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吃草莓的老仙女
-
2 # 陪娃樂翻天
我家寶寶一歲左右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的,甚至更厲害;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是沒有主觀意識的,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是立規矩,而是去認真的對待寶寶的每一件事,寶寶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愛,在這個基礎上大人在跟寶寶去講一些在他認知範圍內的道理,孩子才比較容易接受。多一些耐心,平等的對待寶寶,而不是單純的做為一個孩子去對待,最後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內在成長不需要太多外界的干預,就會成長的很好。合理正確的引導孩子,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呢。希望回答會對您有幫助,謝謝。
-
3 # 平原春秋
一歲多的孩子是語言發展的敏感期。這時孩子大腦發育非常快,思維特別敏捷。可是語言的發展趕不上大腦的發展,他想表達某個事情,自己表達不出來,就會以打人扔東西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
這時父母要和孩子多進行語言交流,父母可以用肢體語言、臉部的表情動作來表達交流思想感情,指導孩子學習語言表達。父母也可以帶著孩子,和同齡人在一起活動,兒童語言相互學起來容易。在孩子和同齡人遊戲過程當中,就可以學到很多語言表達的方式。
孩子這時模仿能力特別強,父母親平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時時刻刻在模仿著你,以及模仿周圍人的言行。父母親希望孩子怎樣做?就自己先這樣做。不用給孩子立規矩,只要是你自己做了,孩子就會模仿著去做。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耐心的引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家長一定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
4 # 季梁公館
先看看你的用詞,不聽指令,立規矩。這是用在一歲小孩子身上的詞語嗎?帶小孩是需要理解小孩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不要用大人的要求去約束小孩。舉個例子,幾個月大的寶寶尿床了,你想到的是,趕緊給他換尿布,再看看衣服床單之類的溼了沒,是不是也要換。因為你明白,寶寶還沒法控制自己,所以你理解他。而不是去指責他為什麼尿床。
同樣的,放到其他行為上也是一樣的,比如寶寶喜歡看見什麼東西都往嘴巴里塞,你和他講道理不能亂吃東西,行得通嗎?當然是不行的,你要知道寶寶為啥會把東西往嘴巴里塞,是因為最開始寶寶認知事物就是透過嘴巴吃開始的。這是寶寶認知世界的必經之路,能粗暴的阻止嗎?顯然是不能的。我們要做到的就是避免寶寶接觸到有害事物,並適當用安撫奶嘴滿足寶寶的慾望。同時也可以開始教寶寶事物的好壞。可以的話可以用辣燙的感覺讓寶寶認知有害。
再舉個例子,1-2歲的寶寶喜歡扔東西。這是寶寶成長過程中認知空間的必經過程。這時候我們可以買一些球類玩具和寶寶玩投擲遊戲,或者躲貓貓遊戲。
總之一句話就是正確認知寶寶成長過程中的行為,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寶寶,讓孩子走路可走,而不是簡單的說這是錯誤的,不能做。
回覆列表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為什麼孩子不能遵守定好的規則?我們會發現,大部分“不規矩”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家長無法很好地劃定規則的界限。
劃定規則的界限:培養孩子的規則感就得一刀切嗎?當然,有的家長也能做到態度一致地制定規則、堅定不移地遵守規則,力求建立和維持日常秩序,幫助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習慣和明確的規則感。
曾經有一次,我帶著孩子與朋友一家聚餐,在等餐的漫長過程中,兩個孩子等得了無生趣,強烈要求看動畫片,於是朋友與兩個孩子反覆強調只能看二十分鐘的要求和規則,並且得到孩子的同意和保證後,從包裡拿出手提電腦,調出動畫片,並且當著孩子的面在手機設定了20分鐘的鬧鈴。就在鬧鈴響起的那一刻,朋友對兩個孩子說了一聲:“好啦,你們看,鬧鈴響了,我們約好的20分鐘到了,我要收電腦啦。”說完,就“啪”的一聲扣下了手提電腦的螢幕。
朋友的孩子立刻嚎啕大哭,而我們家孩子也淚眼汪汪、滿臉委屈地向我求救。當時的我也因朋友的動作而有點錯愕,因為孩子們當時看的動畫片一集的時長是23分鐘,孩子們還沒來得及看到結局,就劇情就戛然而止,有頭無尾,讓人心癢難耐。這讓我不得不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是應該堅持原來說好的約定呢?還是放寬一下界限,讓孩子們多看三分鐘,看完結局呢?
