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湯禎兆
-
2 # 風影電影
對很多人而言,無論是否喜歡看日系推理小說,甚至於,無論是否喜歡看書,有一個作家的名字都繞不過去——
東野圭吾。
東野圭吾的寫作風格,雜交了社會派和新本格派。他擅長在懸疑推理中融入社會性與激烈的情感衝突,兼具燒腦與煽情。
在東野圭吾的作品裡,最為人熟知的也許是《白夜行》,以及他近年來被國內翻拍的《嫌疑人X的獻身》、《解憂雜貨店》。
但實際上,還有一個系列,雖然一直沒受到國內讀者與觀眾的熱捧,卻連更了三十年。
從1986出世,一直到今年電影版《祈禱落幕時》拉下帷幕。“加賀恭一郎”系列的重要性,不亞於任何一部東野圭吾的作品。
電影由系列的最終回《祈禱落幕時》改編而成。一方面是複雜棘手的案中案,另一方面逐步揭開了主角的身世之謎。
2001年,男主角加賀恭一郎的母親突然去世。與母親分別了整整18年的加賀,沒見上母親的最後一面。當年,母親拋下只有10歲的他,離家出走並獨自生活在彥根市。
為了解她這十多年來的生活境況,加賀一直想要尋找母親的情人綿部俊一,卻始終沒有找著,他似乎人間蒸發了。
母親留下的遺物,只是一本每個月寫上橋名的神秘掛曆。
時間轉至2017年。東京的一間廉價公寓內,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屍體,死者是平日都住得遠在彥根市的押穀道子女士。在這個房間裡,發現了與加賀母親留下的相似遺物,一件寫滿橋名的掛曆。這讓加賀想起了人間蒸發的綿部俊一。
加賀的表弟,松宮警官負責起了這件案子。
他發現這位被害人遭受掐死的謀殺方式和時間、地點,都與前幾日發生在幾公里外的流浪漢燒屍案有著相似之處,認定兩件案子必有關聯,構成案中案。
透過繼續調查,警方發現了押穀道子去東京的原因——去拜訪她30年前的同班同學,現在的知名舞臺劇導演淺居博美。
淺居的親生母親,也住在彥根市,她在30年前敗光家裡所有積蓄,導致丈夫跳樓自殺、淺居被送進福利院。
押谷此行,就是為了告訴淺居自己遇見了她的母親,並觀看她的新劇。
在松宮警官拜訪淺居的家時,意外地發現,她在家中放著與加賀的合照。
淺居博美與所有人都產生了關聯,卻擁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明,讓案件陷入了“不可能犯罪”的困局之中。
至此,三件看似全然無關的事件互相之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絡,大幕被正式拉開。
《祈禱落幕時》電影的結構非常精妙。它在開篇,就設定了一個極為複雜、縝密的佈局,將大量人物以棋盤棋子模型式的寫法鋪陳進案件之中。
兇手是誰?
橋名意味著什麼?
人間蒸發的綿部和淺居博美和加賀刑警都有著什麼關係?
加賀又和這幾起殺人案件有何聯絡?
影片以三條線的交織,奏起一曲長達三十餘年的命運交響。
主人公加賀,為尋找母親離家的原因,在橋署做刑警。如今,有著“福爾摩斯的推理技能”,卻做著“日本橋片兒警”的工作。
加賀的表弟松宮,調查公寓殺人案。隨著調查的深入,將幾起案件逐漸合一,並拉上加賀一同破案,調查淺居博美。
第三條則是全片的關鍵線索,涉及淺居博美與背後的真相,暫且不劇透。加賀與淺居的身世,都將構成案中案的破解點。
對比之前的許多作品,到《祈禱落幕時》,東野圭吾的故事基調已經有所扭轉。就算身處黑暗之中,也為觀眾留守住溫情的曙光。
他為敘事套上了一層層的懸疑與奇情的外殼,核心則是重複自己作品中所常見的,“以愛為名”所作的犧牲與傷害。
一起不幸的往事,讓女兒的成長,變成了對父親命運的詛咒。光彩的人生,註定會為他們招致滅頂之災。
隨著迷底揭曉,隱藏於真相背後的,是人性黑暗與良善的交織。
謊言是真相的影子,映射出來的則是人心本身。施害者,其實都是為了愛而傷害他人的受害者。
這個關於“守護”的故事,不復當年《白夜行》中陰暗、壓抑的氣場,暗流湧動的不是罪惡,而是人性的暖色。
說回電影。導演福澤克雄作為常拍電視劇的導演,在這部作品中並沒有使用高超的技巧,但卻拍的清晰且工整。
