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瀟湘竹惠

    上網查查都比在這裡問得好,實在想不通問這種問題究竟是為了啥,自己動手不行嗎,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那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主吧,神吶,趕緊救救他(她)吧……

  • 2 # 女神的範兒瑜兒

    謝邀。痰溼生怪病,所以大家都非常畏懼“痰溼”這件事,而且對於痰溼的來源也基本都略知一二。也是,現代飲食作息生活方式的確為痰溼的生成提供了溫床。一說到“痰”,大家會想到從肺治,會覺得那是脾虛,要補脾。這些不是說沒有道理,但是還理解的不夠深入。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比如有很多人不愛喝水,一喝水就堵,這樣的人千萬別每天8杯水了,如果喝一口都堵,您再喝那麼多水排不出去,留在身體裡都變成溼氣了,如果到腿上就會變成水腫。這時您再上點兒火,遇上點兒風寒,就會變成痰。為了化痰,您還得吃化痰藥,每天吃藥再灌點兒水,又會產生痰,這樣就把自己變成一個"生痰機"了。

    顯然多喝水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的,要根據自己身體本能來喝,喝完以後就上廁所,這樣的人喝水沒問題,多喝也沒問題。有人喝3瓶水,能撒出4瓶尿來,這樣的人怎麼喝都沒事。而有的人喝3瓶水,就撒出一瓶尿來,另外兩瓶哪去了?在身體裡面成溼氣了,成水腫了,這樣的人一定要少喝水。還有哮喘病的朋友,一哮喘就有好多痰液,又是虛寒體質,這樣的人絕對要少喝水,否則哮喘好不了,除不了根,水也代謝不出去,都變成痰了。

    中醫講:百病皆因痰作祟。它的產生和增多又會引發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從古至今都是讓醫家和病人頭疼的事情,需要仔細挖掘病根才行。痰是人體水液代謝出現故障的產物,它的產生主要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中醫認為:腎主水,脾運水,肺布水。三髒配合執行,保證了全身水液迴圈流轉。其中又與脾關係最密切,脾屬土,土能克水,從而可以調控人體水液的代謝,如果人體水液代謝失常,體內就會有痰溼濁生成,所以中醫有"脾為生痰之源","脾不留溼不生痰"之說。諸痰怪病,皆屬於脾腎,痰證的治療需要從脾腎入手,而不是見痰治痰。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不是學中醫的人往往會想到從口中吐出的痰。實際上,中醫學中痰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對於有形之痰大家可以自己分辨主要有寒痰、熱痰、溼痰、及燥痰等。無形之痰指的是氣鬱生的痰(脂肪瘤、囊腫、扁平疣),血滯生的痰(血脂高)"痰蒙心竅"就是指的血痰。看到這,是不是覺得化痰如此重要了呢?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歡喝熱的,舌苔薄白。這種情況多由感受寒邪引起,患者可以多用些陳皮、桔梗等化痰的藥物泡水,同時治療風寒感冒。

    熱痰:痰黃黏稠,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寒,發高熱數天後,轉化而來,病人怕熱喜歡喝涼的,舌紅苔黃。此時就要清熱化痰。飲食要清淡,不要吃些容易上火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鮮竹瀝水或梨汁。

    溼痰: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體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膩。這是由於溼邪侵入人體(如居潮溼環境)使肺、脾功能失調,或飲食過於油膩,缺乏運功等導致的運化失調。這時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藥等食物,同時加強鍛鍊,控制體重。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覺口鼻咽燥,舌苔薄黃,這時要多喝水,可適藥用沙參、麥冬等養陰的藥物代茶飲,同時保持呼吸道溼潤,室內可用加溼器。

    中醫講"氣鬱生痰、脾虛生痰","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如氣困重於溼困,應首選補中益氣丸,健旺脾氣(人參、白朮、炙甘草),升補元氣(黃芪、當歸、升麻、柴胡),燥化溼邪(陳皮),如溼困重於氣困,應首選二陳丸,燥溼化痰(半夏、陳皮),理氣和中(茯苓、甘草、烏梅、生薑)。

    腎為生痰之本之說,又如何理解呢?因為脾陽根於腎陽,腎陽充足是脾陽健旺的根本。而脾陽健旺是正氣記憶體的根本,正氣記憶體則是邪不相干的保證。所以健旺脾陽的同時,常要考慮是否存在腎陽不足之象,而適當配入溫補腎陽之品如:附子、肉掛、細辛、淫羊藿、吳茱萸等。

