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龍12

    小偷爬樓偷東西,住戶防盜窗太薄,小偷抓斷了防盜窗杆摔死了,小偷家屬狀告住戶索要死亡賠償,某些人本著所謂的公平公正,壞人也應該有權益的原則判住戶賠償一定數額的金錢,諸如此類,這算哪門子仁義禮智信?

  • 2 # 龍文奮蹄

    且不說公平正義,先給大家普及下什麼是“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智信。我們常常看到,也常掛嘴邊,可是“仁義禮智信”的確切含義你們知道嗎?仁義禮智信與“三綱”的關係你們知道嗎?

    因為中國古代漢字都是表意文字,所以全面理解儒的仁義禮智信的實質並不是十分困難。

    仁義禮智信,以“禮”為中心,“仁”“義”“智”“信”是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說明“禮”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守禮”。

    ▲禮。什麼是禮?

    返璞歸真,落葉歸根。作為創立儒教的周公,或許並沒有我們今人考慮的那麼多,他認為世界的本質就一個字,那就是禮。從造字來說,是說的穿什麼衣服,禮字的偏旁就是衣嘛,只不過這裡的衣服不是普通的衣服,是祭祀用的求得蒼天保佑時所穿的衣服,禮字現在簡化了,看不出本來面目,繁體字它的右邊部分不僅表音,而且是古代的一種祭祀用的禮器。禮字的本義,應該就是要穿合適的衣服進行祭祀,要按規定的程式,步驟進行祭祀,以向蒼天求得保佑,賜下福瑞,代表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行為規範的總稱。周公按照這個思路出發,不僅制“禮”,還進行了造“樂”,要求什麼情況祭祀時播放什麼音樂,什麼級別的人祭祀時播放什麼級別的音樂,都作了明確的規範。

    簡單一句話,周公透過禮樂約束了人們該在祭祀時該穿什麼衣服,該聽什麼音樂。

    但隨著周王朝的演進,各地的諸侯就不按這個規矩來了,還造成禮崩樂壞的局面,所以孔子又在儒的理念中,又增加了“仁”和“義”兩個理念。

    其實“仁”和“義”主要是針對人的精神方面,在此是為了補充說明人從精神層面為什麼要遵守“禮”的規定。

    “仁”的本義應該是“愛人”,仁字偏旁就是描述人的行為,就是為了愛護人們才創立了“禮”的規則,是要讓人們透過祭祀來獲得福瑞,讓人們生活得更好。

    那麼,諸侯國及老百姓因為祭祀取得了福瑞,就會感恩戴德,把自己的好東西用於感謝上天的恩賜,就形成了義。

    “義”字按造字來說意思非常直白,繁體字的義就是上面一隻羊,下面一個我,就是我殺了一隻羊供奉給上天。

    古代的我,左邊是手,右邊是戈,因為向上天獻上祭品也是要遵循莊重,威嚴的儀式的。

    義的觀念主要是針對諸侯國的國君提出來的,就是提醒他們,周天子作為神在世間的代表,應該得到他們的供奉,否則上天會因為他們的怠慢降下禍端,也會因為他們的虔誠而降下福瑞。

    仁的精神方面的寓意是人要仁慈。

    義的精神方面的寓意是人不要自私。

    但是,當時的諸侯應該說是尾大不掉,權力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既不仁慈也不大公無私,造成周王朝神權的衰落。

    為了應對這種局面,孟子又提出了“智”。

    何為智?

    造字來說,就是矢口日,所以智的本義應該就是形容口才非常好,像箭矢一樣具有穿透力,具有威攝性,能夠掌握太陽東昇西落的規律。

    所以,孟子是在孔子“仁”、“義”修心的精神層面基礎上,增加了物質層面以“智”修口的內容。

    到了董仲舒時代,人們的“智”充分的發揮,但給人的感覺應該說良莠不齊,所以又加入了“信”的內容。

    “信”的本義是,一個人在說話,這裡的延伸意思是人不要輕易說話,說了大家就都知道了,必須遵守執行,推演出誠信的意思。

    如果孟子重視的是“修口才”,董仲舒則是典型的“修口德”。

    以前的祭祀理念依靠的是神權,神的意志又是帶有神秘色彩的,當時人們對於神有著強烈的敬畏,維持“禮”應該說並不難,但秦始皇“焚書坑儒”把周天子的神權都坑沒了,要維持“禮”再靠單純的敬畏是不行了,就必須靠儒的自身修養使人們由“信”產生充分的敬佩來維持“禮”。

    “信”仍然是在物質層面來維持“禮”的,董仲舒與孟子一樣,也重視口才的重要性,只不過他關注的重點與孟子有區別,孟子是主張語言銳利的,董仲舒則強調話不可亂說,必須講究誠信。

  • 3 # 大陵隱士

    仁義禮智信是公平正義的思想基礎。不是對立的。但社會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人們更信奉有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個道理!

