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朱靜歌

    《雨巷》是戴望舒創作的一首現代詩,詩人運用象徵主義手法,借物抒情,文筆優美,意蘊深邃。要理解這首詩,就必需瞭解當時的創作背景。1927年,當時全國正處於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之中,夢想的幻滅,暗黑的現實,詩人的心中充滿了痛苦和迷惘,卻又心懷希望,希冀新生命的生長。

    在此背景下,詩人藉助“雨巷”來描述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筆調憂愁而孤寂。“雨”和“巷”,僅就這兩個字便透出濃濃的意味,溼冷悠長,幽深寂寥。在這樣幽暗寂靜的雨巷裡,詩人獨自彳亍彷徨著,心懷希望,希望遇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展開了一系列的希冀和幻想。種種意象,都是詩人對新氣象的渴望......

    詩歌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詩人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或是反映社會生活,或是表現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 2 # 小神仙下山

    古時候下雨天,沒有野獸出沒,人會潛意識裡會有一種放鬆安心的安全感,雨天也不需要外出勞作,可以休息一下,難得悠閒自在。巷,是人類的發展到一個非常重要程度的符號資訊顯示人類定居聚居,從洞穴走出來到部落,村落,城市。是文明發展到比較高的時期。現代城市化非常迅速,高樓大廈隨處可見,在鋼鐵森林裡面,繁華喧囂,生活節奏非常快,生活壓力也非常大。雨巷,是一種美好的意境,一種恬靜心靈的迴歸,返璞歸真,是一種對過往的思念和牽掛,又或是一種點點愁緒和淡淡的憂傷…在雨巷中有每個人不可言說朦朧的情思。

  • 3 # 拾月文化

    《雨巷》,作於1927年。時逢白色恐怖籠罩全國,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不得已避居友人家中。大革命失敗的幻滅與痛苦,使其內心深度迷茫,但似乎又有些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便是其複雜心情的真切體現,寄託了失望與希望、幻滅與理想交織的雙重情感。也反映了當時廣大民眾的普遍性情懷。

    “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鑑於古典詩詞,又超越古典詩詞。其特色便是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抒情方式。象徵主義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法國,透過象徵的、隱喻的和裝飾性的畫面來表現虛幻的夢想,以啟示於人。作品大多流露出憂鬱、頹廢、苦悶、孤獨、彷徨的“世紀末”情調,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戴望舒也正因受其影響,創作這篇了象徵色彩濃重、抒情意境深遠的詩歌《雨巷》。

    寂寥、悠長的“雨巷”暗喻了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一位在雨巷中彳亍彷徨、孤寂中卻懷揣希望的孤獨者。“雨”的朦朧,“巷”的狹窄悠長,正是社會現實氛圍的對映,寂寞徘徊心境的寫照;而倏忽急逝的“丁香姑娘”便是那種追求而不得的希望。

    詩中意境真切卻朦朧彷徨,低沉卻不壓抑頹唐,即是象徵手法的幽微精妙。意象簡單,卻意味蘊藉,給人留下馳騁的想象,回味詩韻的餘香和悠長。

  • 4 # 江覺紅囈

    《雨巷》的創作背景

    《雨巷》寫於1927年,發表於 1928 年 8 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 19 卷第 8 號。編輯這首詩歌的人是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葉先生看到這首詩後就給作者戴望舒寫信,稱讚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雨巷》一問世,立即引起評論界的重視,並在讀者中廣為傳誦,戴望舒也因之而獲得“雨巷詩人”的美譽。

