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巴顏鵠09

    哎呀,這個問題害真是應該好好回答一下。學術界普遍認為曹操審時度勢、適可而止、知難而退,把稱帝留給下一代。我倒是腳著晚年的曹操其實內心也猶豫,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不吉利。曹操年輕時候曾經說過“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晚年時可能害有這種思想困擾記幾。

    二、逮報恩。怎麼說曹操也是漢臣出身,世受漢恩,報恩之心害是有的。

    三、不好張嘴。為啥陣麼說膩,曹操一直信誓旦旦的說,絕無篡漢之意,總不能記幾打記幾嘴巴子吧。

    四、不咋合適。劉備和孫權一方面罵曹操是漢賊,另一方面又巴不得你早點稱帝。孫權甚至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上表稱臣,說天命就在曹操這裡。要說曹操是偉大的政治家膩,就偉大到這裡,只要自己稱帝,劉備、孫權馬上跟著就稱帝了,然後篡漢的罪名害逮記幾來背,反過來說,我如果不稱帝,我這是中央擰門倆那就是地方,我特木一稱帝,擰門從特木地方變成對方了。所以曹操說孫權這是把自己當火爐上烤呀!然後就有了那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母門都知道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伐商自立了。

    五、有反對。為什麼有反對聲呢?難道整個漢室王朝害不是曹操的四梁八柱再把持著朝政嗎?這要先說一個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曹操封魏公、加九錫、建社稷。這裡我先做幾個名詞解釋,為啥封魏公非常重要呢,我們知道公爵之前是侯爵,侯爵不過得到了一片土地而已,而封公是可以建立社稷和宗廟了。什麼是社稷?社是社神,稷是稷神。也就是土神和穀神即土地和糧食。擁有了土地和糧食也就擁有了統治權。所以母門在很多古裝朝代局劇裡面聽說過一個詞語,“江山社稷”。所以國家的統治者一定要立社而祭土神,立稷以祭穀神,合起來就叫社稷。宗廟說白了就是祭祀祖宗得地方,古代的統治者歷代都是世襲的,建立宗廟就是說統治者得位而正,千秋萬代。九錫呢,就是皇帝的具體待遇,比如穿什麼衣服呀、坐什麼馬車呀、舉個例子,現在國家出國訪問如果是國家一把手,出國迎接的禮炮一定是21響的,類似於這樣的意思吧!具體的我記不太清楚了,好信的可以去百度查查。好了,介紹完這些大家都知道了吧!封公的重要性,就是你可以建立國家了,特別後來自己害加封了魏王。這樣就遭到了荀彧和崔琰的強烈反對,雖然後來曹操逼死了荀彧殺了崔琰,但是由於荀彧和崔琰在效力曹操的這些年當中給曹操推薦了無數得人才,雖然他倆死了,但是大部分受二人知遇之恩的人才,依然在重要的崗位任職,在外有孫、劉虎視眈眈,內部妹有選才用人合理制度建立起來的時候,曹操總不能把反對的聲音全都殺掉,選兩個有代表性的敬敬猴得了,比如孔融、禰衡等。至於為什麼荀彧和崔琰反對,要寫篇幅就太長了,再說我再上一個問題“荀彧為什麼不支援曹操稱帝”裡面回答過。但是反對的聲音依然存在,曹操不得已放棄了。

  • 2 # 葉之秋

      

      晚年的曹操顯然想稱帝,但是,再三權衡利弊之後,他最終放棄了稱帝。

      從哪裡可以看出曹操想稱帝?很簡單,曹操先是處心積慮當魏公。晉封魏公之後,又想盡辦法封魏王,成了魏王之後依然不知滿足,想盡辦法打壓漢獻帝,將一切朝廷大權掌握在手中。

      當初跟隨他多年的荀彧,不過是上書反對他當魏公,就被曹操賜下空食盒。曹操言下之意,你已經領盒飯,該走人了。

      對於反對曹操奪權的人,曹操一貫是冷血無情,該出手時就出手。

      既然如此,曹操就絕不可能因為個人原因,或者蠅頭小利而放棄稱帝。  

      有不少心腹大臣勸說曹操稱帝,不過曹操最後選擇了做“周公”,即輔佐周成王的周公旦。應該說,在曹操晚年,已經沒有人可以阻擋曹操稱帝了。那麼,曹操為何還選擇不稱帝呢?

