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精分家長

    16歲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個時期的孩子確實很難搞。

    但是,作為家長我們必須客觀認識到,這是青春期的特點使然。

    瞭解:青春期孩子,腦子裡發生著什麼?

    青春期孩子,前額葉片尚不成熟,(前額葉片,就是大腦中控制理智、智慧、推理、計劃、控制衝動、進行思考的部位)就會導致青少年頻繁出現以下行為表現:

    1.情緒化、自我主義、不為他人考慮;

    2.熱愛冒險、尋求刺激、不計後果;

    3.看重朋友勝過父母、重視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

    4.容易學壞、上癮;

    5.喜歡熬夜、睡懶覺;

    6.一心多用,愛忘事、注意力難以集中等。

    瞭解了這樣的大腦狀態,你就能夠理解青春期孩子們的所作所為了。

    理解:青春期孩子們的“不友好”,他們只是在“找”自己

    孩子們在兒童時期做慣了父母的乖寶寶,進入青春期時,他們大腦深處關於自我意識、自我反省的部位開始被啟用(活躍程度高於成年人)。

    抽象思考能力初步具備,於是就會開始質疑父母往日對他們的定義,也更希望透過自己,想清楚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個發育過程中,孩子會在飛速發展的大腦中,構想出無數種未來的可能性,想象自己可能所做的職業,所處的社會地位,以及所成的家庭。

    這種天馬行空的思考,會讓孩子們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最好是周圍人中最獨特的一個。所以他們會時時刻刻追求和別人不一樣,而在青少年中期,這種對獨特性的追求,會達到一個頂峰。

    特殊時期的親子關係:父母可能遭到“鄙視”,孩子們會認為父母的觀念太落伍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腦子裡思考這各種深刻的問題。

    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都被十幾歲的他們給想了個遍。

    這時候父母看著故作深沉的孩子,無法理解。

    孩子們聽著父母“世俗”的嘮叨,表示嫌棄。

    內心還在嘲諷“你們這些思想膚淺的凡夫俗子”。

    指南:如何安穩度過“暴風雨”般的青春期

    隨著青春期大腦發育變化,孩子會經歷從“不懂事到懂事”這般天壤地別的劇變,這對孩子自己和父母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只不過,這需要家長在孩子大腦正在成熟的過程中,給予耐心和包容,等待他們自行發育好。

    1.孩子青春期魯莽,家長依然要溫和對待

    當青春期孩子有魯莽、情緒化表現時,先別忙著數落他們,因為這些是大腦發育的正常程序。

    我們已經知道,壓力會極大程度抑制大腦正常發育,所以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態度、行為,直接影響孩子此後的大腦、心理健康程度。

    因此,父母為青春期孩子持續提供溫暖的支援,穩定的生活環境,以及充足的耐心,依舊十分必要。

    2.要進一步修煉良好的親子溝通技巧

    (1)給父母的建議有:傾聽、關注、換位思考、鼓勵與肯定、注意語氣與聲調、語言簡潔,內容具體、別算舊賬、衝突的解決;

    3.面對青春期“小暴雷”,家長慎用權力

    父母的權力,其實也可以透過以柔克剛的方式來獲得。

    以令人舒服的方式,讓孩子心悅誠服,其實是最高境界的權力使用。

    而暴力鎮壓、強行扭轉,以圖繼續在孩子面前保持權威,或讓孩子回到從前乖乖仔的狀態,其實往往會得不償失。

  • 2 # 夏橙ing

    16歲已經是身體、思想慢慢成熟的年齡,這是個會對世界充滿希望卻又覺得迷茫的年齡;也是個認為世界就是我,我無所不能的年齡。

    這個時候的小孩子通常會比較叛逆,以自己為中心,不再迷信權威,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去嘗試。

    而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還是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子女,不去站在小孩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想法,子女一般都會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

    這時父母可以自己反思幾個問題:

    1、小孩十六年以來,父母作為他人生最重要的親人,讓他感受到了多少無條件的愛?