需要強調的是,培養孩子的規則感並非簡單粗暴的一刀切。
規則的滲透,是一個需要不斷實踐、調整、改變和適應的工作,因為原定的規則總會因為種種突發情況或不得已的現實而反覆被打破。那麼,家長也許會困惑:如何做才能“自由”而非“放縱”,“堅定”而不“強硬”地劃定規則界限呢?
首先,行程規劃:達成協議,遵守諾言。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在其著作《孩子挑戰》書中提到過:保持規律,賦予生活的界限和範圍,讓孩子在可以預知和期待的生活中過得愉快而安逸。
這裡所提到的規律,可以讓孩子對接下來的時間可以做什麼、需要做什麼和應該做什麼有明確的認知和掌控感。
就如上文提到的朋友,在給孩子調出動畫片之前,明確地和孩子達成了了協議:你們可以看動畫片,但是隻能看二十分鐘,在鬧鈴響了之後,就需要關掉電腦,好好地吃飯。這樣明確的行程規劃,讓孩子擁有了“看動畫片”的自由,但是劃定了“20分鐘”的規則界限,並且需要遵守“時間到了就關”的諾言。
為了讓孩子保持比較規律的生活,我每天其實都會和我們家孩子一起做行程規劃:寶寶早上起來,爸爸或者媽媽送你去幼兒園,寶寶在幼兒園和老師小朋友們好好玩耍,睡起午覺吃完下午餐點後,爸爸媽媽就來接寶寶哈;
回到家後,媽媽做飯,寶寶玩一會玩具,看一集動畫片,咱們全家人就可以吃美味的晚餐,然後洗白白,講睡前故事,關燈睡覺。
在這裡,家長需要學會區分何謂“強硬”,何謂“堅定”。強硬,是我們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我們命令他們怎麼做:現在就是洗澡時間,你不能玩玩具,現在就是睡覺時間,你不能看動畫片;而堅定,則是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你可以選擇多預留時間玩玩具,但是隻能用其他活動時間來調整,例如今天看動畫片時間改成玩玩具時間,到了睡覺關燈時間,咱們就得按照約定好好上床睡覺咯。
再次,退出衝突:理解情緒,適時放手如果孩子答應的好好的,但是到了睡覺時間仍然耍賴,家長可以心平氣和地向孩子重申原來約定好的行程。
但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是有限的,即便是成人,很多時候也不一定真的能做到自控和自律,因此,我們經常會碰到“明明答應的好好的,到了該關電視的時候就撒潑耍賴、滿地打滾、哭鬧不止”,家長執行了重申約定、溫柔而堅定地執行以上兩步之後,孩子的情緒仍無法安撫,這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去理解孩子的情緒,並且及時退出衝突,例如可以抱一抱孩子,對他說:“媽媽知道你還想看動畫片,但是咱們約定好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要講誠信對不對?你現在很難過,那麼你自己在沙發上哭一會哈,等你不難過了,媽媽可以給你講故事。”讓孩子學會自我調整情緒,平復心情。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很多家長在與孩子“交鋒”的時候,容易採用懲罰或者獎勵的方式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你再不好好刷牙,明天就不能吃零食”或者“如果寶寶明天乖乖上幼兒園,爸爸給你買新玩具”等等。這種威逼利誘的方法也許能立竿見影地達到家長想要的效果,但是卻不是長期之計,這樣的方式不僅不能有效地建立規則,反而讓孩子學會了如何不擇手段地與家長唱反調來獲得相應的“好處”。
蘭可琪以為孩子打造一份不可複製的美好為品牌目標,專注於幼兒教育文化的研究與推廣。蘭可琪引進國外最先進、最主流的教育研發成果,以兒童為中心導向,設定個性化專業課程,構建系統化教學模式,將繪本閱聽、繪本英文、繪本美術、繪本藝術、自然科學、食育食養、生日派對等多個專案融為一體,打造一個多元化的兒童繪本美學生活館。
蘭可琪注重培養孩子的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表達力等各項能力,激發幼兒的潛能和情感,以滿足幼兒全面健康成長的教育需求。真正意義上做到了打造專屬寶貝的成長計劃。
蘭可琪,讓孩子體驗不一樣的童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