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這個關於月球的問題很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

    事實上,月球曾經是地球的一部分,是現在最成熟、也是最流行的月球形成的假說。這個假說是這樣的:

    大概在45億年前,一顆名字叫做“忒伊亞”的天體與地球相撞,其大小跟現在的火星差不多大。撞擊產生了大量的碎片,這些碎片漂浮在地球的周圍,並且不斷聚攏,最終成為了月球。

    而且這場異常慘烈的碰撞還造成了地球地軸的傾斜,使得地球會“斜著”轉動【如下圖所示】,而且地球的自轉還在這次猛烈的撞擊之下,有了異乎尋常的高轉速【地球的轉速在太陽系內顯得異常得快】。

    這個假說雖然聽起來非常可怕,但是科學家也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個假說:比如說地球自轉方向跟月球圍繞地球的公轉方向相同,比如說月球表面物質的探測表明這顆星球曾經是熔融態的,比如說月球跟地球上的同位素幾乎相同,表明兩顆星球曾經是同宗同源,等等。

    所以,科學上的事情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根據現在的證據,確實可以猜測月球就是被“撞”出來的。

  • 2 # 太空科學站

    月球的起源在過去幾十年內一直是未解之謎,從最早的地球分離說到後來的地球捕獲說都無法完美的解釋月球究競如何誕生,阿姆斯特朗從月球帶回來的岩石更是表明其年齡幾乎和地球一樣大。

    在月球岩石表明月球年齡的情況下,科學家們不得不將月球的起源時間放到太陽系早期的混亂時代中,由此才提出了目前“隕星撞擊產生月球”的解釋,該解釋認為太陽系形成之初在地球軌道附近存在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這顆天體與早期地球的撞擊碎片在引力的作用下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月球。

    上個世紀曆次登月帶回來的標本同位素與地球相似,且月球公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方向相同,甚至有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四季分明都是這顆火星大小天體撞擊賦予的。

    眾所周知我們地球是存在傾斜角的,這個傾斜角導致被太陽直射的地區只能是一小部分,於是沒有被直射的部分就變成了春秋冬三季,也就是說沒有傾斜角地球就沒有四季,而科學家認為地球傾斜角就是被那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出來的。

    目前已經有科學專案準備去地球軌道附近收集可能存在的遠古撞擊碎片,一旦收整合功的話月球起源之謎就有證據了。

  • 3 # 路燈下仰望星空

    月亮夜行於天,盈虧交替,週而復始,故此,人類對神秘的月亮一直保持著探索。早期科學家判斷月亮形成於約45億年前,與地球同期產生,因此主流派認為月亮原是地球的一部分,只是在地球高速自轉和公轉中,這部分物質超過了地心引力的臨界點,脫離地球被甩出去了,最終形成了環繞地球的衛星。但現今科技探察,月亮年齡高於地球,即月亮是從地球出去的部分可以排除。

    那麼月亮是從哪裡來的呢 ?現今還有幾種猜想。

    一種同源說。地球、月亮是由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慢慢演變而成,只是地球的運轉速度高於月球,地球在形成過程中吸納了更多的物質,變成了行星。

    一種俘獲說。此觀點的人認為,月亮最初並非地球的衛星,而是太陽系中獨立運動的一顆小型行星,由於運動規律發生變化最終受到地球吸引,而成為了地球的衛星。

    一種大碰撞假說。這個理論是1986年,美國科學家本茲和斯萊特里、卡梅侖共同提出的。他們認為,在太陽系演化的早期,一枚由星子合併形成的原始火球和當時的地球相撞,膨脹的氣體以極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的塵埃形成了早期的月球。

    一種月球人造說。整個一觀點的人認為月球是史前文明或外星文明的傑作。它的提出源於天文觀測領域的進步。人類在對月球的探索中發現,月球與其它自然形成的天體具有極大的差異。目前已知的天然衛星,其運動軌道都是橢圓形的,然而月亮的運動規道確是近乎規整的圓形,這幾乎與人類發射的人造衛星相同。而且,隨著美國的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的成功完成,帶回來的科學資料表明,月球的內部很大,可能是空心的,而且月球的岩石和土壤下存在著一層厚厚的金屬殼層。

