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地人神鬼001
-
2 # 茶之人生
告訴你:
漢代玉器型除玉璧、玉環、雞心佩、劍佩、帶鉤、玉蟬處,各種葬玉及容器、玩賞品大量出現,異獸玉也有所見。
漢代玉質除青玉、黃玉、墨玉外,白玉迅速興盛,成為玉中上品。漢玉器上,神秘的動物形象成了玉器的主要紋飾。另外還有云紋、臥蠶紋、谷紋、蒲紋等。
漢代玉器雕琢的"跳刀"手法,是識漢玉的重要標誌。"跳刀"是用所謂"昆吾刀"劃出的,其線條細若遊絲,彎曲有度,構圖準確,若斷若續,有時還加飾極小的細線刻圈。還有一種被稱著"江八刀"的雕琢手法,其線條粗而準確,簡單幾刀即勾出外形。
以上內容,可供你參考。
-
3 # 紅塵客棧59408651230
漢代的玉器,工藝精巧,器型美,紋飾之繁,品種多。漢代的片狀玉器或有稜角的玉器 稜角尖銳,鋒利狀。玉器器形規整,地子平滑,拋光高超。精品玉器有玻璃光,圓雕器,人物,動物類玉器設計精巧,造型準確,神態生動。紋飾精美,線條流暢,藝術感染力強。工藝特點圓雕極圓潤。光滑,片狀或稜角處極尖銳,有割手感,這就是鑑定漢代玉器的基本依據。
-
4 # 藏玉閣翡翠郭小美
漢代古玉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漢代玉器材質基本屬於透閃石軟玉,也就是我們說的和田玉白玉和青玉,也含有大量的地方玉
漢代玉器紋飾多用陰刻線,有的紋飾粗獷有力,器物稜角琢磨圓滑
最有名的雕刻技法有漢八刀、遊絲毛雕、鏤雕、高浮雕等
漢八刀是指採用簡練的線條進行刻劃,刀法剛勁有力,看起來就像只有八刀的技法。“漢八刀”技法是僅用於漢代葬玉的做工,也就是隻用來陪葬的,多見於玉蟬、玉豬等陪葬品
遊絲毛雕,是漢代玉雕工匠用金剛石、瑪瑙等較硬的刻玉工具,在雕刻玉器時呈現出來的紋飾細線的線槽邊緣有鋸齒狀崩口,且還有不規則的細毛刺
漢代古玉不打多餘的孔,一般將圓孔融入造型之中,這與戰國鏤雕有所區別。戰國有一部分打孔於鏤空邊緣,漢代不再出現,我們稱漢代鏤雕特徵為“鏤空邊緣無直線,鑽孔融入造型中”
高浮雕,漢代開始大量採用。相比於淺浮雕,高浮雕的“地底”比淺浮雕更深,層次變化也更多一些。層次交叉豐富,立體感極強。
-
5 # 愛古玉的小飛飛
漢代玉器,分葬玉和非葬玉。
葬玉玉質相對稍微差一點,做工簡潔。
非葬玉分禮儀,裝飾等,工料俱佳。
漢代的典型工痕有遊絲毛雕和漢八刀。
漢代玉器用料,大部分為和田玉,料好。
漢代玉器注重造型氣勢。
個人所得,不多,僅供參考。
-
6 # 收藏家雜誌
漢人崇玉、愛玉,並將葬玉發展到極致,遠在嶺南的南越王墓也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有10件玉人。這些玉人無論工藝、造型、紋飾都各有特點。例如出土於西耳室C258玉人(圖1),長2.65、寬1.2、厚0.2釐米,形象為兩並肩站立的小人,雖然五官及肢體形態均難以分辨,背面尚可見線刻的發紋、衣紋、裙裾紋。
圖1
與此玉人相似的還有主棺室墓主人組玉佩上的4件小玉人構件(圖2),它們大同小異,都是平頭、圓臉,雙手合攏於胸前,似作垂拱交襟狀的小人造型,呈跪坐的姿勢。在禮儀規範、等級制度森嚴的漢朝,站有站相、坐有坐姿是必備的。雙膝在前,腳底踩著地面坐在地上,是現代人常見的坐姿。漢代人的標準坐姿是兩膝著地,小腿貼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腳跟上,稱之為跽坐,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跪坐方式。這4件小玉人行漢人的坐姿禮儀。
圖2
南越王墓中還出土了5件玉舞人。玉舞人在戰國時期已有出現,盛行於漢代,在漢代玉製裝飾品中最為獨特,極具時代特徵和藝術特色。從目前已發掘的漢代墓葬中出土的眾多精美的玉舞人可知,玉舞人是當時極為流行的佩飾之一。南越王墓中出土的5件玉舞人,蘊含了許多資訊。
圖3
