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謁半山祠,宋·葉紹翁
歸去田疇問老農,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過,尚惜修書謝數公。
塑像難陪夫子壁,古祠誰訪覺王宮。
都來二百年間事,燕麥戎葵幾度風。
2
回覆列表
  • 1 # 小蘇語文

    半山,即王安石,他晚年罷相隱居江寧半山園,故自號半山。後人建祠紀念,葉紹翁遊歷至此,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

    王安石一身功過均繫於變法,直到現在都難以評述,有人視之為亂臣賊子,有人則認為他是中興名臣子。此詩中,葉紹翁也表達了王安石變法的看法。

    首句,“歸去田疇問老農,力行新法竟何功。”是想象王安石當年歸隱田園後探問田間老農,我當年力行的新法有何功德啊?接著頷聯“已知供佛追前過,尚惜修書謝數公。”沒有直接表現老農的回答,而是透過王安石的表現來側面表現,那就是變法毫無功德,王安石聞知答案後供養佛祖,追悔之前的過失,修書致歉,向老朋友們表達悔意。這樣有用嗎?“塑像難陪夫子壁,古祠誰訪覺王宮。”死後塑像連陪葬孔夫子的資格都沒有,老百姓更喜歡拜訪覺王(佛的別稱)。頷聯頸聯從王安石的表現和死後人們對他的態度表達出對王安石的批評。

    但無論王安石有多大過失,時間已經逝去,"都來二百年間事,”風煙滾滾,白雲蒼狗,作者滿腹感慨,只看到燕麥戎葵在風中搖曳,不知這中間又過了幾度春秋。

  • 2 # 神禾農科

    謁半山祠

    宋代:葉紹翁

    歸去田疇問老農,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過,尚惜修書謝數公。

    塑像難陪夫子壁,古祠誰訪覺王宮。

    都來二百年間事,燕麥戎葵幾度風。

    葉紹翁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後嗣於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作者的“悔"與“歉"。

  • 3 # 梧桐樹邊羽

    《謁半山祠》怎樣解讀?

    這首詩在網上基本上找不到賞析。有很多作品都是這樣,沒有詳細的詩注,就沒有人敢去解釋、領會。當然主要還是因為詩的格局、才華不夠達到萬人傳誦的地步,所以也就沒人有興趣去解讀。

    沒有名句,就沒這個必要。

    正因為沒必要,資料就更加模糊不清。所以類似於這種詩的解讀,基本上就靠我們自己的領悟能力。而就算領悟能力高,也不見得能從這種作品中領悟到什麼,所以很多人也就放棄瞭解讀。

    就個人理解來談談這首詩。

    《謁半山祠》歸去田疇問老農,力行新法竟何功。已知供佛追前過,尚惜修書謝數公。塑像難陪夫子壁,古祠誰訪覺王宮。都來二百年間事,燕麥戎葵幾度風。

    葉紹翁是南宋中期詩人,宋光宗至宋寧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他的詩風是“江湖詩派”,語言清新,自然,但是思想格局不高。他最有名的就是“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江湖派詩人的生活年代不一,身分複雜,有布衣,也有官宦。和“江西”、“四靈”一樣,他們沒能擺脫模擬之風,境界不高,氣度狹小是他們的通病。由於疏於鍛造,他們的一些古詩往往率意而成,質樸卻粗糙,其實有些北宋初“香山體”的意思。

    《謁半山祠》是一首仄起平收,押平水韻“一東”的七律。首句尾字“農”是“二東”部,為鄰韻。這是七律中的“孤雁出群格”,是允許的。格式就不多講了,我們主要看內容。

    首先破題。《謁半山祠》,“謁”,是拜見的意思。可見“半山祠”在詩人這一類下層官吏中的分量不輕,那麼這是誰家“祠”?是不是半山腰上的一座野祠堂?從詩人的態度來看不是的。這座半山祠很有可能是北宋王安石的祠。王安石,號“半山”,詩體“半山體”是北宋頂峰。

    這是我的推測,因為沒有資料。

    何以見得?因為首聯第二句提到了“變法”:“力行新法竟何功。”王安石變法是整個宋朝最震動朝野的事件,他甚至因此被汙衊成獾子精亂世,一直在史料中被抹黑。作為一個下層官員,對王安石的革新是有態度的,但是是什麼態度呢?那得看他讀的什麼書。再加上第七句“都來二百年間事”,熙寧變法是在1069年,而葉紹翁生於1194年,到他賦詩這個時期,差不多正好二百來年。這是對得上的,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斷定《謁半山祠》是葉紹翁去紀念王安石的祠之時寫下來的作品。

    那葉紹翁這首七律是寫的一個什麼態度呢?我們一聯一聯來看。

    首聯起筆:“歸去田疇問老農,力行新法竟何功。”這是寫的什麼?是寫自己下了山,到田間問新法到底有沒有作用?很明顯不是的。我們從尾聯也可以看出,這已經是兩百年前的事情了。所以這是葉紹翁站在祠裡,想象出來的王安石罷官歸隱之後的行為。

    王半山歸隱之後,到了田地裡問老農,我一力推行新法竟然毫無成果?

