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醫生v深度解中醫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從辯證法的角度講,沉肩墜肘和撐肩橫肘,講的是一個問題,二者是統一的!

    沉肩墜肘和撐肩橫肘,講的是如何調整人體的中盤。調整人體中盤,總體的要求是“含胸拔背”,含胸指的是豎向方向的松,而拔背,指的是橫向方面的拔伸,也就是撐。在練功時,身體的松,必須有伸筋拔骨的勁作為支撐,不然就會出現懈!所以沉肩墜肘是松的要求,是含胸,而撐肩橫肘,則是伸筋拔骨的要求,是拔背!

  • 2 # 九五太極養生

    這是過去師傅練拳中口傳身授的練功心法,不是統一的,更不是什麼標準化的東西!

    所以你問那個正確,哪個不正確,可以說都對,都不對!每個師傅每個門派不同的環境背景閱歷表達形式都不一樣,且這些練功心法都是特定環境下講的,切不可以字解字!

    所以,包括所謂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和太極拳的松等,能領悟的人可以說讓功力大增,一日千里!但是,看不明白的人,就以字解字,可以說是因為差之毫釐 繆以千里,99%的人都練錯了,走入誤區!

    傳統武術尤其是內家拳,之所以很難學,很難傳承就是因為它不像拳擊的直勾擺可以科學的標準化的訓練,都是師傅手把手的傳授,沒有口傳+身授,那你是練不明白的,即使今天給你寫出兩萬字的有關沉肩墜周還是肩撐肘橫,你也照樣練不會,一樣困惑!

    就像我給你說,什麼時候把肩空了,練沒有了,那麼多整勁也就有了,你的力也就能起於腳,發於腿,主於腰胯,透過脊背、肩胛形於手!那你只能字看的明白,可是身體做不到一樣!說了也白說

    不過我還是要給你說一句,不要在這些點上糾結,而忽略了你站樁和盤架子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說沉肩墜肘或肩撐肘橫的目的是什麼,這個你要搞清楚,否則,無頭蒼蠅,練一輩子的松,卻只是練了一身的鬆懈,起碼的樁架都沒出來!

    找個好老師吧,很重要……

  • 3 # 竇學信

    松是為了靜,靜方能養氣、得氣、行氣,方能健身益智。

    站柱要點無非“松、靜、自然”四字。本人經驗,初始站樁怎麼自然(舒適)怎麼站,待氣機執行後會自行調整姿勢(非固定一成不變),本人只須順其自然,勿忘勿助即可。這就是站柱當時最合理的姿勢,刻舟求劍般講究姿勢,是未知箇中三昧的人,憑臆測得出的結論。

  • 4 # 小天使FB

    站樁時(沉肩墜肘)與(肩撐肘橫)到底那個正確?為什麼。

    站樁時(沉肩墜肘)是正確的。因為(沉肩墜肘)是所有傳統武術,都必須遵循的修練方法。不論內家拳太極,八卦,形意。還是外家拳的,少林五形八法拳,南拳的蔡李彿拳,四路華拳,大,小洪拳…。都要按(沉肩墜肘)的方法來修練,沉肩也就是松肩,松下的肩部才能讓肩關節輕鬆靈活,才能完成一系列需要肩關節配合下手臂的前後,左右,上下,動作的協調性,鬆下來的肩部,才能與腰,胯,共同完成三位一體的全身運動的整體配合。墜肘就是肘關節抬起時,要低於肩關節,低於肩關節才能更利於肩關節的松。墜肘的目的是為了讓肩的延長,得到極致的發揮。這就像松下的彈簧被壓縮後,發出超強的力量是一個道理。

    站樁時的(沉肩墜肘),主要講究的就是一個松。當站樁在進階過程中與沉肩墜肘對應的修練方法有(含肩拔背)。它與(沉肩墜肘)相互相承。一脈相承的二種方法,齊頭並進,可以把站樁的修練功法發揮到極至。

    站樁時(沉肩墜肘),(含肩拔背),是在自然呼吸下,講究形體上的放鬆,也就是傳統養生名家常說的,以意練氣(呼吸),以氣練形(沉肩墜肘),以形還神(練功的功力)。三練下的站樁修練者,自然呼吸,全身放鬆,不用蠻力,硬勁,才能把站樁功法的理念融入實際的修練中去,透過站樁來達到強身健體,防病養生,讓生體健康得到提升,讓生存質量得到保障。正確的應用站樁中的(沉肩墜肘),讓站樁這個傳統武術中的精華,造福需要它的中,老年朋友,在幸福安康,神清氣爽中健康的生活。這就是我對沉肩墜肘的問答。歡迊點評。