兇殺案的主線外,電影解謎的線索還觸及婚外情、抑鬱症、師生戀等各種社會性因素,讓懸念一步步加重。
在具體的轉折點上,它顯得太偶然化。彷彿每個戲劇性的橋段都環環相扣,命中註定要催生出最後的悲劇。每個巧合看上去都無關緊要,可連在一起,卻成了不幸的必然。
無論是子女對父母的愛,還是父母對子女的情,每個人都在渴望幸福的祈禱裡陷入地更深,一重重地犯下“愛之罪”。
“加賀恭一郎”系列,是東野圭吾跨度長達三十年的創作,電視劇/電影的時長跨度也超過了二十個小時,可謂是其作品序列中最難以忽視的存在之一。
可以說,這個系列,從《新參者》、《紅手指》、《麒麟之翼》、《沉睡的森林》,再到最後的這部《祈禱落幕時》,它們每一部都是獨立的故事,每一部之間卻又都各有關聯。
每起案件,都是親情包裹下的犯罪。每個故事,也都是同樣的三板斧——懸疑推理、日常細節、肆意煽情。
在煽情上,這部電影照樣是極盡這個系列之能事,堪稱是頭尾連環煽、花樣迴環煽、結局三重奪魂煽。
無論是多麼拒絕多愁善感的觀眾,估計都很難招架下這麼磅礴的情感衝擊。
而演員們集體優秀的群戲,尤其是阿部寬與再小日向文世的表演,都拿捏得非常到位,將影片充滿奇情與煽情色彩的後半程安然穩住,達到了催人淚下的效果。
《祈禱落幕時》的出色,實際上便在於此——
案件的複雜與難解,並不是電影的關鍵。
謊言與真實如影隨形,為了守護與愛,所要付出與承擔的代價,才是它的迷底所在。
這場東野圭吾燃燒了整整三十年的沉重落幕,終於把答案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在東野圭吾的小說《祈禱落幕時》中,一對父女,因為妻子欠下鉅額債務並捲了家裡財務跑了,不得不走上了逃亡之路。路上女孩殺死了一個企圖對自己不歸中年男人,毀屍滅跡之後,父親頂替了這個男人的身份,女孩進入了孤兒院。從此一個行走在光明中,一個行走在陰影處,即使見面也得透過暗號遠遠相望。為了自己唯一的親人,不得不揹負上一輩子的謊言,這真的算愛算親情嗎?
回覆列表
小題中點出的東野圭吾小說「加賀恭一郎」系列《祈禱落幕時》,18年已拍成電影在日本公映,迅即成為雙週票房冠軍,且累積票房已逾15億日元,可見為親人揹負謊言一生的主題,是多麼的吸引!我剛看過電影,的而且確是一出動人心絃的力作。
我想說的,是《祈禱落幕時》的大成功,其實直承松元清張的名作《砂之器》,而兩者不約而同,都是因為親人之故而揹負謊言為中心,可見系人心絃的元素,其實從來不變! 在日本推理懸疑的偵探型別系譜中,《砂之器》充分利用了中央及地方對照的意識來加以成就出因歧視而構成的人間悲劇。
首先,《砂之器》因一宗在東京發生的殺人事件,結果警官為了追查線索,於是由東北至山陰,可謂縱橫日本去搜證,最終才得以抽絲剝繭把真相弄清。 《祈禱落幕時》同樣是由一宗發生於東京葛飾區的兇案開始(當然有利用寅次郎的原型隱喻,暗示此乃所有日本浪遊者的東京落腳地及原始點),受害人押穀道子的離奇斃死,令到松宮修一等一眾搜查一科以及主角加賀恭一郎, 乃至他友好公關部的茂木和重等均介入調查。 雖然蒐證的地區範圍不如《砂之器》廣,但由東京到仙台、再到滋賀縣及福島縣等,也是在爭分逐步的節奏中進行。
《砂之器》最動人的元素,是患上痲瘋病的父親與兒子竭力想隱姓埋名,在各地流轉的乞食之旅。 而電影版把過程轉化為濃烈感人的影像,把一小片段的原著情節轉化為電影高潮重心,再把兒子的交響樂演奏作平行對照,成為流芳百世的日本影史著名場面。
電影中安排博美(松嶋菜菜子)及恭一郎(阿部寬)安坐劇場內的導演包廂內,透過玻璃的反照,映像出臺上的演員的表演,但同時又進入交代博美親手殺死父親的回憶中──把最痛苦的回憶,安排在表演中的高潮演繹,基本上就是一次《砂之器》 的異曲重奏!
兩者的分別僅在於《砂之器》為了圓謊,最終兒子親手殺死了好心人,而《祈禱落幕時》的父親就更徹底,為女兒清除所有障礙,殺死所有知道兩人身世之謎的人。 為了親情,不擇手段,但當中的苦衷同樣觸動人心,令人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