    頷聯:“已知供佛追前過,尚惜修書謝數公。”知道自己錯了,供佛追悔,可是卻不肯向政敵們認錯。

    葉紹翁的態度到這裡就很明顯了,他認為王安石的變法問題很大的,而且虛擬了一個王安石只肯供佛懺悔,卻不向人認錯的死硬派形象。這種批評的語氣是揶揄的,那麼為什麼這種態度,卻又在標題中用“謁”呢?因為王安石的官方定性是微妙的,死之後的諡號不給最高的“文正”,卻又給了一個“文”字,這裡面就很有一些味道了。朝廷認可你的貢獻,但是你做得不是很對。所以無論後世如何抹黑,王安石的官方身份不是葉這種下層官員可以冒犯的。

    頸聯:“塑像難陪夫子壁,古祠誰訪覺王宮。”繼續嗆聲,你的塑像啊,是沒辦法配享孔廟的。配享孔廟,是中國文人死後的極致榮譽。“古祠誰訪覺王宮”是什麼意思呢?“覺王”就是佛,就算是祠中供養了神佛,也沒有什麼人來拜訪。

    尾聯:“都來二百年間事,燕麥戎葵幾度風。”燕麥是生長在野墟的雜麥,多為燕雀之食。這也就二百來年,看著祠堂,燕麥雜生,戎葵亂長,風雨幾度,都快荒涼了。

    這首七律到底說了什麼呢?也就是葉紹翁本人對王安石的一些看法罷了。而他的這種看法也就是出於意識主流對王安石的輕視和抹黑。

    王安石的鴻鵠之志,豈是這些燕雀之流能夠理解的啊。

    思想境界上,天差地遠。

    這倒不是葉紹翁的錯,因為我們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些人和事。就好像我們對今天的很多事情,一樣是身處迷霧之中看不清楚,因為“身在此山中”。

    隨波逐流之人,真的沒有資格嘲笑那些在風頭浪尖上拼搏的人。

    所以這首詩,連篇像樣的解讀都沒有。

  • 4 # 榮城雨哥

    全詩為: 謁半山祠 葉紹翁

    歸去田疇問老農,力行新法竟何功。已知供佛追前過,尚惜修書謝數公。塑像難陪夫子壁,古祠誰訪覺王宮。都來二百年間事,燕麥戎葵幾度風。

    此詩作者葉紹翁,南宋中期人,字嗣宗,號靖逸。祖籍浦城。原姓李,因祖父關係受累,家業中衰,少時即給龍泉葉姓為子。光宗至寧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與真德秀過從甚密。是江湖派詩人,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如《遊園不值》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古人寫詩都有其目的性,凡有作為計程車人,都有詩集或詞集流傳後世。他們的目的性基本上有六個。一,就是那時的日記,現在叫寫微博,曬曬心情。二,是科舉的需要,是登龍門的需要。三,是朋友,親人之間交往的需要。四,是排遣苦悶,或者說是一種娛樂方式。古代詩作中也有歡樂的篇章,但絕大多數是書寫懷才不遇,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被貶之後遠離國都的失意,離別思鄉的痛苦。五,是為了參政議政。六,是為了立言,為了不朽。

    知道其目的性,便可對號入座。本人覺得此詩目的應屬第四種目的。借諷名人來排遣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葉紹翁曾作小官,對底層百姓生活接觸較多,比王安石瞭解民間疾苦。“力行新法竟何功”,是說王安石應去問問農民們,推行新法究竟有何作用。中間四句是調侃王安石,“都來二百年間事,燕麥戎葵幾度風”,說明王安石的變法經過二百年來,未對宋朝農業百姓生活帶來作用。詩中葉紹翁對王安石居改革脫離實際,不知民間疾苦提出了委婉批評,同時又排遣出自己有實際經驗卻懷才不遇,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

    以上就是本人對此詩的解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食堂獅子頭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