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刀沐子

    這麼說可能您可能印象更深刻一些:穿越到兩千五百年前,假設貴府歿了人,也就是死了人,怎麼辦呢?你不能自個把人拉到野外埋了拉倒啊,只能請人來幫忙處理。請誰呢?只能請孔二先生那幫人,因為中國的殯葬業自古以來都有幫派壟斷(今天如何?我不敢說!),孔二先生是幫中老大,有他在,別人也不敢插手啊。

    那麼孔二先生怎麼處理這凶禮一一也就是葬禮呢?

    首先,他讓你視死如生,按照陽間的生活模式,給死人準備隨葬品…待續

  • 2 # 資料完善度低

    無非就是將各國丶各階層的詩詞丶歌賦,禮節禮儀丶音樂,依自己的價值觀有選擇地收集整理成冊。雖然這些,都非他創作,可到各國深入下層去收集丶整理和選編這也是很有成就,很了不起的工作。

    比如光巜詩經》就分“風丶雅丶頌”分別選編丶歸類整理,這是很了不起的,不周遊歷國和深入“奴隸”階層是辦不到的。如“《詩經》”中的“風”,就是下層平民和奴隸的作品,”關關睢雞”丶”碩鼠”就是平民和奴隸價層的作品。而“雅”則為貴族丶奴隸主的作品;”頌”多為士大夫(知識份子)的作品。

    禮和樂,也都一樣,行成一種規範。這本沒什麼不好的,但是這種統一規範的價值觀,至“獨尊儒術”後,便走向了“文”是八股文,詩丶禮丶樂都走向僵化丶無生氣模式。從此再”無白花齊放丶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

  • 3 # 寂語堂齋

    我要解釋的是,詩、禮、樂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孔子說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是對周朝將要開始的時候,有一個人物叫泰伯的評價,說泰伯開始學習《詩》,創立了周禮,再透過研究音樂才完成的使命。並不是要求別人去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關於《詩》,孔子的看法還是比較辯證的。我們看孔子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日:學詩乎?對日:未也。不學詩,無以言;子日: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孔子的意思很明確,《詩》能使人思想純正,沒有邪思亂想,不學《詩》無法跟人談話。但是即使懂得了《詩》,給予政治權力不會處理政務,出使各國又不能獨立的面對,學的《詩》有什麼用呢?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還是講學以致用的。

    關於禮,孔子是一種矛盾心裡。比如孔子說的,林放問禮之本,子日: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意思是說禮的根本就象辦喪事一樣,不在於奢侈浪費,而在於真正的悲痛,換句話說禮的根本就是真心行禮。

    孔子還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可是孔子反過來確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這就是孔子的矛盾心裡,即想盡禮,又怕別人說是諂媚。所以孔子針對這種矛盾狀態又說,禮之用,和為貴;恭近於禮,遠恥辱也。這就是說對於禮只要能達到和為貴或遠恥辱就可以了。

    關於樂,孔子是模稜兩可的態度。所謂模稜兩可是指孔子並沒有要求君子要懂音樂,也沒有要求他的弟子們也要懂音樂,可他自己確懂得音樂。比如孔子說的,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意思是他回到魯國先把音樂收拾一下,把《雅》、《頌》放在應該放的地方。

    孔子還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這麼一說我們就明白了,仁是禮、樂的基礎。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分清詩、禮、樂的關係了。詩能使人思無邪,泰伯就是用《詩》把自己修成了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詩能修身,所以詩高於禮和樂排在第一位。禮是為人處事用的,能使人和為貴還能遠恥辱,所以禮排在第二位。樂只有在政治舞臺才有用,一般情況沒啥用處,所以樂排在第三位。但是詩、禮、樂都不是絕對的,只有仁才是絕對的,只有仁才能進行詩、禮、樂,無仁則詩、禮、樂都沒有什麼意義了。

  • 4 # 猛哥厲史

    詩書禮樂是中國封建傳統教化的基礎,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即是孔子關於如何學習《詩》、《禮》、《樂》的過程。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詩》即是《詩經》,興就是起、開始的意思。在春秋戰國期間,《詩經》都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莊子·天運》與《苟子·勸學》才被稱為“經”。為什麼這部《詩經》那麼重要,不學它就連話也不會講呢?因為《詩經》較廣泛地反映了商周很長一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和政治思想狀況,有許多做官、做人、治國、成家的經驗教訓可以供後人參考。所以春秋時代就被看作政治教科書。

    翻開《左傳》就可以看到,當時在上層社會,一開口就是“詩日”、“詩云”,《左傳》記錄引《詩經》的達二百一十九條之多。

    但是,不管說話時賦詩,還是寫文章時引詩,孔儒們都不大注意《詩經》的本義,而往往斷章取義,或者把詩的主題加以曲解,然後才加以利用。例如《論語·八偷》引《詩經·碩人》描繪莊姜健美的容貌的詩句來說明禮的產生在仁義之後,這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至於後來把《詩經》亂加解說,許多來自人民的詩篇,都被解成了封建倫理道德的說教,那就更嚴重了。但也正因為經過了這麼一歪曲,三百篇才可能成為千百年來統治階級文化思想教育的經典。

    孔子所說的“言”,當然不是一般的說話,而是指上層社會的交際應對。同時,也有說得好一些、文雅一些的意思。因為《詩經》裡詞彙、知識都很豐富,所謂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篇)。

    在諸侯國的外交會議上,人們經常用賦詩來對答,比較含蓄、文雅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不懂詩,或不會運用,是會吃虧的。如魯襄公十六年,齊國派高厚參加晉國招待各諸侯的宴會時,東道主請各國代表賦詩,高厚也賦了,但用得不得體,惹得晉國君臣惱火,結果聯合與會的其他諸侯攻打齊國。

    “禮”應是指《儀禮》。禮儀曾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使得在中國做事先做人! 禮教的繁紋縟節特別多、特別虛偽!

    魯襄公二十七年,齊國的慶封訪問魯國,在吃飯時慶封失禮,魯國的叔穆子就賦了一篇《相鼠》,罵他:“人而無儀,不死何為!”但慶封還是懵懵懂懂。

    《史記·孔子世家》,齊魯郟谷之會,孔子以禮之名殺侏儒的相關文字:

    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

    以維護教義為名,剝奪別人的生命,這樣的教是邪教。孔子就是邪教教主。他的詩禮樂全讀到狗肚子裡去了!

  • 5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題主所說的孔子刪詩書,在這裡,應該是指刪《詩經》中的詩,如果沒錯的話,那大概是這樣的:

    1.《詩經》的詩,《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出現在西周初年,最晚產生於春秋中葉,時間橫跨500多年,內容涉及文學、愛情、歷史、哲學、政治學、民俗學、人類學、動植物學等等,以及人們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而孔子刪除後,留下的305篇成了“施於禮義”的“根”。

    2.禮,指禮制的禮,凡尊卑、貴賤、親疏、長幼、男女等差別、等級,都是用禮來規範,制定禮文,以區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確定每個人接受約束的範圍和程度,然後每個人都應恪守本分,不得逾越。

    3.樂,是從感情上求得人與人相互之間的中和,不合中庸之道者,必須用樂來配禮。

        以上詩、禮、樂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詩是禮、樂的“根”。禮是制“中”(“合乎禮就是合乎中”);樂用以求同,緩和上下的矛盾。禮有樂作配,禮的作用更增強了。透過它們的共同作用,旨在解決“禮樂崩潰”的問題,為當時統治者與貴族服務。

    嚴正宣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鹿原的田小娥為什麼不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