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網易情感菌

    個人自我剖析了一下,覺得拖延的原罪就是懶惰,因為懶惰我們錯失了許許多多的美好,也因為懶惰葬送了無數的機會。惰性是能夠培養的它的生存能力非常頑強,只要有一丁點的養分就能夠頑強的紮根於你的身體之中並逐漸蔓延至每一個角落。

    這裡的懶惰或者說惰性,不是身體行為上的,更多的是心靈上的,由內而外的逐漸控制我們所有的行為,拖延症便會慢慢的產生了,套用一句網上很火的等級劃分就是拖延癌"早期、中期、晚期直至絕症。我現在都覺得自己是處在拖延症中晚期的患者了,正在準備治療中,今天就來談談自己準備的專項治療方案。

    第一、不要賴床

    感覺這個好像與主題不太相關啊,恰恰相反,賴床可能是一天拖延症的開始。早上八點鐘上班我們會把鬧鐘定在六點半到七點鐘之間(當然這是離上班距離非常近的情況下),以防止遲到等等,可能早上六點就醒了,現如今大部分的人不會立刻起床洗漱進入一天的生活狀態,而是躺在床上,刷一下朋友圈、微博等等,直至鬧鐘一遍遍的提醒時間已經要來不及了,才拖著不情願的身體起床準備迎接一天的開始。因此當我們清醒之後就立刻起床準備迎接新一天的到來吧,當然這裡不是讓你半夜三更爬起來亂晃悠。(PS:賴床對我們的精神及身體都有害,會導致肥胖等各類疾病)

    第二、做好自己的計劃管理

    計劃是提高生活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俗話說一天之計在於晨,每天開始的時候把今天需要做到事情按照輕重急原則,做出一個計劃排序。不要讓無關緊要的事情把你的工作打亂,否則計劃亂,事情堆積的太多,就容易導致厭煩,所有的事情都不想做。

    第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情

    心情對於我們的影響極大,心情不佳的情況下,會造成很多莫名的事情發生。暴怒或者抑鬱的情緒會讓你喪失工作的動力,心中唯有憤怒等負面的情緒,會讓它們主導此刻的我們,那麼所有的工作都會往下推,覺得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長此以往,拖延就順著這條縫隙慢慢滲透其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反之,保持愉悅的心情,則會為我們鑄建起銅牆鐵壁,抵禦各種負面的侵害,不是有句話說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所以讓自己每天保持微笑吧。

    近期的計劃就按照以上三條來執行,給自己制定太多的計劃,就以我這拖延癌中晩期的病症程度多半是不了了之了,還不如少點慢慢的去嘗試下有沒有什麼效果,哪怕有一點點起色也是好的,最起碼增加一下源動力,削減一下"敵方"勢力,為這場持續性的鬥爭添一把火焰。爭取把自己提到“前期",提前預祝自己的行動能夠取到成功。

  • 2 # Hillo金海螺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拖延症。他們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給個人的職業生涯帶來嚴重的挫敗感。在動機與拖延領域,加拿大人皮爾斯·斯蒂爾是全球著名且非常具有影響力的研究者。他既是拖延領域的學者,也曾是一位重度拖延症患者。從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受到拖延的困擾,直到獲得明尼蘇達大學工業和組織心理學博士學位,他才開始深入研究拖延這種現象。

    拖延是人類的通性,在世界上所有文化中都廣泛存在。先賢錢鶴灘在《明日歌》中吟道:“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在對拖延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皮爾斯收穫頗豐。不僅提出了著名的拖延公式,榮獲過眾多獎項,還建立了專門的“拖延與科學”網站,編制了大量拖延相關特質的測試量表,為數萬人進行了測試。

    其實喜歡拖延,不是出於力求完美而慢動手的心態,而是缺乏對分心衝動的自我控制能力。皮爾斯認為,拖延意味著冒風險,也意味著人們的夢想可能只是做夢而已。

    真性拖延:後果有害,本可避免。

    假性拖延:合理推遲。後果無害、無法避免。

    “拖延症”其實是我們的預期表現和實際表現的落差。當我們過度樂觀的預計表現(高估能力、高估時間、低估困難),而實際表現較為悲觀,對結果不滿意時,就會出現拖延的現象。