例如,C137圓雕玉舞人(圖3)出土於西耳室,高3.5、寬3.5、厚1釐米,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唯一一件漢代圓雕工藝的玉舞人,工藝精湛令人歎為觀止。它的造型為一舞者,長袖飄舉、折腰扭胯,猶如楚辭漢賦中的“翩若驚鴻、宛若游龍”,跳的正是漢代流行的長袖舞。不少專家認為,長袖舞源於楚舞,據《墨子·兼愛》中記載:“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說明楚王喜歡纖細的身材,當時的楚人為了迎合楚王喜好,寧可不吃飯也要保持身材的苗條。從出土文物中跳長袖舞人的形象來看,嫋嫋長袖纖纖細腰是它們共有的特徵,為此我們可以認為舞人以細腰為美,某種程度上是受楚國風尚的影響。由於漢代受楚文化的影響,使得長袖舞風靡一時。從兩漢詩賦和漢墓出土實物表明,身為楚人的漢代統治者們對楚舞非常迷戀,劉邦的戚夫人“擅為翹袖折腰之舞”、漢武帝的李夫人“妙麗善舞”、漢成帝身邊的趙飛燕“身姿輕盈,能作掌上舞”。但是,從目前嶺南地區考古情況來看,當時嶺南地區的舞蹈主要可分為翔鷺舞、羽舞、武舞、蘆笙舞、建鼓舞、盤鼓舞、群舞、杵臼舞,這些舞蹈形象具有明顯的祭祀意義,與古越人的禮儀文化息息相關,大多現於銅鼓、畫像石、壁畫上。從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的情況來看,南越國宮廷可能並不盛行越式舞,而盛行長袖舞。玉舞人的髮飾為梳一右向橫出的越族髮飾—螺髻,表明應該是一位越族女子,其穿著卻是右衽長袖衣、繡裙。史料記載,漢民族服飾的特點是交領、右衽,古越人身著左衽服飾。玉舞人的右衽服飾穿著應為漢服,具有典型的漢文化特徵。《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曾描述南越王趙佗魋結箕倨見陸賈⑤,可見南越國時期的服飾還是以越族服飾為主。這件小巧的玉舞人身著漢服,頭盤越族螺髻,跳著楚舞,口部微張,似喃喃細語作詠歌狀,是漢越文化交融最好的印證。
圖4
另外3件玉舞人出土於埋葬四位夫人的東側室。E135玉舞人(圖4)是右夫人組玉佩上的構件。其做工精細,運用線雕手法刻畫出一人身著長袖連衣裙,右手舉至頭頂,左手放置於細腰前,長袖下垂,整體似舞蹈的形態。玉舞人頭頂和腳底各有一小孔,且在腰部還掛繫著一套線雕玉佩飾。
圖5
E125玉舞人(圖5)做工稍顯粗簡,是部夫人組玉佩上的構件,線雕一人左手上揚至頭頂,右手下垂於身下,並衣袖及地,作翹袖折腰的舞蹈狀,正反兩面內容相同,是部夫人組玉佩上的構件。
圖6
E158玉舞人(圖6)是從東側室清理出的泥土中篩出,紋飾、造型與E125玉舞人相似,左右上揚,右手和衣袖下垂於身下,作翹袖折腰的舞蹈狀。
圖7
C259玉舞人(圖7),為小人跳舞的形象,兩面均以線刻勾勒出五官、肢體動作、衣裾。右手高揚甩在頭頂,聳左肩,左臂捲曲向後。扭胯,提右腿抬膝。舞姿稍微與其它玉舞人不太一樣,類似於猴舞。這幾件玉舞人的做工包含了線雕、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體現出當時漢代高超的制玉工藝,這些工藝出現在南越王墓的隨葬品中,是漢越交融的見證。從玉舞人的精細程度看,每個玉舞人的質量各不相同,或許是為了體現使用者身份地位的差別。從4位夫人身上出土的玉舞人我們可以窺探出南越王4位陪葬夫人的身份高低,體現出當時的等級森嚴,這種上下尊卑的制度,是王朝君主專制下的產物,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君主專制,說不定,在當時的南越國宮廷內,也上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宮鬥故事。
回覆列表
漢代的古玉關鍵是,工和型。玉在古代規格很高,特別是漢代時期,都是帝王之家才可以享用的。那個時代每一塊玉都是有規定的制式,工匠也有特定的雕刻,打磨的手法,工具。只要嚴謹的查詢,多看,多學習,還是可以略有分辨得出的。比如漢八刀工藝,每一刀都很簡單,但是這個痕跡也很明顯。如今很難模仿其神韻。還有出闊壁,龍紋,鳳紋,雲紋,谷釘紋都有其特點。特別是打磨的工藝,非常細膩。這是需要大量的時間,一點點用沙,用皮,手工一點點打磨。如今的仿品,根本不會花那麼多精力去做。所以只要多學習,多看,肯定會了解的。漢代的玉器傳世的很少,基本上都是出土的。那麼沁色也是觀察的一種。土沁,血沁,水銀沁,水沁……各種顏色都會出現。如今仿品用火燒,化學成分加入。以前是火燒,土埋,放在動物身體內。假的也很多。好好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