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水相逢353

    古人為師者,首先居有高尚的師德。當然如果想從師學藝,那就必須拜師才能學習,要舉行拜師儀式,同時老師同意方可求學。

  • 2 # 馬火蟻

    1、要有見面禮。物質的和儀式上的(精神上的)都要有。

    孔子時規定見面禮是十五束脩也可以說是學費。學生束脩時叫“六禮束脩”,即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分別是以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以蓮子心苦,寓意苦心育人,紅豆寓意鴻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表達弟子決心拜師心意。

    師長在收下束脩後回贈《論語》丶蔥丶芹菜等禮物,同時帶領學子齊誦《大學首章》,象徵擔下“傳道丶授業丶解惑"的重大責任。

    俗話說“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投師如投胎”。有的行業,一入師門,全由師傅管教,父母無權干預,甚至不能見面。建立如此重大的關係,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一般拜師禮儀分成三個程式。

    第一、拜祖師,拜行業保護神。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第二、行拜師禮。一般是師父師母坐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然後跪獻紅包和投師帖子。

    第三,師傅訓話,宣佈門規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教育徒弟,尊師守規,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

    2、確定終身關係。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傳統的師徒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春節拜歲,結婚見禮師傅均在父母之前,一生保持與師傅禮尚往來。

    現在是社會主義新社會,提倡人人平等,但是,古時的一些優秀的傳統,我們還是可以借鑑的。我們現在尊師可以按我們現在的條件做到誠心誠意就行!

  • 3 # 國學演義

    古人拜師學藝的規矩:

      拜師儀式舉行的時間、地點,一般都是由師父定的。時間要麼與師父的生日重合,要麼就是另外的喜慶吉利的日子,地點一般都在飯莊,當然也有在家裡的。如果是在飯莊,儀式一般在上午八、九點開始,中午一、二點結束。如果是在家裡,一般就在晚上進行了。很明顯,前者的聲勢要相對大得多。

      究竟怎麼辦,要根據師徒雙方的具體情況而定的,並無完全確定模式。以前在舉行拜師儀式時,師父或者師母要將本行當的道具賜給徒弟一套,如說書藝人用的醒木、手巾、扇子,說相聲用的裝白沙子的布袋。當然,有的是徒弟自己就準備好了的,也有的說是道具是徒弟出師時由師父賜予。

      拜師儀式中,聽家門大義,讀拜師帖,聽引保代諸師的訓示和莊重的焚香叩首都是對徒弟一個不斷重構和再塑造的過程。古代的拜師儀式要複雜的多,這尤其體現在拜師帖的內容上。 拜師帖又稱門生帖、寫字或字據,如: “師道大矣哉,入門授業投一技所能,乃系溫飽養家之策,歷代相傳,禮節隆重。今有XXX(師賜藝名XXX)情願拜於XXX門下,受業學演XX。X年期滿,謝師效力X年。課藝期間,收入歸師,吃穿由師供給。自後雖分師徒,誼同父子,對於師門,當知恭敬。身受訓誨,沒齒難忘。情出本心,絕無反悔。

      空口無憑,謹據此字,以昭鄭重。”下面是藝徒簽字畫押,引保代師簽字畫押。X年X月X日立。有的還寫有“死路生理,天災人禍,車軋馬踏,投河覓井,懸樑自盡,各聽天命,與師無涉。中途輟學,賠償X年膳費”。拜師字據一般都說明了拜師學藝的正當性,規定了授業內容、學藝期限、收入分配方法及應負擔的責任,承認了師父的絕對權威。同時,也隱示了師徒之間既如父子、又如主僕的複雜關係。

      對於尚是幼童的徒弟來說,或許他已知曉學藝的辛酸,但多數是把希望寄予在將來有一天,能像師父那樣掙錢就行了。

    希望所寫能幫助大家,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 4 # 狸貓未眠

    尊師求學,向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不僅僅是在古代,在當代也是如此。

    父母給與了我們在世的生命,然而只有生命,沒有生活得技巧或者技術,也是徒勞無功。而授予我們這些技能技巧的,就是師。所以不論是父母教會我們生活技能,做人得道理,還是老師教會我們學習的知識,或者是工作上的技術,都是應當予以尊重,也就是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代更有對德高望重的帝師有亞父之美譽。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在古代,有不畏窮冬烈風去求學,拜訪老師的宋濂。有張良月下為老人拾履的美談,也有子貢為老師孔子守墓,陪伴老師六年之久的事蹟。師的重要性,從典故可知,從日常行為和拜師之禮上也可見一斑。

