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大豬也能飛

    我覺得他對李廣有點著迷,事實上李廣根本沒什麼戰功,從李將軍列傳中就可以看出來,除了一些空話大話外,沒有戰勝的實際戰例,有幾個戰例全是戰敗的,但卻被司馬遷捧上了天,而同時代的衛霍戰功遠超李廣,卻沒有享受到如此吹捧

  • 2 # 滋水人

    司馬遷為什麼能夠寫出經典不朽的《史記》?1.家族的事業、父親的嚮往

    司馬遷的先世原本就是周朝的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曾經當了二十多年的太史令。西漢時候,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記事修史,負責管理國家的檔案文獻和各地上計的文書資料,所以兼懂天文曆法等自然科學知識。並且,因為職務的方便,得以廣泛接觸古代的典籍。司馬談是個博學的人,寫了好多論述批評諸子百家,他嚮往先人久絕的世業,重視孔子作《春秋》的歷史貢獻,有志於歷史的論述。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東巡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跟隨走在洛陽,因病滯留,發憤而卒。臨終前拉著司馬遷的手,哭泣著把著史的大事囑咐給他,司馬遷俯首流涕,接受了這項重託,決心實現父親的遺願。

    2.博覽群書 天賦使然

    司馬遷十歲就能誦讀“古文”,後來博讀《詩》、《書》、《易》、《禮》、《春秋》,以至《秦紀》《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並及《禹本紀》《山海經》。那個年代能有多少書啊?可見司馬遷已經博覽群書,有了豐厚的知識儲備。後來,他還讀了諸子百家的書,而且精通天文、律歷、地理,並知醫藥、占卜,可以說是全才型的學霸。公元前104年,他和壺遂等造《太初曆》。他還喜愛文學,推崇屈原、賈誼、司馬相如等的詩歌、文章、辭賦,他本人的散文和辭賦也寫的好。公元前108年,父親司馬談退休,他接了父親的班,繼任太史令,憑著這層身份,他又讀了漢家的檔案文書。

    3.行萬里路 視野廣博 見聞豐富

    司馬遷20歲時開始遠行,訪問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現在的山東、河南等地。後來因奉旨出使西南,又有了第二次遠行,一直到了四川西部和雲南西部。在跟隨漢武帝出巡的過程中也遊覽了不少地方。他去過長江大河、五湖沅湘、淮泗漯洛,西至四川的離碓,北自龍門至於朔方。他在會稽,探過“禹穴”。在淮陰,訪問了韓信的遺蹟。在豐沛,訪問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人的故居。在沅湘流域,他憑弔了屈原自沉的汨羅江。在山東,拜訪了孔子的“廟堂”,也參觀了孟嘗君的故邑。在北方邊塞上游覽了蒙恬修築的長城屏障。

    壯闊的遊蹤,為他打開了眼界、增長了閱歷,使他有機會聽到過去,特別是秦漢以來著名人物生動的故事;也使他有機會廣泛的接觸到下層群眾,並有助於瞭解各地的經濟生活、風土特徵和地理形勢。這些為他寫成《史記》都有十分大的幫助。

    4.大任在肩 忍辱負重 信念不屈

    公元前98年,他因為給李陵辯解,觸怒了漢武帝,被捕入獄。按照漢律,繳納錢是可以贖罪的,但家貧,湊不齊應該繳納的錢數,他的親戚朋友也沒有伸出援手,司馬遷最後遭受了宮刑。他深刻知道“刀鋸之餘”的人所經常收到的傳統性詬辱,但為了大業,他堅持了下去。他已宣稱自己做了萬一的準備,不管“俗人”有什麼看法,他是要把這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即使因為著史被殺,也沒有什麼後悔。

    司馬遷、《史記》與漢武帝1.漢武帝當時看到了司馬遷的《太史公書》

    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煌煌鉅著——《史記》在西漢修成時,尚且叫《太史公書》,《史記》的名字是後來人加的。司馬遷為此書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害怕這本書被當局——漢武帝看到會像秦始皇那樣焚書,於是把《太史公書》抄謄了兩份,一份準備被燒,一份期望流傳下去被後人看到。