    《雨巷》的主題

    《雨巷》問世後被評論家所稱道、被讀者所誦讀。但評論家對這首詩的性質卻多有爭議,有人認為它是一首愛情詩,一首寫詩人沒有得到愛情而產生傷感情緒的詩歌。受此影響,許多讀者也認同了這個觀點。其實把《雨巷》界定為愛情詩是從詩的表面層次上的把握,主要是因為這些人認為詩中所寫的“丁香”一般的“姑娘”是實寫,是“我”真的希望在雨巷中碰到一位姑娘。如果這樣理解,就將詩中蘊含的真實意義忽略了。詩的開頭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詩人自己就是在這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撐著油紙傘”,獨自一人在悠長又寂寞的雨巷中彷徨。狹長、冷寂的巷子,頹圮的籬牆給人以愁悶、哀傷的感覺,悽楚、憂鬱之情油然而生。他希望有人來打破這空寂冷清的氣氛,給自己一絲慰藉和溫情。“我希望逢著 % 一個丁香一樣地 % 結著愁怨的姑娘。”在此,詩人化用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常見意象“丁香”,用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唐李商隱的《代贈》詩中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兩句;

    南唐李螰《浣溪沙》中有“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幾句,把丁香結與雨中愁聯結起來。《雨巷》詩中的“我”希望見到的“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是虛寫,只表現一種追求美和希望的願望。詩人由這個凝固性的意象,經過自己的想象創造,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創造了一個富有生命的美麗而又帶有愁怨的姑娘形象,而這一形象又具有深邃的象徵內涵和朦朧色彩。

    《雨巷》的象徵色彩是透過濃重的抒情意境表現出來的。在這裡,悠長狹窄的“雨巷”象徵著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它是一個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Sunny的世界。詩人自己就是在這樣的現實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寂寥中期望美好的理想能在現實中實現。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美好的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清楚,這美好的理想是難以實現的。象徵著美好理想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和自己一樣內心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她又是倏忽即逝的,像夢一樣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這來而復去的姑娘,和雨巷中的詩人自己,都是當時一代青年苦悶彷徨惆悵心態的象徵,反映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失望。彷徨的“我”和“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全詩籠罩著的空虛、惆悵、哀傷情緒的兩個側面,充滿憂愁而美麗的姑娘,不過是彷徨的自我“尋夢者”內心Phantom的外化。從詩中我們不但看到了悲傷,而且看到了“我”內心頑強的尋求及尋求失敗的痛苦心態,流露了當時青年知識分子不滿現實,但又找不到出路的憤懣、痛苦

    情緒。

    《雨巷》中的意象

    悠長、寂寥的“雨巷”,其盡頭是頹圯的籬牆。詩人“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其中,這裡沒有歡樂,沒有Sunny,是一個冷寂的巷子。這個意象飽含著空茫、冷寂、幽遠的意味,既是寫“雨巷”,也表現了詩人的心境,包含著詩人對所看見的、所理解的現實世界的認識,具有象徵性。

    “丁香”般的“姑娘”是怎樣一個“姑娘”呢?詩人將這個女性形象寫的很嫵媚,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嫵媚中又帶著“愁怨”,“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以丁香作喻,從顏色、香味到愁怨,把這個女性的美麗形態和淡淡的哀愁的心境表現出來& 這個美麗又哀愁的女子,和“我”的心境是相通的,她也“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彷彿“我”的影子,“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 % 默默彳亍著,冷漠,悽清,又惆悵”。同病相憐的感慨,使詩人既像是寫她,又像表白自己。“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彷彿在尋找什麼,“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詩人想,也許這“姑娘”是要向他訴說自己的憂愁和願望,但她卻“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轉瞬之間從自己的身旁“飄過”,飄到未知的地方;“我”只能滿懷惆悵的看著“她靜靜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圯地籬牆,走盡這雨巷”。詩人想,也許她仍在尋找、期待,相信能找到新的出路,或許她就在“雨巷”的盡頭,於是詩人的目光追隨著她的足跡,在她的身上寄託著自己的期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也希望自己能找到出路。但是,這個希望最終也消失了,“丁香”般的姑娘卻在“雨的哀曲裡,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來無蹤,去無影,不知是夢是幻,詩人仍舊彷徨在“雨巷”中,仍舊“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駱駝祥子第三章好句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