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蹟5633
-
2 # 品史君
魏延率領私人武裝跟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劉備還是比較信任魏延的,魏延性格高傲,難以容人,其他人都對他敬而遠之。而與長史楊儀交惡,諸葛亮病逝後退兵,魏延不肯退兵。由此雙方控告謀反,魏延平時高傲不容人,結果就相信了楊儀,而後被殺害。
諸葛亮北伐時,各縣都響應蜀軍,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投降的。姜維受到諸葛亮重視的原因主要是智勇雙全、孝順母親、謙虛謹慎、膽大心細,在性格方面與諸葛亮有一些相似,不像魏延用險招致勝。
-
3 # 愛尚文史
一者舊寵,一者新寵;舊寵者魏延,先帝信寵也;新寵者姜維,丞相信寵也;
先糾正一下,魏延可不是什麼降將,正史中的魏延,沒有在長沙太守韓玄手下為將,劉備破長沙之後,投降的只有黃忠,沒有魏延;看完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你會發現,魏延不光與韓玄不熟,他與黃忠之間,也完全沒什麼交集;
“三國志”中,魏延首次出場,就簡單的介紹了一句“魏延,義陽人,以部曲隨先主入蜀!”;這句話很好理解,“部曲”在魏晉南北朝時,意思是指“家兵、私兵”,也就是說,魏延其實,也是獨立地方豪強,主動追隨劉備,並不是劉備攻打四郡的時候投降的;魏延追隨劉備的大體時間,應該在周瑜拿下南郡之後;劉表故吏多歸劉備,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中,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所以魏延應該是劉表故吏,主動追隨劉備的;並不是劉備攻打四郡時投降;
諸葛亮對魏延,其實也算不上猜忌,頂多就是不給重用;原因很簡單,諸葛亮掌權期間,喜歡任人唯親;喜歡重用馬謖、楊儀、蔣琬等心腹人才,忽視了一干老將的存在;街亭之戰最能說明一切,當時競選先鋒大將的時候,呼聲最高的就是魏延和吳懿;這兩人,一個是劉備的信寵,一個是劉備的大舅哥;但諸葛亮寧願選擇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都不願選魏延、吳懿等一干身經百戰的老將;
至於姜維,雖然是曹魏的降將,但他是被曹魏逼得走投無路之後,才投降蜀國的;對於姜維來說,諸葛亮就是他的伯樂;而且他與魏國撕破臉皮,永遠都不可能背蜀還魏;加上他軍事才能出眾,戰略遠見獨到,種種種種原因,諸葛亮一心想把他培育成江湖接班人;
-
4 # 潮白評論
1,作為直接領導的諸葛亮對他們的第一印象很重要。魏延的第一印象是“食其祿而殺其主,居其土而獻其地”。因為不仁不義,所以投降。姜維的第一印象是“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真當世之英傑也”。因為有仁有義,所以投降。仁義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最終還是由領導決定。2,魏延驕傲,他一直跟隨劉備,是昭烈皇帝的愛將,他有部曲、人脈,是義陽人,是荊州派核心中的核心,所以從骨子裡,他認為自己能和諸葛亮平起平坐,自認為是蜀漢舉足輕重的人物,能自行決定蜀漢事務。姜維低調,他是甘肅天水人,一個人從魏國投降過來,沒有根基,二十多歲,可塑性很強,甘願聽從領導的安排,執行力非常強。3,魏延敢於冒險,提出子午谷奇謀,不管領導同不同意,都想試一試,一個地方大員沒有從全域性考慮問題,妄想以卵擊石,我行我素是很危險的。姜維穩紮穩打,他了解大局,幾十年如一日,他知道,九伐中原是手段不是目的,儲存蜀漢才是最重要的。
-
5 # 初心如舊
魏延、姜維都是降將,為啥一個受猜忌,一個重用? 據愚見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
第一,時機不同有差異。魏延投降時,是劉備還在創業階段,需要那種大膽、狂傲、敢說大話,不怕事的主。而姜維投降時,劉備已經去世,蜀漢也在走下坡路,這時候,主政的諸葛亮,小心謹慎,唯恐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魏延那種風風火火、大不咧咧,顯然不合時宜。而姜維思維慎密、處事穩重、考慮周到、而且,各個方面,包括品行、政治信念、以及武藝、謀略都有不俗表現,更符合將領要求。
