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小姐的自愈室

    精緻沒有錯,利己也沒有錯,精緻地絕對利己就錯了。

    徐晉如在微博中也說:錢理群這個大左派說北大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頗得大眾歡心,其實利己主義有什麼可怕的?可怕的是把集體的利益看的高於一切的腦殘,那些詞才是極權的土壤。

    徐晉如微博截圖

    我們再看蘇小和對錢理群這個詞語的分析。“在我看來,這是典型的文人趣味,人文學者缺乏經濟學常識,總是輕率使用利己、自私這些單向度的人性概念,導致很多經濟學的問題意識異化成道德問題意識。這應該是學者誤人子弟的一個案例。為什麼類似於錢理群這樣有魯迅遺風的人文主義教授也會出現這樣蹩腳的錯誤,原因在於我們的思想資源缺少對人性論的深度辨析。”

    蘇小和又說:在經濟學的意義上,一個人如果沒有利己的主觀偏好,他無法成為一個“理性經濟人”,一旦理性經濟人不成立,則市場秩序不成立。一個沒有明確的市場秩序的社會,一定是貧窮和饑荒的社會。

    徐晉如和蘇小和都犯了稻草人邏輯錯誤。錢理群不是在批評利己主義,更沒有對大公無私高唱讚歌。不少人對道德敏感,對以前的狠鬥私字一閃念心有餘悸,才這樣曲解錢理群的意思。

    “精緻的利己主義”這個說法火起來,源於2012年錢理群在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錢理群

    最早則是錢理群在2008年紀念北大110年校慶時接受採訪時所講的:我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特別是我剛才說的,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正在培養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所謂“絕對”,是指一己利益成為他們言行的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種投資。所謂“精緻”指什麼呢?他們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養,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他們驚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誠姿態,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體制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中國最早的利己主義者是楊朱,孟子評價他:“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又罵他和墨家學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儒家講仁義,講忠君愛人,又以天下為己任,自然對“為我”這樣的自私自利抨擊。今天看來,楊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也,至少是無害於人的,即使天下滔滔,一毛可以濟之,但本身天下滔滔,不是他造成的,他沒有義務濟世,別人沒有權力要求他濟世,總之:我們不能強求別人高尚。

    利己行為,可以有三種結果:一是有利於自己,但對他人無利也無害,不拔一毛亦無害於天下(人)是也;一是有利於自己,但與他人共贏,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人)是也;一是有利於自己,但有害於別人,不拔一毛,有害於天下(人)是也。我想,誠然不能要求別人高尚,但唾棄卑賤之行卻是理所當然。

    西方哲學家摩爾將利己主義細分為兩個維度,一是純粹的利己主義,即Selfish,完全自我本位主義的無視他人的自私自利的功利主義;二是適度的利己主義,即 Self-intersted,基於人性真相的、合適的,照顧到了利他主義原則的、綜合的利己主義。錢理群根本不是在批判後一種利己主義,而是前一種,即有害於人的的利己主義;根本不是在談論經濟學,而是社會倫理。

    在錢理群眼裡,錯的不是利己,錯的是精緻包裝下的絕對利己。所謂精緻,就是偽飾,明明是利己的,偏要裝作不是利己,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而所謂絕對,則是做事總帶著強烈的功利性。錢先生舉的例子: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都是衝著將來的考研或者推薦去的,誰願意跟這樣的學生交往?

    這類人多了,大家就處於互相算計之中,自然導致陰謀陽謀盛行;這類利己主義者,缺乏共情能力,自然導致冷漠;這類人聰明,喜歡鑽空子,利用別人,利用體制的漏洞,自然不會想著去建設。

    如果,我們對人性的高貴還有嚮往,對社會的美好還有期待,我想,我們定然不會讚賞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徐晉如還有一篇文章《一個高考狀元的國學夢》(騰訊大家2014年6月24日),徐先生讚揚放棄港大復讀考入北大的遼寧文科狀元劉丁寧時,這樣寫道:小姑娘的理想主義情懷令人思之動容,這在充斥著“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錢理群)的當代社會,無疑是特別罕有的高貴的品性。

    而這,才是正確意義上對精緻的利己主義一詞的使用。

    錢理群是針對當前中國教育的“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傾向而談的,可以說是抓住了根本。我們的教育的問題就是是信仰的虛無,或者說以實用實利為信仰。不少華人信仰神佛,都是帶著世俗的功利性,正如倪匡的那句俏皮話:人乾點好事總想讓鬼神知道,乾點壞事總以為鬼神不知道,我們太為難鬼神了。但是這能叫信仰嗎?雖然在意識形態上,我們仍把共產主義馬列主義作為精神改進的內容,但實際上這種無效的灌輸恰恰閹割靈魂:因為和自我、自由無關。整個社會許多人都在做著出人頭地、成為人上人的幻夢,而將人格的向上作為可有可無的裝點,於是不少聰明人,以投機鑽營為能,最終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汪丁丁在《教育是怎樣變得危險起來的》中寫道:“當整個社會被嵌入一個以人與人之間的激烈競爭為最顯著特徵的市場之內的時候,教育迅速地從旨在使每個人的內在稟賦在一套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得到充分發展的過程蛻變為一個旨在賦予每個人最適合於社會競爭的外在特徵的過程。”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在功利化的泥淖裡,學校教育圍繞著升學或就業而展開,而人的素質、教養、獨立人格和思想自由倒成了其次,但是,一個沒有人格和教養的人,不是很危險嗎?

    這正是錢理群、汪丁丁們最為關切的,也是我們最應該關切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皇宮中的女性為什麼戴假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