    那麼如何減輕“真性拖延”,提供兩個工具。

    沉浸工作法

    沉浸工作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短期工作方法,盡全力避免外界的打擾,適合對一些“沒有確定開始時間”的任務。

    步驟:

    找一件你現在就能開始,卻拖延已久的任務。你的任務是:_______

    用手機定4個鬧鐘,每15分鐘一個。即:分別設定在15分鐘、30分鐘 、45分鐘和60分鐘後。首次體驗設定4個,平時你可以自定義鬧鐘個數。

    啟動任務時,以及每次鬧鐘響起時,默唸咒語1:“眼前的15分鐘,我選擇沉浸還是休息?”如果選擇沉浸,就讓自己專心做這項任務,15分鐘內排除所有外界干擾。如果選擇休息,就以“非參與”的方式完成15分鐘休息,比如喝水、散步、聽音樂、打電話、閒聊等。不陷入電腦或手機,即是“非參與”。如果太專心而沒聽到或者忘了鬧鐘,視為自動選擇一次新沉浸。

    如果啟動困難,就默唸咒語2:“再可怕的任務,我也有能力安全地沉浸1次。”如果遇到外界干擾,儘量告訴對方:“15分鐘以內我來找你/給你打電話”;如果在沉浸中產生了其他靈感,或想起某件要事,就速記在紙上或記事本程式裡,然後繼續沉浸原來的任務。

    如果在沉浸中難以堅持,就默唸咒語3:“用不了15分鐘,我就有休息的機會了。”

    不要在意你的沉浸次數。真正值得你在意的,是你在沉浸中的感受,而次數則絲毫不重要。如果你進入了物我兩忘的狀態,無論長短,請記住它,經常回味它。

    當然,沉浸工作法並不適合所有的任務,它適合於習慣類和創造性的任務。

    如何判斷自己戰拖成功呢,可以用以下9條自測:

    1、主觀不再認為自己是“拖延症”患者

    2、按自己能接受的時間起床和睡覺

    3、晚上臨睡前對自己的表現滿意

    4、要做的如果有未完成,能清楚知道原因

    5、對長遠目標認知清晰

    6、基本完成要做的

    7、知道當天要做什麼

    8、能夠不做那些不必做的事

    9、知道自己不必做什麼

    不管怎麼樣,自己的心態最重要。

  • 3 # 咖妹聊歷史

    所謂拖延就是自制力差的表現,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一做到底不能半途而廢,比如說你喜歡看書但是看到一半就被別的事情吸引了過去,你可以到時提醒自己,萬事開頭難只要你第一次能做到,一直堅持下去,就會做好的

  • 4 # 龍蝦不麻辣

    拖延癌怎麼治,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最應該弄明白的,是我們到底為什麼會拖延。

    對與拖延症,最多的解釋是自控力不夠,懶,沒有目標,然而事實上,即使有些事情對我們很重要,我們也有足夠精力和能力的時候,我們依然會選擇拖延而不去完成,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沒法在當下就體會到事情完成的快感。

    無論在事前別人或者我們自己怎樣告訴自己事情完成後結果有多麼好,事情都不會像糖果一樣,吃到嘴裡就能感受到甜味,他需要我們在過程中付出時間、努力和汗水,甚至成熟痛苦才能獲得收穫,而因為人類的天性就是即時滿足,所以即使前景無比美好,無法在當下體會到快感的我們往往會選擇拖延。

    就像我們健身會進行三兩天就放棄,看書也只能看上幾十頁又把書扔到一旁,我們最開始靠想象力給自己支撐起來的美好願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消耗後,即使滿足的需要就會再次佔據上風。

    鍛鍊之後我就會變得身材更好麼?看了書後我就會得到更多的知識麼?這樣做了之後我們就能得到好的回報麼?一個個問題不僅在打消我們繼續堅持的動力,同時也是增強拖延動力的助推劑。

    簡單來說,當你犯了拖延症的時候,往往是因為你要做的事情回報的週期不短,而你給自己畫的餅又不夠大。所以,下次想要治好拖延癌,努力在事前透過規劃縮短它的回報週期,或者給自己的美好願景加上幾記猛料,往往會比看看書提高自制力要靠譜的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好,龍湖光年這個公寓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