    祛痰溼也可選用一些中成藥:脾虛造成,可用啟脾丸、參苓白朮丸、木香順氣丸等健脾祛溼,平日少吃豬肉、肥雞、牛奶、甜食、茶飲、酒類等助溼生痰之物,不過多飲水。在吃完肉食後可服用大山楂丸來避免肉食生痰。溫補腎陽的有金匱腎氣丸、桂附地黃丸。若平日腹脹、大便不爽時吃點加味保和丸,定會有很大改善,但從根源上看,還是要解散肝膽鬱結之氣,阻斷生痰之源。逍遙丸、越鞠丸、小柴胡顆粒等也可參酌應用。當然精神狀態的調整也重要。

    還有一種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痰,稱血痰。即血脂高。如果一個人血脂高,心血管就會堵塞,就會患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會得心梗。大家要知道這個原理。在這裡我強力推薦一下:平日裡多疏通一下心包經,它對於防治心絞痛療效神奇,心包經就是化痰的,化血脂之痰,是專門預防高血脂的一條經絡。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本來就百藥齊全,都在經絡穴位中翹首待選,只看醫者和本人會不會用它了。

  • 3 # 獸醫新同學

    您好,作為一個養生少女,想給大家分享一些養生乾貨~

    中醫認為,痰溼是體內代謝廢物堆積的表現,與常食“肥甘厚膩”困於脾胃,溼濁排不出去有關。比如,“魚生火,肉生痰。”肉吃多了,尤其是豬肉吃多了,極易生痰。

    脾胃受溼的人身重得像沒擰乾的溼衣服,飯後困頓欲睡,他們往往肥胖、血脂偏高。

    同時痰溼體質的人不適合大補,直觀的方法看舌苔,舌苔厚的人不適合用阿膠、鹿茸、冬蟲夏草等。 很多中成藥也不能亂吃,吃了根本不能吸收進去,還會加重痰溼。

    【什麼樣人不能亂用補藥】 ——脾虛乏力的人不要輕易吃補藥,要先健脾,否則吃了也補不進去,會出現虛不受補的局面,身體會更沉重更難受。還有一種就是痰溼比較重的人,比較直觀的就是舌苔很是厚膩了,你還補,會出問題,這樣的人以瀉為補就好。而這裡有一種藥特別適合痰溼體質——二陳丸。

    這個藥可以燥溼化痰,理氣和胃。專門用於痰溼咳嗽痰多,如果你總感覺喉嚨有痰,咳也咳不掉,就可以用這個藥。

  • 4 # Isabella142045026

    我來說說我身邊人的經驗,我老公就是典型的痰溼體質,頭髮面部愛出油,大腹便便,愛吃肉食,不吃吃蔬菜,每天大便都粘馬桶~夏天特別喜歡吹空調,能吹一天空調不出門,這些都導致了他體內生痰溼而無法化解,後來我讓他食療吃五穀粉健脾胃和去溼氣,慢慢調理過來了

  • 5 # 玉兔搗藥950

    你提出的治療痰溼的中藥有哪些,不知是寒痰還是熱痰。我知道的去除寒痰的中藥有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旋復花,白前,桔梗,皂角,白附子等,去除熱痰旳中藥有貝毌,瓜萎,前胡,竹茹,天竺黃,昆布,海藻,青檬石,海浮石,胖大海,木蝴蝶等

  • 6 # 中醫養生鄭芝環

    現代人普遍運動少,加上肥甘厚味肥膩的飲食過量,如果一個人平常的脾胃虛弱,消化功能差,就很容易在胃腸形成痰溼,這個痰是無形之痰,流串四肢,阻滯經絡很容易造成身體出現的各種症狀,相關的症狀包括胸悶咳痰、水腫、腹脹、肥胖、大便稀溏粘滯、頭暈目眩、乏力等等。

    痰溼的積聚,也很容易阻礙體內氣血的執行,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所以,透過飲食、藥物以及正確的活活方式,來調理去除痰溼,有重要的養生意義。

    在臨床上,有很多的藥物,治療痰溼體質,都是有很明顯的作用,經典的藥方包括二陳丸。其中有半夏,半夏是化痰祛溼降濁很重要的藥,痰濁雍滯於脾胃之間,阻礙脾胃的氣機導致胃氣不降,噁心反胃嘔吐、胸悶咳痰,半夏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配合陳皮化痰和胃理氣,配合茯苓健脾利溼,以杜絕痰溼的根源。

    其他的藥物包括枳實、厚朴、佛手、香櫞,雖然不是直接的化痰藥物,但都有和胃去溼的功效,脾胃是痰溼的根源,所以透過理氣健脾和胃去溼的方法,其實都是治療痰溼證候很有效的;正所謂“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裡面就包括這些溫燥理氣化痰之藥。

    還有的藥物包括桔梗、瓜蔞皮、川貝等,這類更多是以清熱化痰為主,以痰夾有熱為宜,比較寒涼,久用有礙脾胃,適度為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星空那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