      因為曹操已經活出了一個人生境界,他已經不需要皇帝的虛名,他更看中的,是千秋萬載之後的青史留名。

      曹操乃是漢家大臣,做了多年的漢朝丞相,對漢獻帝稱了多年的陛下,在萬民心中,曹操這個漢臣的身份已經鐵定。若曹操公開廢黜漢獻帝稱帝,就會坐實了篡漢之名。

      這是曹操奮鬥一生不願看到的。

      同時,他兒子曹丕從最開始擔任的就是司空府中郎將,後來又擔任五官中郎將。曹丕是司空府、魏國公的屬臣,並非是朝廷臣子。換言之,曹丕是曹操的臣子,卻並非是漢獻帝的臣子。

      因此,由其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在法理上可以算是個擦邊球,勉強說得過去。  

  • 3 # 淨月暖陽

    我的確認為,曹操從內心深處就沒想篡漢稱帝。

    當曹操還是個紈絝子弟,屌絲青年時,突然心血來潮,要去算算自己的將來。託門子,找熟人,終於找到當時最有名的“名嘴大師”許劭,結果“大師”隨口給了個“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箴言。曹操琢磨半天,居然認真了,不再架鷹溜狗,一改浮華之氣,去朝庭謀個小官職,開始兢兢業業的為漢家天子努力工作起來。可見他對這個評價篤信不疑,奉為畢生追求之目標。請注意,這個曹操的座右銘中,可是個“臣”字!

    之後,黃巾亂世,董卓專權,天下大亂。曹操組民團平黃巾,招天下英雄共討董卓,不能說曹操的初心不是匡復漢室,因為這時他離皇位太遠,不可能去瞎想遙不可及的大位。再後來,專門去奉迎天子,定都許昌,態度積極,供養獻帝十分殷勤。前有董卓專權的前車之鑑,曹操實力尚且不足,外部強侯環視,曹操不傻,不會自找尋死之路。加上袁術狼子野心,冒然稱帝,成眾矢之地,很快被圍剿而亡。故接受荀彧之建議,“挾天子以令不臣”成為定策,抗著漢皇帝的名義南征北討,站盡了道德民意的制高點,收穫最大的利益。這時候,放棄優勢而去謀求皇位,豈不是把自己放到火上烤?曹操可是著名政治家,不會蠢到這個地步。

    到曹操赤壁之戰敗北後,早己在漢室朝堂上權傾朝野,就是這樣,外面還沒剿滅的孫權、劉備,都還在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有篡漢之心,以便打贏“輿論戰”。朝庭裡也還有一大批忠於漢室,誓為漢臣的人質疑他,連合作多年的荀彧,都因為反對他稱魏王而自殺,可見是多麼得不償失。

    曹操暮年,雖無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實,六個女兒先後嫁與漢獻帝,有人說是為了控制漢獻帝,換個角度,何嘗不是向漢獻帝表忠心。到了生命最後一段時間,無數政治家都得考慮在史書上留下什麼名聲,讓後人如何評述。曹操奮鬥一生,決不會想晚節不保,前功盡棄。(在這方面,曹操決不是唯一如此選擇的政治家。如同後世的曾國藩,取天下只是翻手間,也選擇萬世留名而不去遺臭萬年。)

    在三國演義沒成書以前,歷朝歷代無論是民間還是當政者,對曹操的評價大多是正面的。從史書所記和曹操留下的文字作品看,他也是個胸懷豁達,格局極大的人。不會為那個看似極位,卻無比苦累的位置太上心的。

  • 4 # 烏咪愛讀書

    曹操有實力,既敢也想稱帝。

    只是,他不想違背歷史的正統性,正統的皇權就是“天無二日,民無二君”,他是想走“禪讓”的程式,希望從漢到魏能有一個平緩的過度 ,也希望魏國的正統性在名義上有一個保證。不然,他也不會“挾天子以令諸侯”,直接自稱魏武帝,不是來得更乾脆更直接更利落?

    想不到的是,這個有能力而沒有稱帝的人,一個沒有越“禮制”的人,一個在毫無懸念即可稱帝而寧肯自稱丞相、武鄉侯、領冀州牧的忠臣,竟真的落了個“奸臣”之名,一傳幾千年。

    這就要說到《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生活的年代,一直屢遭外族的壓迫和統治,“還我河山”的題材,一直是漂散在民間的嚮往。《三國演義》只是文藝作品,是圍繞著“人心思漢”而創作的,離《三國志》中“魏書”部分的內容,已相距甚遠。

    如果曹操不姓曹,而姓劉,那他可能就是《三國演義》中的民族英雄,而非劉備所冠。《三國演義》的影響力有多深入人心,從硬生生把一個忠臣、一個英雄給糟蹋成了一個“白臉奸臣”即可看出。

    想知道曹操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稱帝之路是怎樣波折而艱難的,還是去看遵人性而寫成的《三國志》,陳壽就是一個出生在三國期間的人,還在後主劉禪那裡做過官,離史較近,史料較貼近事實,政治正確是他寫史的準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樹貼芽在什麼時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