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些珍貴老照片

      電視劇中,清朝的皇帝往往會對罪大惡極的罪臣說:“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然後這個大臣就嚇得屁滾尿流,懇請皇帝開恩。更有諺語曰:來到寧古塔,十個黃泉路都不怕了。這些人為什麼這麼害怕寧古塔呢,到底是怎樣的人間煉獄,連死都願意卻不願去寧古塔。

      自清順治十年(1653)設定寧古塔昂邦章京至今已360餘年。後設寧古塔將軍,為吉林將軍的前身。寧古塔屬邊遠地區,舊時,這裡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穀不長,很適合罪犯改造。從順治十二年陳嘉猷被髮往寧古塔開始,這裡便成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丁酉科場案。丁酉科場案發生在清朝順治十四年,歲次丁酉,屢興大獄,株連甚廣,是中國自有科舉以來最血腥的作弊處罰案件。是年,先後發生三次科場舞弊案,分別為丁酉順天鄉試案、丁酉江南鄉試案、丁酉河南鄉試案。可見寧古塔關押的都是負有重罪的人,堪比死刑還恐怖。

      後因時值明清易代之際,大批受到朝廷刑罰的官員將領被髮配到寧古塔,特別是順治至乾隆年間,成千上萬的人被流放到此,讓寧古塔成為當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甚至很多人在去之前就已經自殺。

      寧古塔轄界在順治年間十分廣大,盛京以北、以東皆歸其統。隨著設廳,疆土逐漸減少。黑龍江省東部的海林縣,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寧古塔所在地。流放寧古塔的人,其結果大多被凍死、累死、被折磨死等。能回著回來的人不多,能從這裡重返朝堂的幾乎沒有。

      而披甲人是什麼人呢?八旗制度“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平時耕田打獵,戰時披甲上陣。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就是用來幫助清王朝鎮守邊疆的人,因為披甲人世代居住邊疆,清王朝會經常將一些犯人或其家屬發配給這些人,穩定軍心。“與披甲人為奴”就是去給披甲人當奴隸。披甲人的地位就夠低了,並且都不是什麼善茬。去給這種人當奴隸,其結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他們折磨而死,比死還要難受。

  • 2 # 歷史風物誌

    所謂的披甲人中國清初時期投降滿人或者是被俘虜的舊漢人和北韓人,以及其他東北各族統領部族的人。披甲人又分馬甲和步甲。由於披甲人身份混雜,所以清皇帝經常要撫卹他們,所以就發放犯人給他們當奴隸了。簡單的說披甲人就是非旗人但是卻幫清朝戍守邊境。所以給披甲人為奴的原因主要有:

    1、披甲人本身就是地位非常低的,給他們為奴地位幾近於牲畜

    翻查史料,發現古籍《世宗憲皇帝聖訓》有這樣一條皇命:

    “上諭戶部,今年雨大屋漏牆欹者多,朕軫念披甲人等家貧不能修理,特加恩賜,務使人人得所。著動戶部庫銀九萬兩賞給八旗,每旗一萬兩。上三旗內府佐領一萬兩,令得修理房屋。”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披甲人基本上都很貧困,房屋壞了還需要國家皇帝發補助款,在這樣的主家當奴隸,肯定是三餐不濟、溫飽難以保障,而且什麼髒活累活,危險的活肯定得先幹,相當於就是披甲人的一個擋刀擋搶的“外甲”。

    2、非人道的待遇,和與原來生活巨大的反差帶來的恐懼

    發配給披甲人的,一般是犯了罪的罪臣,有的是整家整家的發配,但最終分派到的地方可能不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個地方,也會因為路途遙遠,死在路上,這種生離死別,但是沒有人會可憐他們,披甲人所在的邊疆,遠離政治中心,在古代基本是貧寒之地,很多人本來是官宦家庭,錦衣玉食,這種落差可以想象。

    3、精神折磨

    被流放的人不全是大奸大惡的人,有的被牽連、有的被冤枉,莫名的承受這無妄之災,許多重名聲的人來說,死他們不害怕,但是丟了名節,在史書上留下汙點,愛國大臣們,想著再也無法回到朝廷報效國家,這比殺他們還讓他們難受。

    所以,發配給披甲人為奴,一是條件艱苦,二是巨大的落差帶來的恐懼,三是精神上的折磨,被髮配的人,幾乎和死相同,而且聲名盡毀,這在古代封建思想禁錮的一些人心裡,比死還難受。

  • 3 # 李涵說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問:為何清朝有人犯了罪被判處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會立馬嚇尿?