    這種愛一定是無條件的,不管成績、性格、成就等一切外在條件,只是因為你是我小孩,我就愛你。而不是因為他成績好我說愛他,成績不好就貶低他。這種有條件的愛會讓他無法感受到真正的愛,會讓他們認為只有我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才會愛我。

    2、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否融洽?

    父母與小孩溝通時應該是平等自由的方式,小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意見和想法應該被認真聆聽,而不是被忽視甚至粗暴打斷。

    即使他們的意見在父母看來不成熟,父母也可以從聆聽中瞭解到子女心中所想,幫助他們分析問題所在,這樣子女才能在父母的引導下成長起來。

    3、作為父母,我們是否具備指導子女的能力?

    世界瞬息萬變,科技月新日益,父母以前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於子女以後的人生。比如父母年輕時那個年代工作一定是要去到一個固定的地方,朝九晚五。而現在工作方式多樣化,有許多年輕人更喜歡自由的工作場所,自由的工作時間,他們也能用這種工作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如果父母還停留在原地,用老舊的思路要求子女,反正對子女是一種制約。

    總之,子女不是屬於父母的,他們只是經由父母幫助來到這個世界,我們應該給予的只有自由與愛,而不是透過要求他們聽話來控制他們。

  • 3 # 快樂庭院

    16歲的職高學生,不聽父母的話,認為父母的話不對,這不是很正常的現象嗎?

    16歲的孩子,不管上的什麼學,或者沒上學,對父母的話存疑問,或者說對父母的話有保留,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這裡,對孩子的行為提出提出質疑的同時,是否也要對父母的問題提出一個疑問:誰能保證父母所說的話都一定對呢?

    只有把這個問題掰扯清楚,才能談對孩子的教育。

    做為家長,我越來越對自己的觀點和要求存疑:我對孩子的看法是不是公正?我對一個問題的看法是不是已經不合時宜?我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過嚴?在某個方面我對孩子是不是過於放縱?我對孩子是不是管的太多?是不是對他干涉太多?

    ······

    說實話,隨著孩子的成長,隨之不間斷地學習,越發地感覺到在這個時代,很多方面我都需要向孩子學習,與其說是孩子需要我們的引領,不如說是我們也在向孩子學習,孩子引領著我們緊跟社會的發展變化。

    對於16歲的職高學生,的確存在著一種學風不如高中,很多職高孩子是混日子的現象,談朋友、喝酒滋事、上網遊戲混日子等,但是著只是部分孩子,而且即便這樣做的孩子,我相信他們心中也有基本的是非觀,一般來說,只要父母家庭的生活觀積極正向,孩子的生活觀也不會歪的太厲害,所以,對於這些孩子,我依然覺得他們身上也有很多可愛值得讚賞的地方。

    至於題主說16歲的孩子不聽父母的話,這和孩子上不上職高沒有多大關係,和孩子的年齡以及家長自己的言行教育觀有極大關係。

    16歲的孩子認為父母的話是錯誤的,這也和孩子上職高沒有多大關係,而是和孩子的認知以及家長的說話表達方式以及所說內容觀點有極大關係。

    總之:

    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之前,做好先反省自己:自己的教育觀是否已經不合時宜?反省自己的言語方式是否高高在上或者仰望孩子,導致了孩子的反感或者不屑?還要反省自己說的時機是否合適?

    當說不說時使失職,不當說而去說也自然不會有好結果。一個愛心的表示如果被父母當作了浪費而批評,自然孩子也會很不高興。我相信16歲的孩子所說有很多偏激或者片面地方,也相信16歲的孩子行為有很多地方很不成熟,或者過於衝動,也相信他的思想還顯得單純或過於理想化,但是我也相信家長所說也不一定就完全正確,家長所講也不一定就適合孩子的現狀。

    所以,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的一個建議還是:家長先反思自己!重新認識自己和孩子,改變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電視劇《都挺好》裡面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