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英儒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 2 # 啟航者教育張老師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中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間如果有四個庚日,中伏就為十天,如果有五個庚日,中伏為二十天,大多數年份中伏都為二十天。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中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

    因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規定也是10天。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出現庚日,則中伏為10天,否則中伏為20天,於是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個三伏共計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所謂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個庚日,其具體日期是按照中國古代的干支法來推算的,以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體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流通,有利於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而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裡),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加之精心選取有溫經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經及督脈腧穴進行敷貼,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 3 # 白馬侃詩文

    三伏就是夏季的三伏天。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

  • 4 # 那一片花海在為你盛開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伏是指頭伏、中伏、末伏。一年最熱的時候。也可稱小暑、大暑、處暑。共四十五天。

  • 5 # 讀書與人生

    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上旬至8月中下間。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

    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 6 # 唯美內涵短片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從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時間。

    “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間如果有四個庚日,中伏就為十天,如果有五個庚日,中伏為二十天,大多數年份中伏都為二十天。

  • 7 # 雲在青天

    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這三伏。

    其中“伏”也叫“長夏”,“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

    其中每年初伏、末伏各佔10天,而中伏則為10天或20天甚至30天不等,因為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 8 # 在水一方203373473

    三伏天當然指一年中最悶熱的一段時間,有的年份三十天,有的年份四十天。今天為四十天,初伏從七月十二日至七月二十一日,中伏從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十日,末伏八日十一日至八月二十日結束。在小暑和大暑之間,大暑已過,天就會慢慢變涼。伏天可以多吃些西瓜,甜瓜,黃瓜,還有苦瓜。可以清熱去火,安然度過酷暑天氣。

  • 9 # 奇葩食物搭配

    對於三伏,大多數人開始熟悉應該是從我們中醫學上的三伏天、三伏貼開始。

    首先何胃三伏天: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日曆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附2019年三伏天:

    初伏:2019.7.12-2019.7.21

    中伏:2019.7.22-2019.7.31

    末伏:2019.8.1-2019.8.10

    為何說三伏貼、三伏灸能治末病、提高身體抵抗力:是依據中醫學“天人相應”“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等理論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體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流通,有利於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而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裡),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加之精心選取有溫經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經及督脈腧穴進行敷貼,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 10 # 神仙別鬧

    淺談輒止,何為三伏?即指初、中、末,三伏,“伏”又有陰迫於陽,潛藏於下之意。古有干支紀年之法,以天干地支順序匹配,週而復始,迴圈往復。干支可對時間上下推演,以致無窮盡。合以二十四節令,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經夏至後第三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至立秋第一庚日為末伏。由此得知,三伏也可稱為三庚,始於夏至起,遇庚子、庚寅、庚辰三日。

    其中,一庚為十日,因庚日經年變化不定,故每年入伏不同,約每年七月至八月中旬。三伏時期,乃一年中熱之鼎盛,也稱盛夏。

    另三伏期間,乃冬病夏治之時,中醫之中的《三伏貼》及是在特定的時令,根據其年齡、體質、健康狀況等酌情外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金和南宋聯合抗蒙軍,結果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