  • 4 # 水木書生

    梁山好漢,民間說是,打抱不平,伸張正義,朝廷說是一群反賊,現實社會法律都是不完善的法律,那來的公平,正義!

  • 5 # 50414176534

    一點衝突都沒有,而且還是互相致約發展的事物,沒有成信就難以實現公平正義,所以造成社會扭曲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成信?

  • 6 # 南客北旅

    公平誕生於公正的法律,成長於法律得以公正執行的環境。想用道德維繫公平的人,大多是趙本山的徒弟,賣柺都是坑。

  • 7 # 特快

    公平正義是平等相待的共同維護的“法律法規”。禮義廉恥是以服從命令為基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上行下效的“主僕相依”。

  • 8 # 自然法則是真理

    仁義禮智信講的是人際關係的等級要深嚴,各守各的“禮”。正義公平是講人類的發展方向問題,講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問題。

  • 9 # 1530173237

    當然有衝突。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朋友的殘忍,對貪官的仁慈就是對人民的殘忍。必須以法治天下才能安居樂業。對罪犯仁慈只能縱容犯罪。

  • 10 # 夢語非語

    個人認為:公平正義和仁義禮智信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學派的思想,即公平正義代表了法家思想,而仁義禮智信則代表了儒家思想,其核心的不同在於法家提倡“法治”,而儒家的思想在於“德治”。眾所周知,法家歷來是反對儒家“仁”的思想的。所以說這兩者有著根本的衝突,我們來看下法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探討下是不是有所衝突。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頗具影響的一個學派,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漢書•藝文志》列其為“九流”之一。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反對仁義;強調明刑尚法、信賞必罰;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主張君主專制,尊主卑臣。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法”是透過具體的刑名賞罰來實現的。其中“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可以理解為公平,“刑名賞罰”則為制度、規則,是約束個人行為了基本法則,這種法則如果配合“不別親疏,不殊貴賤”的原則,那麼世界上不分權貴、無論出身,違法必究,透過法制就可實現公平、公平。而公平公正則能實現正義的伸張,揚善除惡。

    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則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以商鞅變法為例,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上層被大氏族所掌控,平民沒有任何上升的途徑,針對這種現象,商鞅制定出了按軍功授爵,廢除奴隸主貴族世襲特權,平民參軍可按軍功獲得晉升的機會,為平民提供了上升的渠道。商鞅也指責"儒學"為"蝨子",他說:"禮樂"、"詩書"、"仁義"、"修善"、"孝悌"等等都是禍國殃民的東西,如果用這些復古主義的教條來治理國家,就會"敵至必削,不至必貧":敵人一來,國土就必被侵削;敵人不來,國家也必定貧窮。他同時痛斥那些"不作而食,不戰而榮,無爵而尊"的奴隸主貴族和儒生必除之而後快。

    儒家聖人孔子提出: 仁、克己復禮、有教無類等主張,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無果返魯,專心執教。仁義禮智信具有強大的社會道德規範作用,然而在春秋動盪的時代,霸業成為各國君主的追求,孔子的儒家學說顯的與時代格格不入,並未得到各國君主的認可。至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學說才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也充分說明了在大爭之世,法家的公平正義更適合,而在盛世儒家思想更能體現價值。

    然而,在中國文化中,從來沒有說陰即陰,陽即陽的說法,都講究一個辯證統一,漢武帝時期雖然獨尊儒家,但實現上採用的是“儒表法裡”,即以儒家學說提升思想教化,以法家思想進行為約束和國家管理。儘管儒家成為幾千年來思想的主體和核心,但其實更主要的“儒表法裡”的完美結合,只是在不同時期側重不同,各有起伏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醬香型純糧釀造定製酒,有哪些好處?與普通定製酒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