    從入師時的拜師禮。有人引薦,再去考察學生的德行舉止,然後參拜祖師爺,以求祖師爺庇佑,簽下約定文書,送上六禮束脩。所謂六禮束脩就是芹菜,蓮子,紅豆,紅棗,桂圓,十脯,以此表示對老師授業的感謝之意。然後再向師父,師母奉茶,表示尊敬。接著是師父給弟子一份見面禮,表示對弟子的期望和祝願。

    現代的拜師學藝已經簡化了很多,但是在有的傳統行業依舊還是行祖規,表示對這門行業的尊崇。比如在傳統相聲行業的拜師禮,還是循規蹈矩,不怠慢分毫。雖然時代進步了,但是這份尊師求學的美德還是是傳下去。這既是一份美德,也是我們五千年開不可逾越的規矩。

  • 5 # 誠明妙僧

    華人歷來尊師重道。讓我們看一下《資治通鑑》記載北周國主宇文邕是如何尊師重教的!宇文鮮卑都能如此,我們更應該尊師重道。

    宇文邕將視察太學,以太傅於謹為“三老”(古代帝王設三老五更以敬老”)並賜予“延年杖”。視太學當天,宇文邕先至太學。於謹至太學,宇文邕立在門和屏風之間迎接於謹。太師宇文護親設“三老”憑几於中楹,南向。於謹升座以後,司馬豆盧寧升臺階擺正於謹脫下的鞋子。隨後,宇文邕升階,立於斧扆(斧絞屏風與門窗)之前,面向西。有司進饌以後,宇文邕親為於謹作調料並將肉割成小塊。於謹食畢,宇文邕親跪授爵以酳(用酒漱口)。有司撤訖,帝向北而立訪道。這時於謹才站起來曰:“(見圖)”帝二次拜謝受教,於謹答拜,禮成而出。

  • 6 # 安康

    古時候,學習是一件很難的事。

    比如,沒有拼音,你不認識的字,無論你如何刻苦,你就是不認識。

    一句話,如何解釋,沒人給你講解,你就是無法理解,鬧不明白。

    所以,你必須,要有老師,沒有例外。任何人。

    哪怕傳統的手藝人,手藝就是吃飯的傢伙,人家把吃飯的傢伙交給你,讓你有機會吃一輩子!這是何等的恩惠?父母給你生命,師傅給你技藝讓你的生命能活著延續,所以有句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百行裡面任何一行的師傅,都是一樣,這裡重點是,讀書人的老師。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靠讀書吃飯,是最牛逼的,所以,讀書人的老師,那更是類父母的存在。

    這個規矩,人人都要遵守,不管奸人還是忠臣!如果不尊重老師,那是忤逆不孝,官不能當,還被所有人鄙視,永無翻身機會。因為,古時候是文人治國,每個文人都有老師,都有學生,要是學生打老師的翻天印,那就天下大亂了,誰還敢做老師?誰還敢用心做老師?沒有老師,誰還有機會讀書?讀書人變得少了,如何治理天下?

    所以,社會輿論絕不容許學生冒犯老師!就是法律,師生也有連累關係。

    正是師生關係如同父母,一般牢不可破,所以老師一般還是傾心全力教導學生,這就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古文難解,又沒有標點符號斷句,所以很多文字,解釋有很多,爭議也有很多,理解就更多了。重點是,你還要判斷考官認同哪種解釋,所以優秀的老師,要懂得很多註解,所謂註解,比如一本書,你讀到某一句,或者一段,你很有感悟,所以寫下自己的見解。有時你讀的書,是前人讀過的,這種見解,就可以給予你很大幫助,如果有不同見解,那麼註釋就會很多,多註釋的書,才是最珍貴的。畢竟古代沒有統一標準的答案的考卷。老師的博學,就體現在這裡。老師還要琢磨,考官的理解,你的思路,要順應考官思路。所以,老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後,用一句話來證明老師的重要性。

    有些牌坊,上面寫的是,天地君親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合理使用葉面肥種植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