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桫欏門
-
2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確實,對於主觀上不想學習的學生,你使用再多的方法,效果都是有限的。所以如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只要學生具備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學習的問題就非常容易解決。
題主應該是一位很積極上進的老師,所以願意付出自己的很多精力和課餘時間來幫助孩子,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敬重和欽佩的。
所以與其想著給孩子們補課,不如想著怎麼樣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給調動起來。比如如果是在一個相對落後的地區,那麼可以給孩子講講那些大城市、發達地區那些有趣的事情,那些值得孩子嚮往的東西。告訴孩子,只要他們努力學習,將來就可以去那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甚至到那些地方去學習,去生活,去成長。把孩子心中的嚮往給調動起來,他們就會有興趣積極的去學習,去努力,去改變,去爭取。
所以,如果能夠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顆夢想的種子,那麼這顆種子就會慢慢的發芽,茁壯成長。這種內生動力才是驅動孩子成長最好的源泉。
-
3 # 教育之象
有一個觀點分享一下:孩子們都有一顆向上的心。
那麼,孩子們為什麼不願意學習呢?那是因為,失敗太多次。
大人們反思一下自己,失敗了20次之後,你還在做的事情有嗎?沒有吧?大人們失敗20次就不做了。孩子們從入學開始考試,有多少個20次失敗?學到了中學,又有多少個20次?
既然如此,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孩子考好。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們樹立信心。樹立信心之前,需要了解孩子們差在哪裡。哪個地方理解不了。
知道孩子們差在哪裡,再幫助他們。教育者要提供足夠的支援。最常見的事情是,教育者覺得講授得足夠多了。而孩子們卻仍然不會運用。
這個問題是,教育者提供的支援不夠。跨度有點大,讓孩子們接受不了。之後,教育者急功近利,有情緒後,把情緒轉移到了孩子那裡。孩子一旦得到否定,自己又沒有能力解決問題,只好放棄。於是,教育者看見了孩子們棄學厭學。
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的是,關注孩子學習的反應,發現接受不了的地方,立即糾正。糾正的理念是,孩子學不會,一定是跨度太大。把由此及彼的過渡變得小一些,再小一些 。
若是教育者找不到方法,那是教育者的專業層次不夠。知道學生問題在哪裡;還知道能解決問題的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N個方法;還能做出選擇……
-
4 # 小方煮史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的這句話可能本意是想表達學生有著很大的可塑性,需要我們教師用心去塑造,但是總會被過度地解讀,這也害苦了不少的教師。
我知道人都是有著向上的心思的,但是每個人專長的領域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學生真的會對文化課完全不感冒,他們主觀上是不願意接受這些東西的,所以就表現為主觀上的不想學習。
這樣的學生不會沒有,他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早就對學習心灰意冷了,當你發現他們將本該用來聽課的時間用來睡覺的時候,你總會覺得他們如此浪費時間十分可惜,你企圖喚醒他們,但是你會發現:你永遠無法喚醒一個裝睡的人!
所以說,在主觀上不想學習的學生此時已經萬念俱灰,你再多的說教也已經無濟於事了,除非你能找到那個能刺痛他的點,但假如他是排斥你的,那就一切免談了!
