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都人在河源

    飼料係數又稱餌料係數、增肉係數或者料肉比,在畜禽經常用飼料係數一詞,水產經常用餌料係數一詞,其實是同義詞。即喂多少料增重一單位(克、千克等等)體重。

  • 2 # 13588666

    飼料既是對蝦生長的主要營養源,也是水質、底質汙染的主要來源。因此,飼料投餵的多與少,直接關係到對蝦的生長以及水體環境的穩定。在近幾年養蝦業屢遭重創的大環境下,以小面積、可控性好、產量高、回報率高著稱的工廠化養蝦模式最受關注,現在山東出現的工廠化養蝦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成功率也較小棚養蝦高。對比觀察如東的小棚養蝦和工廠化養蝦這兩種模式,二者雖具有相同的水源和氣候等條件,但在日常管理上卻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在飼料投餵方面差異較大,筆者發現蝦養殖戶在飼料投餵方面常出現三種錯誤傾向,下面給大家詳細說明。

    誤區一:投料多,蝦長得快,產量高

    目前不少養殖戶都追求多投,認為投餌量與蝦產量之間成正比關係,投料多就長得快,產量高。這種理解很片面,忽視了合理投飼的科學原則。據案例顯示,上半年,工廠化模式養殖90天便可突破30尾/斤的規格,單產高達14斤/m³;而小棚養殖的對蝦90天才達50尾/斤左右,單產僅2斤/ m³。如東小棚養殖的日投餌率比工廠化養殖模式略高,且放苗密度相對較低,但小棚蝦的生長速度並沒有工廠化快。可見,飼料投得多就長得快的觀念在這裡並不奏效!

    養蝦水質是關鍵,水質的穩定能減少有害菌的繁殖。現在有很多的養殖戶片面的追求飼料價格,而飼料廠家為了迎合養殖戶需求而改變自己的產品。硬顆粒料在大溶氧的條件下大量的溶失從而加重水質的惡化。隨著飼料品質的不穩定導致飼料投餵量的不穩定。投飼過量,不僅造成飼料浪費,增加養殖成本,而且嚴重汙染水質與底質,加速底質惡化,為有害菌的生長繁殖提供機會,易引起疾病蔓延,導致對蝦成活率下降;尤其是對於高密度養殖的工廠化養殖來說,過量投餵造成的殘餌、糞便,極易敗壞水質底質,這也是山東蝦越到養殖後期就越容易出問題的原因之一。溶氧的使用也是及其低下夜間時常出現缺氧的情況,導致後期蝦不能繼續養下去。

    投飼過量的情況

    誤區二:減少投餵量以降低成本

    另一種錯誤傾向是片面考慮降低成本,故意減少投餵量,且不捨得用優質飼料,從而引起蝦營養不良,長得慢,規格差異大,病害多,成活率低和產量低等諸多問題。比如,很多養殖戶放苗後,連續好幾天不投餵開口料,認為池水經過培菌培藻後,有足夠的餌料生物供給蝦苗養分,殊不知,放苗前在苗場時,蝦苗頓頓都是吃豐年蟲、大滷蟲等高營養價值的餌料,且一天至少五頓以上;放苗後不僅沒有豐年蟲、大滷蟲,連開口料都省了,一下子從“山珍海味”變成“鹹菜饅頭”,在蝦苗最需要強化營養以增強體質的階段卻掉了鏈子,不怪乎某些養殖戶放苗一週後打樣發現打不上來多少苗,後期的成活率也不盡如人意。因此,建議放苗後需加強蝦苗開口料的投餵,一般每萬尾日投餵量30g左右,一日3-5餐,有條件的還可搭配豐年蟲、大滷蟲等生物餌料,同時逐漸改變蝦攝食飼料的習性。讓蝦苗贏在起跑線上。另外,在養成階段,也不能為了降低成本偷工減料。

    投飼不足的情況

    誤區三:長時間投餵小粒徑料

    工廠化養殖現在也有大部分人學習如東的小棚投餵小粒徑料,直接1.2毫米的飼料喂到出蝦。忘記了蝦的抱食習性,料徑越小蝦抱食的顆粒越多,硬顆粒料在水中的穩定性一般沒有膨化料好,這在充氧量大、換水量小的蝦池中極易造成蝦料的營養流失,直接破壞水體環境的穩定,不利於水質、底質的管理。抱食次數太多會造成吃食時間偏長,這不僅會降低飼料的利用率,增加生產成本,也不利於投餵管理。在加大了飼料粒徑規格後,蝦仍能抱食,而且抱食次數減少,比抱食小粒徑飼料減少約19.2-130.4倍的抱食次數,這也意味著節約了19.2-130.4倍的覓食所消耗的能量來用於生長。小顆粒飼料抱食的時候不能攝食導致浪費增加,對水環境的影響越大。反之小蝦吃大料也是同樣的道理,應該是對蝦能吃多大的蝦料就投餵多大的飼料,一般對蝦體長達5cm/尾時開始投餵粒徑1.1mm的膨化顆粒料,在體長達到8cm/尾以後就全部投餵2.2mm粒徑的膨化顆粒料,其攝食速度和生長情況都大有改善。