  • 4 # 遇見H未來

    我們知道地球大約形成於50億年前,那時太陽系內大部分空間內都被隕石和塵埃所佔據。而我們的地球也就是由於這種隕石與塵埃的撞擊、合併所形成的。那麼我們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現在科學界看來大致有四種假說:撞擊說、虜獲說、同源說和共振潮汐分裂說。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這四種假說吧:

    撞擊說

    大約在45億年前地球正值形成初期,地球的表面還是以岩漿為主,這時一顆名為“忒伊亞”體積約為火星大小的行星撞擊了地球。由於這次撞擊的衝擊波過於強大,使得地球表面的一些物質飛濺到太空中,而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使得這些地球碎片沒有遠離地球飛向外太空,而是像光環一樣圍繞著地球形成一圈行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繞地飛行的地球隨便以及塵埃也發生著撞擊與融合,最後形成了我們的月球。

    現在被認可度最高要數撞擊說了,因為它可以解釋更多觀測實時,是當前最為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說。

    虜獲說

    主張虜獲說的天文學家阿爾芬認為,月球原本是太陽系中一顆自由飛行的行星。但有一天月球在略過地球飛行時與地球的距離小於26個地球半徑,這使得它們處於二者的洛希極限臨界值,月球靠近地球表面的岩石被地球潮汐力撕碎,之後這些岩石進入月球的軌道空間,同時迫使月球也被地球的引力所虜獲,併成為地球的一顆衛星從此圍繞地球公轉。由於當時地球距離月球只有2.2萬公里,後來地球與月球逐漸遠離,到現在的相距約40萬公里。因此月球受到地球潮汐力作用減弱,這些進入月球空間軌道的碎片再次墜入月球,這樣也可以解釋的通月球表面大量的月海盆地的現象。如今透過地月軌道的精細計算及鐳射測距的資料表明,現今月球的軌道愈來愈遠離地球,每年後退約3.8釐米。不過,俘獲說只能解釋部分觀測事實,不能令人滿意。

    同源說

    同源說認為地球和月球其實是形成在同一時期的親“兄弟”。主張這一假說的科學家認為,在原始的太陽系中溫度與化學成分決定了距離太陽的距離。那麼太陽系中不同區域星雲形成行星的方式必定大同小異,而這一點也很好的解釋了地球與月球形成的相適應,所以地球和月球應該是同期形成的親“兄弟”。對於地球與月球上的成分差異,這些科學家們分析可能是因為形成行星時,開始是凝聚、吸積並形成以鐵為主要成分的行星核,金屬核進一步增長之後,星雲中殘留的非金屬物質才凝聚,月球就是地球形成後剩下的殘餘物質所組成的。但同源說在對月球的核、幔與殼的組成上的解釋始終與太陽星雲的凝聚過程和地月系的運動特徵不相符。因此,這一假說也不太能服眾。

    共振潮汐分裂說

    共振潮汐分裂說堅持認為,月球是地球的親生兒女。支援這一假說的科學家認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由於地球表面被熔融的岩漿所覆蓋,相對當時地球自轉一天的時間只有不到六小時,這樣飛快運動的地球所產生強大的離心力,被聚集在赤道周圍出現膨脹區域。在加上太陽對地球潮汐力的作用,使得地球赤道附近的熔融態很容易被甩出地球表面。而這一部分甩出去的物質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凝聚、冷凝最終形成月球。這些科學家還認為我們的太平洋就是地球甩出熔融態形成月球后所留下的地球傷疤。

    不過,由於地球、月球年齡相差太大月球甚至可能與宇宙同齡,且地球與月球組成物質不同,這種假說也已經被大多數科學家所放棄。

    最後,不管月球是以這四種假說裡的一種形成的,還是會有新的假說出現最終解釋月球的形成之謎。月球對地球來說還是起到很多作用的:不管是在夜晚給予我們一個簡單的光亮,還是利用自身引力對地球產生潮汐力,使地球發生潮汐運動,這種潮汐運動可以改變地球地質,使地球允許有更多的生命存在;還為我們抵擋了無數次本來要撞擊地球的隕石等等。但經過科學家測量發現月球正在以每年3.8CM的距離遠離我們地球,這樣下去會不會有一天月球退出地球引力範圍,最終讓地球失去這個“御前侍衛”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二年級的孩子寫好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