    “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喜歡看清宮戲的朋友會發現,這句話已經成了皇帝動怒時的一句經典臺詞。從語氣上分析,這肯定是一種極重的刑罰。那麼,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到底有多可怕?寧古塔又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要把罪犯流放到那裡去呢?

    流放,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的一種刑罰。清代有五大主刑,從輕到重,分別是笞、杖、徒、流、死。流放是僅次於死刑的嚴重懲罰。判決下達後,犯人必須一個月內上路,法律術語叫起解。京劇劇目《蘇三起解》,用的就是這個詞。

    根據罪責輕重,流放的距離遠近也不同,一般以1000裡為一個量級。流放寧古塔,有4000多里的路途,而且去的是終年積雪的不毛之地,在流放中基本屬於最重的刑罰了。

    流放途中,犯人必須一直戴著沉重的枷鎖,直到流放地才能開啟。一旦淋雨,枷鎖變得更加沉重。如果行走在陡坡懸崖,密林山徑,其辛苦與危險可想而知。所以,如果沒有打點好押解的差役,餓著肚子帶著枷鎖趕路的犯人隨時可能倒斃在流放途中。這也導致流放的死亡率高得驚人。

    犯人一路北上,出山海關,渡遼河,越長白山,涉松花江,一直走上4000多里的路途,踏上冰雪籠罩的苦寒之地。這裡便是令古人聞之色變的流放地——寧古塔。

    寧古塔位於今天黑龍江省東部的海林和寧安,是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設有寧古塔將軍。今天的海林和寧安已經成為繁華的城市,但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初年,這裡卻是與世隔絕的蠻荒之地。寧古塔將軍府所在的城市位於河邊,一些短木頭插在土裡當作城牆,周長約3裡,開了4道城門,城門用碎石砌成,這就是寧古塔城了。城裡修築了幾間茅草屋,那就是將軍府了。這樣的城門和房屋,遇上大雨就會倒塌,倒塌了就不得不重修。政府機關尚且如此,那些流放犯人的生活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今天的海林和寧安一帶,雖然冬天依舊漫長,但並不像古書中所說的那樣極寒多風,長年被冰雪覆蓋。是古人誇大其詞了嗎?並不是,這是因為300多年前的地球,正處於遠比今天寒冷的小冰河時期。

    東北是滿清的所謂龍興之地,是這個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最穩定的後方根據地。清廷為什麼要把犯人流放到自己的老家呢?

    首先是當時東北的惡劣氣候,可以讓罪犯受盡磨難,達到懲罰的目的。其次,把犯人流放到滿族的發源地,讓他們開荒種地,修橋築路,以此改變當地落後的面貌,可謂一舉多得。

    據統計,清代流放到東北的犯人,總數約有150萬之多。京師通往東北的流放路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大批耳熟能詳的名人或名人家屬: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及家屬,崇禎三子朱慈煥的家屬,呂留良的後人,金聖嘆的家屬……

    對大多數不幸的流放者來說,到達流放地,不僅不是苦難的結束,反而是更大苦難的開始。

    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去向有二個,一是為奴,就是影視劇裡常見的所謂“與披甲人為奴”;第二個是去當差。

    披甲人,大多指的是戰場上敵人投降後,披甲上陣為己方征戰或戍邊的人,地位低於一般軍人,高於奴隸。正是因為沒有哪個八旗子弟願意到極寒的邊疆戍邊,所以這項重任就落到了地位較低的披甲人身上。

    與披甲人為奴的流放者命運最為悲慘。一旦為奴,就意味著沒有絲毫人身自由,這些奴隸的命並不比一匹馬一頭牛更重要。如果主人願意,他們可以將奴隸處死而不須負任何法律責任。一旦為奴,終生不許贖身,子子孫孫都要為奴。所以流放者在聽到判決中“與披甲人為奴”一句時會嚇尿,因為等待他們的命運真的是生不如死。

    與為奴相比,當差相對好得多,起碼還有人的基本待遇和相對的自由,尚存一絲在有生之年回到關內的希望。

    惡劣的氣候,貧乏的物質,不能自主的命運,遠離家鄉與親人的離愁,讓流放到這裡的人日漸絕望。能夠找到路子的,都設法儘早離開這個鬼地方,而沒錢沒門路的,最終只能是慘死他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什麼奶粉能幫助寶寶不便秘啊?寶寶自從開始喝奶粉就老是便秘,好憂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