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蒙臺梭利常青藤MIS
-
2 # 雨山尋趣
這個必須要對孩子說不。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沒有是與非的觀念。當他做了不該做的事,比如毀壞東西,打小朋友 ,吃不乾淨的東西,做父母必須給出明確的指令禁止他的行為,不要以為他還小,管一下就算了。
對孩子說不也要講究方式,不能生硬暴躁。好好聽孩子表達訴求,然後解釋為什麼不能這麼做,比如打小朋友 告訴他別人會疼會難過,如果屢教不改,必要時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讓他體會。
愛孩子就是要教育他成長為健康真正Sunny的人,而不是一味溺愛保護。小孩子的是非觀就是從很小樹立的,所以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
3 # 博士媽媽育兒記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是否要強調不能做什麼?
我覺得事情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會有危險或者妨礙到他人的事情。一類是爸爸媽媽認為太髒,收拾起來麻煩,或者不合父母心意的事情。
如果是有危險,或者妨礙他人的事情,父母要嚴肅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這種行為不好,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對於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媽媽的表情要嚴肅,寶寶即使不能全部明白媽媽說的問題嚴重性,也能從媽媽的表情中知道這樣做媽媽會生氣。對於大一些的寶寶,就要跟他耐心講道理。
對於第二類情況,事情沒什麼危險性,就是爸爸媽媽不想寶寶弄髒,或者行為不合父母心意。我覺得沒有必要總是和寶寶說不能這樣,不能那樣。這樣會阻礙孩子對外部世界的探索,不利於他的自信心的建立。
我女兒剛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我也是經常說:不可以把飯撒到外面,不可以把玩具放到嘴裡,不可以踩泥巴,不可以玩食物。後來發現,孩子最先學會說的就是:不,不,不。你跟她說什麼,她總是跟你說:不,不,不。後來,我學習了正面管教,改正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變得更自信和具有探索精神了。
最後,如果你還是對孩子很多行為忍不住說不,我告訴你一個不會傷害孩子心理的方式—“把不讓孩子做什麼變成讓孩子怎麼做”。不要總對他說不可以,不對,不行。告訴他什麼樣的行為是對的,是好的。我女兒不會說話的時候,經常用手打人,而且是打臉。我們反覆說教也沒有用。後來我發現她只是想打招呼,但是不會說話也不知道正確的方法。後來我們全家就統一行動,只要看到她小手揚起來要打人,我們就微笑告訴她。你是想跟我打招呼嗎?你可以輕輕摸摸我的臉,對,就這樣。摸摸臉,媽媽就知道你想跟我打招呼了。經過兩個月的反覆,孩子再也沒打過人。
-
4 # 摩登老媽257251006
孩子在嬰兒時期要多多的親少少的教,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不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大膽的說不,不能隨著孩子的任性發展,如果隨孩子的任性發展那就肯定的說是在害孩子,因為在孩子的思維裡不知道什麼是對和錯,孩子的世界就是一張白紙,當孩子做錯了事情大人要即使糾正,然後告訴孩子對與錯,不要先訓孩子如果先訓孩子就會產生不好的後果,在三歲以後孩子就有了一定的思維了,這個時期就看大人怎麼引導孩子了,我的兩個女兒都非常優秀,我和我的兩個女兒就象好朋友的關係一樣,女婿也是很不錯的,
-
5 # 霓安然
我覺得在嬰幼兒小時候,在原則性的問題上是需要引導的。比如像,會影響和傷害到別人或者自己的事情,越早給孩子樹立起正確的觀念和有效處理事情的方法,效果越好。
比如孩子打了人。
首先我們要先聽,他怎麼說,瞭解原因。
因為很小的孩子,他們還沒有完全學會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滿和情緒。他們的肢體動作是先於語言的。所以去詢問他的原因,之後解決掉這個原因,他就不會再發生打動作。
同時告訴他,下次也要像這樣告訴別人,你不喜歡別人碰你,你就要這樣告訴他,這樣對方知道你的意思了,下次就不會這樣了。
然後有可能,有些孩子打人,是因為表達對你的喜歡,是鬧著玩。但是你提醒了幾次,他都還是沒有停下來。
這時候你就要表達感受,說清原因,立好界限,表達期望。
如果這時候,他還沒有停下來,還是繼續打鬧,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肅性,就得告訴他繼續下去的後果了。
如果你繼續這樣下去,我就不要呆在這裡了,因為你打我,我並不喜歡,我會離開一會,等你想到怎麼用我喜歡的方式和我相處我再回來。
這樣給他一段時間自己反省自己行為是否合適,別人能不能接受並和他相處,慢慢的他就會使用正確的方式來和別人相處。
最後經過引導後,當他使用更好的方法表達和處理問題了,一定要肯定和誇獎,強化這種行為,使之能夠長期的持續進行。
-
6 # 輕心文化教育
小嬰兒畢竟不懂事,很多事情需要媽媽的引導。