    漢武帝聽說以後,就叫司馬遷把書呈了上去,漢武帝讀了《太史公書》。2.秉筆直書的太史令

    司馬遷寫書比較客觀,有具體史料就直接引用。上古遠史距離太過長久,他不得已採用了一些傳說。他不像孔老二那樣為尊者諱為賢者諱,而是不虛美不隱惡。比如,像楚漢戰爭的失敗者——項羽,司馬遷並沒有以“成王敗寇”的觀點去對待他,而把他也當作帝王看待,《史記·項羽本紀》位於全書第七卷。《史記》全書130篇,52萬多字。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訖漢武帝太初年間,“合兩千四百一十三年”。所以,對於漢武帝當局的許多負面事實司馬遷也在《太史公書》裡記載了。

    3.漢武帝沒有燒司馬遷的書

    漢武帝的確沒想到司馬遷居然敢寫自己,他很生氣,但他也很理智。

    4.司馬遷寫的《武帝本紀》已經散佚,今本乃後人補寫

  • 3 # 重要的小事兒

    1,晏嬰

    司馬遷贊他敢於犯顏強諫。司馬遷自己也是這樣的人。

    2,司馬遷以紀傳體的方式記錄歷史

  • 4 # 世界史圖鑑

    對道德聖人頂禮膜拜,很多時候記錄歷史都是以道德大義來代替民族國家未來發展實際,對事件人物做評價。

    實際對於歷史事件的記載及可信度還是很高的。對於存在分歧的地方也進行了相應的考證,存疑的地方不僅會指出來,而且還會將分歧的地方全部羅列出來,並加以自己的判斷, 這對於一些官修史書和一些私人帶有極端的政治傾向,相比而言,可信度是很高的。但是歷史並不單單是記載歷史事件。一個人的歷史觀,雖然不會明確地作為一個單章寫出來。但是其對於一個歷史事件的記述方式和及評價卻直接體現了一個歷史講述者的政治立場和觀察角度。

    之所以有人質疑《史記》的可信度,更多的是基於這一點。實際上史學家並沒有造謠,而是對過去發生的事和對前人評價進行記載,但是畢竟司馬遷是有政治立場的。對於很多的事件,司馬遷無法做到對所記載事件當時的形勢,發展狀況以及人物所起的作用,進行絕對的秉公處置。當然也可能,這並不是司馬遷有意為之。畢竟誰也不會像一臺機器一樣,僅僅記載事情所發生的前因後果。只要所記載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考。其所記載的一些事實必定會有所偏差和出入。

    如今很多的專家學者都對司馬遷所記載的很多歷史事實進行重新考證。基本上事實都是明確,而且對應得上的。但是對於事實的發展結果,過程和狀態而言。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有的是從文化史的角度,有的是從經濟史的角度,有的是從政治史的角度。當然所有的專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在不存在所謂的偽專家的情況之下。我們都應該肯定這些學者對於我們歷史研究的付出。也應當肯定所記載這些事件的司馬遷,以及歷代史學家的努力。但我們又不能盲目聽信任何人的歷史,畢竟每一個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是多面的。

    不論他是否推動和阻礙了歷史的發展,不論這個人物是否惡貫滿盈,還是仁義佈於天下。在各自的思考角度當中我們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只要在歷史研究當中,既能找到史實去佐證自己的理論,同時又對不利於自己觀點的史實進行客觀的評價和分析。那麼我覺得民眾應該很樂於去接受這些歷史學家和學者帶給我們的全新思考。但是,如果一些歷史學家對於事實評價本身就戴著有色眼鏡,對於自己的理論只找符合自己理論的史實加以論證,對於不利於自己的歷史記載,刻意忽略。

    如果這樣的話,必然會遭受網路的非議。當然說回來我們也可以說明司馬遷歷史記述,可信度是很高的。但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一種體現,具有鮮明的儒家思想及政治觀念。崇拜聖人,為尊者諱。在政治上,歷代作為帝王和能臣對於司馬遷而言,很難在政治方面予以真正客觀的評價。司馬遷的客觀是儒家式的和官方的客觀。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現在我們對政治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專業評價。這個專業是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發生,以一種政治層面,文化層面,經濟層面以及民族層面的高度概括或者專業化的理解。以及相應歷史事件,社會層面的多方面思考去分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冥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