璋的不少。陳友諒的部隊不說一觸即潰,但是肯定打不了硬戰。 3.陳友諒的謀略比朱元璋不是差一個檔次。朱元璋對領導郭子興、主子小明王一直是夠義氣的,多次捨生救主、救領導,至少給人的感覺是這樣,朱元璋樹立的是有情有義的形象,為此深得人心。

    最後要殺小明王,也不是明目張膽地殺,而是派廖永忠將小明王的船弄翻,小明王落水而死,雖然人皆懷疑是朱元璋乾的,但是沒有證據。

    而陳友諒呢,光天化日之下殺領導(倪文俊)、殺主子(徐壽輝)殺兄弟(趙普勝),給人於無情無義的小人形象,以至於陳友諒不得人心,建立不起牢固的基本盤。這正是陳友諒外強中乾、部隊戰鬥力不強的主要原因。 一個普通人用了9年時間能擁兵數十萬,總的來說,是由其獨到之處的,不然做不到這一點。 原創作者:朱穩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以《來世在見》寫一篇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