都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可見要想轉變一個人的想法是多麼地困難。在現在這種大的教育趨勢之下,你需要關注班裡幾十個人的情況,尤其是升學率問題,意味著你不可能在這樣一個主觀上不想學習的學生身上花費過多的時間。現實終歸是現實,雖不願承認,但一兩次勸說無果之後,大部分教師會選擇放棄繼續投入精力。
-
5 # 鳴人給路飛上課
第一,我想表達對這位同行的敬佩,您對孩子的耐心和關心讓人肅然起敬,我想作為那些孩子的家長,應該會對您更加地尊敬和支援。您已經做得很好了。不管你最後,有沒有說服那些學生去上課,您都是一位好老師。
第二,我想去打動一個人的內心,去說服一些頑固不化的學生,比如那些主觀上不努力的學生,光靠老師是遠遠不夠的。我認為這位同行可以先了解那些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學生的性格和學習情況,只是一味地去給學生講道理擺事實是沒有多少作用的。
這類學生之所以放棄學習,因為在學習上看不到希望,在學校在課堂上沒有存在感,老師不重視,同學不交流,久而久之,厭學心裡就產生了,再加上家長的埋怨和不理解,這對孩子的不學習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老師應該首先給這些學生講明學習的價值,給這些學生更多的存在感,可以給他們安排具體的職務,比如生活委員,讓他為大家服務,讓他感覺到他是被老師,被同學需要的,一個人被別人需要就會感到幸福。
和孩子的家長要溝通好,都對孩子投入更多的關心和耐心。
總之,老師,同學,家長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讓那些放棄學習的孩子,重回課堂。
-
6 # 中學教育微課堂
學校見到厭學的同學,作為老師本身而言,心裡也不好受,總覺得自己沒盡到教育管理責任,工作中也經常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學水平太差,課堂不能吸引學生。分析一下學生厭學的原因,有的是家庭離異,無人管理,有的是基礎不好,學習困難大,有的是看到其他同伴走上社會已經賺錢…作為一名老師,我們可以採取與同學多談心,進行溝通,精心準備每一節課,課下耐心輔導,讓學生走上學習正軌。
-
7 # 閱讀和思維
面對不愛學習的學生怎麼辦?建議下面的方式根據情況選擇吧!
1、如果你想幫助這個學生,那就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深入瞭解這個學生家庭,心理及愛好等各個方面,然後花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引導學生,就像培養一顆樹一樣。
2、如果這個學生學習能力確實不堪,無論怎麼努力都不喜歡坐在哪裡學習!這個學生動手能力估計很強,那就鼓勵他學習一門技術吧!
3、把這個學生當成透明的吧!
-
8 # 青春成長記錄
按照問題的提法,提問者應該是站在老師的角度。
在現實生活中,不願意學習,不想學習的學生不在少數,雞湯文寫得再好,也難以驚醒夢中之人,畢竟,現實就是如此。我對這個問題有一種思考,但可能觀點有些非雞湯,在這裡分享出來。
一、人各有天賦。有的喜歡繪畫,有的喜歡音樂,有的喜歡體育,有的擅長數理化,其實這都是一種天賦差異,並不是人自己所能夠決定的。只是當下社會考試的標準是數理化,所以,其他天賦的孩子們可能會變現得不那麼熱愛學習,如果,中國高考改成考體育,或者考美術,考手工製作等等,那麼各個學校的學生名次會完全重新排序。因此,如果你認可這個無法證明的觀點,那麼學生對當下教育學習的熱情各有不同,就會有一個基本的認同。教育可以強迫一個喜愛並具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去學習數理化,但不能強迫他喜歡,並主動去學習數理化,正如再高的科技,也沒辦法讓老虎不吃肉而吃草。
二、教育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孩子學到拔尖,目的在於讓他們有責任感,學會盡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件事。結合學生表現出來的不同天賦,不能以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重要要求孩子們盡力就可以了,有的學校直接就一條分數線,來劃分學生好壞,這個就過於武斷了,教育一定是差異化的,因為人各有不同,對一部分學生,我認為應該要適當的降低要求。
三、培養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展。經過勸導、雞湯、甚至學校家庭雙重壓力,依然會有一部分學生不想學習,這個時候,請不要放棄,這些孩子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其實內心並不會輕鬆,他們是真心學不進去。雖然在考試體制沒有變化的前提下,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可以鼓勵他們朝著自己擅長,或者興趣愛好的方向去努力,畢竟他們走入社會後,靠的不一定是數理化,條條道路通羅馬。彼時,這些學生會感激你這樣的差異化教育的老師。
回覆列表
沒辦法,真的沒辦法。如果有人對你說想辦法提起學生興趣的話純屬扯淡,這種辦法在一年級開始培養可能還有點用,到了二年級甚至三年級因為前期知識點差太多,學不會而導致的厭學情緒才是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