不過說到,嬰兒在做不該做的事情,這個“不該”我們首先要有一個理解,什麼是不該呢?其實,在我看來,只有不安全的事情是不應該做的,媽媽要制止,其他的一些事情,都是應該儘可能的讓孩子去嘗試。因為嬰兒是透過體驗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如果我們對孩子設定了太多的“不”,那麼孩子感受世界的渠道就會被阻塞,是會影響孩子認知和心智發展的。
而對於一些嬰兒的行為可能會帶來一些不方便的影響的時候,家長其實是可以換一個途徑,讓孩子去感受的,比如,小嬰兒經常會把碗摔到地上,把餐具扔到地上,這個時候他們並不是說為了搞破壞,而是說透過扔這個動作,他們去感受物體落到地上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是去認識聲音,也是認識這個物品落地時空間變化的狀態,這都是他們認識事物的一個途徑。假如說這樣,媽媽可以選擇一些不怕摔的餐具。
再比如說,小孩子看書容易撕壞,這個時候媽媽可以去選擇一些布書來讓孩子受到啟蒙,也可以給孩子一些沒有用的紙,讓孩子去撕。這樣的話會鍛鍊到他們手部小肌肉的發展。
對於一些有安全隱患的事情,媽媽還是要堅定的制止的,比如說孩子去摸電源,媽媽一定要堅定地制止。
因為小孩子比較可愛,很多時候家長說話容易去逗孩子,但是孩子是聽不出家長逗她的語氣的,因此呢,家長如果認為這件事情真的不可以做,那一定要嚴肅的告訴孩子。
制止時候,你不要去笑,也不要故意做出誇張的表情,這都容易讓孩子理解成你在逗他玩。而是要去蹲下來,目光注視著孩子,告訴他不可以。
同時呢,再配合一些孩子能接受的故事。這樣的話,孩子就對不可以做的事情有了一個認識。
總之,要搞清楚什麼是不該小嬰兒做的事情,而且是真的“不該”,切不要因為自己的條條框框束縛了孩子的發展。
-
7 # 逗兒媽媽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形成性格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關鍵的時期,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那麼,母親在嬰幼兒做不該做的時候,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又不會因為否定在孩子心靈上留下陰影,影響其心智健康發展呢?
1.提前防患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肢體動作要先於語言的發展。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摔破杯子或者撕壞書本也是對世界認識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他們會不斷試探來補充對外界的感知。父母可以準備一些不怕摔的杯子或者給孩子準備一些不用的紙。
2.有原則地說“不”
在孩子做錯某件事的時候,寶爸寶媽們不要著急去否定孩子,而是應該心平氣和的地詢問孩子這樣做的原因。 在某些原則性的問題上,孩子對正確錯誤的區分還不是很清晰,父母應該給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並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尤其是孩子在出手打人的時候。
3.嚴肅地說“不”
在告訴孩子做的不對的時候,表情要嚴肅,語氣要肯定,不能讓孩子覺得是你在和
和他開玩笑。比如說,孩子隨手扔了一個垃圾,爸媽寶媽們要肯定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會讓你的家裡、學校裡又髒又亂,別的小朋友也不會喜歡和你做朋友了。
4.經常鼓勵、表揚孩子
在孩子改掉自己的錯誤的時候,要對孩子的進步做出表揚,可以讓孩子更快的進步。比如給孩子口頭的讚揚或者給孩子買一個小玩具。
-
8 # 體壇樂
俗話說“七歲看到老”,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從小不好好教育孩子越長大越難教是肯定的事,就像一個軌道,一個方向盤你把他她放進了軌道,定好了方向等到長大以後大多不會出多大的偏差,就算不成才大多也會成人。
君不見現實生活中經過培訓過的和沒有培訓過的動物,比如:狗,猴子,馬等等,經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後都能很好地聽話,都能很好地執行人們的意向要求。而沒有經過培訓的都活得亂七八糟的。教育是起作用的,這點勿容質疑,可這麼簡單的道理偏偏就有人不管不顧的,放任自流,使得孩子處在自由漂流狀態中。孩子幼小時期開始接觸生活這個圈子的時候你就要在這個茫茫的圈子裡及早地給他她定位,把位置定在哪,哪是不能定的。你放任自流不管不顧的孩子也會漂來漂去,在不定的時候遇上一個位置給定下來,至於定的這個位置好與壞那就看他她遇到什麼樣的人了,而一旦他她停在了這個位置定了你再去要求她他改就已經很難了。
七歲以前就得教育好孩子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孩子做錯了事要蹲下來耐心地跟孩子溝通協調,指出正確的方向,在不停地糾錯中孩子就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把這正確的認識深深地埋在腦海裡,長大以後大多不會走歪到哪裡。當然了,教育孩子正確的方法誰都有自己的一套,關鍵是你是否去教了。
回覆列表
首先是傾聽。傾聽孩子的想法,確認孩子的感受,瞭解孩子的真實需求,讓孩子感到被理解、被看見。
其次是家長表達自己對事情不接納的態度和真實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邊界和接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