    七好曾針對南美白對蝦適宜攝食何種粒徑的蝦料進行過對比驗,發現當飼料粒徑為1.2-2.2mm時,對蝦基本可以實現顎足抱食,攝食效率較高。粒徑過小或較大,都造成攝食能耗增加或產生碎屑增加,影響水質和對蝦生長速度。試驗結論與如東小棚和山東工廠化投餵模式的效果相吻合,因此,結合對攝食能耗和攝食時間的綜合考慮,建議體長8cm/尾的對蝦攝食1.5~2.2mm粒徑的膨化顆粒料為宜,而非粒徑越小越好。

    如果池內餌料生物多,池水透明度較低,小於10cm,則可適當減少投餵量。如果池內餌料生物少,透明度大於40cm,蝦苗入池後要儘快地加大投餵量,開口料日投餌率可以增至30%以上,加強蝦苗營養。在對蝦養殖中後期,如果池水透明度長期在50cm以上,經常大換水,水中浮游生物少,則要補充藻類,適當增加投飼量,以滿足對蝦生長的營養需求。

    科學地確定飼料投餵量是關係到養成效果和餌料係數高低的關鍵點。對蝦投餵量與放苗密度、水環境、氣候、餌料生物量、飼料的種類與質量、對蝦健康狀況以及當時蝦的生理狀態和吃食情況等因素有關。下面教大家從6各方面調整出合適的投餵量!

    1、利用餌料臺判斷蝦的攝食速度來調整投餵量

    餌料臺,通常一個池子放一個料臺。放入的飼料量,根據蝦大小有所不同。當南美白對蝦體長7cm/尾以下時,可按該池每次總投飼量的1%放在料臺上,並沉入水中30-40公分。如果蝦體長7cm/尾以上,應按該池每次總投飼量的1.5%放在料臺,以便觀察。一般蝦體長2-7cm/尾時,應讓蝦在1-1.5小時內攝食完畢為宜;蝦體長7cm/尾以上時,應控制在1小時內攝食完畢為宜。如果投餵後0.5-1小時發現飼料全部吃完,則表示投餵量不足。

    2、蝦池的水質情況調整投餵量

    如果蝦池pH、氨氮、溶解氧、亞硝酸鹽等含量始終穩定在一個適宜範圍內,可以適當增加投飼量;如果其中某一指標出現較大波動,就要注意適當減少投飼量,甚至暫停投餵飼料。

    3、根據天氣、水溫情況調整投餵量

    天氣良好,水溫在28-32℃可以適當多投飼料;當水溫在34℃以上或18℃以下,晝夜水溫差5℃以上時,要少投或不投料;下雨天少投或不投,雨後至少1小時才投料;連續暴雨天氣不投料。

    4、從蝦生長情況調整投餵量

    如果蝦規格較一致,白天沒有蝦飢餓巡邊情況出現或者抄底看是否有剩料(這裡特別說明硬顆粒料適用於前一種,膨化料則適用於後一種),說明飼料投餵量適合。如果觀察到蝦的規格差異大,腸道略彎曲,投料不久便出現蝦在池邊群遊則可判斷可能是投飼料量不足。

    另外,蝦蛻殼前攝食情況也有所變化,在蝦蛻殼前2-3天攝食量減少,蛻殼當天不攝食,蛻殼後需要大量的營養,所以翌日起攝食量增加。蝦較小時蛻殼頻率高,隨著蝦的長大,蛻殼間隔時間延長;通常體長4-6cm/尾的對蝦,水溫最適時每4-6天會蛻殼1次;水溫低時,其蛻殼時間延長,表現出蝦生長緩慢。

    5、根據蝦的胃飽滿度調整投餵量

    蝦胃的飽滿度分為飽胃、半胃、殘胃、空胃四級。一般投餵1小時後有80%的蝦達到飽胃或半胃,在無其他原因下如果達不到80%則可能是飼料投餵不足。南美白對蝦在水質良好時爭食力強,正常情況1個小時基本攝食完畢。如果投餵後2-3小時,仍有殘餌,或下次投料前仍有剩餘飼料,要查明原因,檢測水質和對蝦的健康狀況等。

    南美白對蝦胃小,腸直且短,每次的攝食量不多,易消化、吸收及排洩,飽食後3-4小時便呈空胃現象,因此,投餌提倡少量多餐。而工廠化養蝦高達5-6次,基本每隔3-4個小時就要投餵一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緩解骨折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