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玲瓏心理諮詢
-
2 # 悟教悟育
國家的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人才,靠的是人才的不斷創新,而創新是一種思維,而這種思維的形成靠的是什麼?靠的是教育!靠得什麼樣教育?當然是啟發式的教育,而不是灌輸式的教育,透過啟發,讓學習者透過自己思考透過現象總結出其中的道理,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其思維,而灌輸式教育是什麼,是直接告訴你結論,直接告訴你萬有引力的結論,而不是讓你思考為什麼蘋果往地下落,而不是往天上落!所以真正的教育是啟發式的,開啟智慧的,提升靈性的,培養思維的,而只有這樣才能點燃創新的火焰,才能給國家乃至全人類帶去更大的光芒。
-
3 # 方程教育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這是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對教育的釋義。所以教育的本質是以人性喚醒人性,以啟發的方式點燃受教者的心靈,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大量碎片化知識。灌輸式教育方式,學生掌握了很多知識,好象什麼都知道,可是對於生命的意義、人際關係的處理、情感的對待、獨立思考的能力等方面仍然有所欠缺。灌輸式教育,老師有一桶,舀給你一杯,一個班50個孩子,就一種教法。但孔子教育學生“有教無類",又說“不憤不啟,下悱不發",不同的人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即因材施教;又善用啟發,點燃學生的思想,要求學生舉一反三。所以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
當下的家庭,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為孩子教育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可謂有史以來最多,但當下社會的浮躁、新生代的迷茫,已經說明當下教育方式的問題。所以國家正在進行教育改革,2018年9月10日的教育大會,主席說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主線。相信完全以成績定高低的灌輸式教育會漸行漸遠,而我們做家長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更應以身作則,作好孩子的榜樣,為孩子點燃精彩的人生。
-
4 # tiniyad
針對“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這句話,並不僅僅是在教學,而是在做教會指引。也就是說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讓我們學習一加一等於二,這個數學算術的答案是固定的。但是,在教育大範圍而言,一加一等於二隻是在教會一個基本運算,而更多的算術就需要在理會一加一等於二之後自己去運用與探討。
如果教育只是簡單的灌輸,那麼就可以類似理解為程式的匯入。所有被教育的人都是一樣的思想與行為。所以教育,首要是教,讓別人學一個已經有的知識、道理、技能。而重要的是在育,育有被教育和自育,外界給予的屬於被教育,而自己所領悟的是自育。根據每個人自身的不同,學習相同知識、道理、技能的人會走向不同的人生軌跡,成為不同領域的人。
很多時候,也會理解成為教書育人。有句古話: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往前世界,能夠教的有很多,不同的學科、不同技術、不同的人生道理。同樣,就孕育出不同領域的人才。教,是在傳授不同的知識技能與道理。而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有著自己所處的位置、環境、思維方式的不同們就會育出不同的人生。就會出現不同的興趣愛好,理想與人生規劃。例如:同一個班級,同樣的老師,會出現不同學科的學霸,而就算全優的那一位最終也會傾向其中一個方向展開自己的人生、理想、夢想。
所以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所學習到的東西,有的人是興趣愛好,有的人是為了應對大大小小的測試考題,而有的人可能會用一身在這個領域獲得成就。所以也就有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說。有的人學習英語,是為了以後出國旅遊,有的人是為了成為一個英語老師,還有人想成為外貿商人,也可能成為一名翻譯,而英語學習就是點燃她們的火焰,火焰如何燃燒,還要自身的努力與現實的打磨。
-
5 # 金瞳育女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蘇格拉底在《申辯篇》中說他是雅典的牛虻,在現實中也是,蘇格拉底從不承認自己是任何人的老師,也不認為自己知道些什麼——著名的無知之知。在柏拉圖對話錄中描寫的蘇格拉底,他經常是與人交談,在對話中發現雙方的不足或者是自己充當一個“愚人”不斷髮問,直到發現事物真善美的真相,後世稱這種對話方式為蘇格拉底式的反諷。蘇格拉底並沒有灌輸什麼,只是引導人們發現真理,就像《美諾篇》中蘇格拉底所說,美德不可教,美德本是天生存在,他只不過啟發人們罷了。
蘇格拉底認為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他認為,無論是天資比較聰明的人還是天資比較魯鈍的人,如果他們決心要得到值得稱道的成就,都必須勤學苦練才行。他主張首先要培養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
點燃火焰那就是點燃學習的興趣,把存在於學生內心的知識導引出來,變為學生的實際知識與技能。
葉聖陶說過,我無論擔任哪一門功課,決不專做講解的工作,從跑進教室開始,直到下課鈴響,只是念一句講一句。我想,就是國文課,也得讓學生自己試讀試講,求知文章的意義,揣摩文章的法則。因為他們一輩子要讀書看報,必須單槍匹馬,無所依傍才行。待他們自己嘗試之後,領導他們共同討論;他們如有錯誤,給他們糾正;他們如有遺漏,給他們補充;他們不能分析、綜合,替他們分析或綜合。這樣,他們才像學步的幼孩一樣,漸漸地能夠自己走路,不需要他人攙扶。
國文課尚且如此,其他功課可想而知。教師捧著理化課本或史地課本,學生對著理化課本或史地課本,一邊是念一句講一句,一邊是看一句聽一句;這種情景,如果仔細想一想的話,多麼滑稽、多麼殘酷啊!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在“教教材”,教師注重的是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掌握的情況和程度。從備課到上課再到評價,整個過程所關注的都是“完成了哪些教學內容,學生掌握了多少,考試能得幾分等”。教師把教材當成學生學習的唯一物件,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沒有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教師也不曾考慮到:“在何種情況下學生學得最好?”
新課程改革,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蘇格拉底說的那樣:“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教學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只有教師的教法新穎,學生也才會更有創新意識,學生的興趣也會更濃厚。我們教學要達到的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點燃火焰、啟迪智慧!
我們提及教育,到底教育是什麼?我一直在反思,它並不是教你這個怎麼做,那個怎麼做,而是一個手段,一種點燃你求知慾的方法,讓你自己去思考這個怎麼做,那個怎麼做。教育不是教條式的給學生們硬灌輸知識,死記硬背,而是要技巧性的點燃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只有這樣,才會有學習的興趣,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你能燃起多大的篝火,取決於你自己的收集,教育所做的,就是幫你點燃起最初的火種,而不是給你一個已經熊熊燃燒的篝火。”
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因此,作為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要真正做到熱愛教學,熱愛學生,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使每個學生都得以發展。
回覆列表
灌輸的含義是一方輸送另一方接收,是一種單向的傳送,比較肯定的是接收者得到的資訊只能是在輸送者能力範圍內的,不可能超過。可想而知,一代代往下輸送,那麼接收方一代不如一代。
另外,接收的只能是資訊資訊,而不可能是能力,比如一個數字可以輸送,很好記背;就算一個解題的步驟也可以輸送,接收者可以死記硬背下來。但是創作能力不能輸送,想象能力也不能輸送,解題的舉一反三的思考能力也不能輸送,因為這些能力包含接收者的腦力勞動再加工,而就已經不是單向的傳送了,而是輸送-接收再加上反饋了,多了一個環節了。
而這多出來的環節才應該是教育者希望見到的,我把我的東西傳送,並希望你有自己的東西被激發,而既然是對方的東西激發,那就每個人被激發的部分會很不一樣,傳送者都應該樂於見到。
其實這就已經是點燃思想火種的影象了,我傳送一些思想火花,希望你接收後,能迸出不一樣的火苗,最好你燃燒起來的景象,已經能比我的火花有很大很多的不同且進步,那才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