第二,樹立威信下馬威。魏延在劉備敗退到襄陽時,曾經擅自下城,開啟城門,準備迎接,但被隨後殺出的文聘打臉,追殺,無奈逃跑,投奔了韓玄。最後,在關羽打長沙時,魏延救了即將被殺的黃忠,立了一定功勞。長沙破城後,黃忠拒絕投降,反而受到劉備上門邀請,禮賢下士,而魏延卻被諸葛亮下令,推出斬首,這雖不是真的要殺魏延,但明顯帶著懲戒、警告意味,原因就是 : 魏延投順雖然是真心,但“居其土而獻其地,食其祿而弒其主”不可取,甚至不可原諒,而黃忠不僅武藝高強,雖然“頑固”,卻顯示了為臣本分,這是那時候的大義。
第三,姜維受寵有原因 : 隨著諸葛亮年齡增大、身體狀況、北伐艱辛,諸葛亮充分意識到,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一夕,能見效果,需要幾代人不懈努力,而姜維不論人品、武藝、謀略,都堪稱人傑,特別是年齡,是最佳人選,十分難得。
在後期北伐中,諸葛亮和姜維接觸日益增多,瞭解也更全面,詳細,諸葛亮把自己畢生的兵法謀略、行事風格、做人準則、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姜維,希望有朝一日,姜維能繼承自己遺志,繼續完成未竟事業。而魏延,顯然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子午谷奇謀被否決後,魏延怪話、牢騷、消極,種種表現,諸葛亮不是不知道,而是憐惜魏延勇武,想盡量利用其長處,為國家效力,這是其一;其二,魏延的年齡,應該與諸葛亮相仿,甚至比諸葛亮大。就是至少比姜維,要大十七八歲以上,這樣,也不適合作為接班人培養;其三,姜維一開始就被蜀國追求,而魏延相反,是魏延主動追捧劉備。
第四,皇帝換人是誘因,劉備去世,加劇了諸葛亮憂心身後事,提防魏延尾大不掉、驕狂不羈的擔心。劉備在世,諸葛亮沒有這個問題,但劉禪接班時,一是本身年齡小,虛歲才十七;二是劉禪性格,與劉備完全是兩路人,根本不可能駕馭魏延。當然,魏延不一定是反叛,但其不聽招呼、唯我獨尊、自行其是、必然造成分裂渙散、政權不穩,蜀國本就弱小,如此就國將不國。
第五,高矜孤傲看是誰,魏延的高矜,與關羽有相似之處,但關羽是劉備兄弟,諸葛亮不好過於為難,魏延不注意身份,盲目效仿,完全不知天高地厚,非常不合適。諸葛亮對魏延,橫眉冷對,就是希望魏延謹醒、自省,可惜魏延沒有領會,反而變本加利,愈走愈遠。(006)
-
6 # 木説歷史
我是古事今説,我來回答。
第一,魏延卻是受到猜忌,但個人認為不是諸葛亮的猜忌而是劉禪的猜忌;第二,姜維並未真正的收到信賴與重用。
魏延的死其實如果我們深讀《三國志》的話會發現很多的疑點,比如,諸葛亮死後魏延搶在楊儀的大軍先返回成都而且燒回了棧道,但是楊儀卻“飛”過了天險追上了魏延;諸葛亮的死傳到成都之後,劉禪命令所有人不可以去弔唁,偏偏是平時和諸葛亮關係不好的譙周“搶”先去了,還有魏延與楊儀同時舉報對方造反,但是魏延死了之後,劉禪派出去檢查的隊伍,聽到魏延死的訊息就回來了。
以上種種說明了什麼呢,其實很簡單,魏延在諸葛亮死後權力太大引起了朝廷的忌憚,進而被殺了。
魏延為什麼會被猜忌而死,兩個方面:
1.諸葛亮死後,劉備留下來的老一輩重臣裡,魏延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其在蜀漢的地位絕對不會低於諸葛亮太多。而這一點恰恰是劉禪所忌憚的。諸葛亮死後,蜀漢的軍權最合理的就應該是在魏延的手裡,而魏延鎮守漢中是成都門戶,也是對成都威脅最大的地方;
2.董卓、曹操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還廢立天子,董卓和魏延其實所處的環境差距並不大,也就說魏延是有反的能力的。
姜維為什麼會被信任,其實並沒有
其實姜維一直都沒有被信任過,在諸葛亮死後,姜維並沒有掌握實權,所率軍隊不過一兩萬人,直到費禕被刺殺之後才被委以重任(依然被挾制),這個時候劉禪對他也並不信任,否則最後也不會淪落到屯兵沓中的尷尬局面。
回覆列表
魏延和姜維的背景是不一樣的,正所謂魏延得不到重用,也說明諸葛亮用兵的欠缺, 有時候用兵太謹慎了,也會延誤戰機。就像中國在解放戰爭後期,在解放海南島的時候,如果不是韓先楚多次向各級領導請戰,如果不是毛主席和林彪詳細分析當時情況,批准韓先楚將軍攻打海南島,也許現在已經是兩個中國了!難道這不是韓先楚將軍的獨到之處嗎?所有的戰爭,在大家棋鼓相當的情況下,都是心理戰,誰掌握了對方的心裡,誰就會得到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