  • 5 # 問勁閣黃裳

    肩墜肘是在練套路或者站混元樁的時候才有的要領,在無極樁的訓練當中,是沒有這個要領的,所以放到最後來講解。顧名思義,是肩膀和手肘要往下掉的感覺,而人的肩膀和手肘是人體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位,怎麼能才能產生位移呢?而且大成拳要求肩撐肘橫,那這個橫和墜方向不一樣,怎麼都能出功夫呢?其實這裡的沉和墜,還有橫,是一種人體的感覺,而不是真實的位移。太極拳的前輩描述這個要領,是說肩與肘常常有下墜之意。雖然說法無誤,但是在今天來講,尤其是沒有師父指點的情況下,是斷然無法正確體悟的。

    究其目的,是為了將手、肘、肩、背、腰有機整合起來,形成整勁。肘是小臂與大臂整勁與否的關鍵,肩是大臂與背腰整勁與否的關鍵。一般來講,做到含胸拔背的時候沉肩也做到了,因為沉肩要領是要把上肢傳來的力量傳導到背和腰上,所以在站混元樁時,沉肩的感覺,是好像把整條手臂放到肩膀上的感覺。透過胳膊大筋的轉化,由肩膀承受整條手臂的重力,然後再將這個重力懸掛轉嫁給脊柱,這樣肩膀自然壓著軀幹,能感覺到肩膀往下沉的感覺,因此前輩們體悟的時候,就把這個要領形象的叫做了沉肩。

    墜肘也是一樣,需要將手臂的力量傳導給大臂,把小臂與大臂巧妙組合,形成整勁。因此手肘不能伸直,大家都知道手肘是尺骨和撓骨和大臂骨形成的球窩關節,如果伸直了,關節失去了圓轉通順的功能,容易受傷。武術內勁上講,小臂和大臂的力量不能順達,不能形成整勁,而是兩個力量相互對沖,因此肘關節會承受雙方力量,從而受傷。墜肘的真正意義,本人揣摩,是要求肘部不伸直和手筋圓撐的意義。

    墜肘,在肘部不伸直角度意義重大,只要肘部有下墜感,那就肯定不會是直的,勁力往來傳送就容易順達,不容易相沖。而前輩為什麼要用這個墜字呢?也是有講究的,因為內家拳要求放鬆,鬆開的要領不是讓人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完全的癱軟。而是要讓肌肉鬆開,完全的放鬆肌肉,然後把重力讓筋骨來承擔。做一個比喻,筋骨構成了一個架子,晾衣服的架子,肌肉就是掛在架子上的衣服,那這個衣服架子的感覺是什麼樣的,有東西往下墜是不是?所以前輩們在描述這個要領的時候,就非常精準的用了墜肘這個詞。但是不經過體悟,或者是我這樣用現代的知識和語言描述,是難以理解的,這也是傳統武術傳承中密不外傳的竅要,不指點你,一輩子都難以體悟到。當然在現代的社會環境當中,這也是傳統武術的弊病。大家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就是完全的告訴徒弟了,也不一定能有堅持訓練下來的,更何況還有懷有某種顧慮有所保留的傳授弟子。

    肘橫既然跟墜肘一樣能出功夫,有什麼不同呢?答案是沒有不同,不同的是文字描述。前輩們描述的是直接的自身體悟,體悟角度不同,文字描述也不同。其實要領是一樣的,我在上段文字介紹過,一個是肘部不伸直,一個是手筋圓撐。這兩個感覺分別對應墜肘和肘橫。肘橫是手筋撐圓的一個現象,因為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內家拳奧秘就在於重新構建一套筋骨支撐的架構和發力體系。而正常情況下手筋夠用,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那手筋是一種沒有撐開的狀態。手筋不撐開,那手筋就得不到鍛鍊,想鍛鍊手筋,就不能讓手筋處於這個最短的自然的狀態。然而手筋是人體裡頭的,又不能人為的拖拽,怎麼辦?那就用關節彎曲來改變,因為直線最短,彎曲一些的話,手筋就要撐開一些,由此,就可以達到鍛鍊手筋的目的。像勞宮吸空,湧泉吸空,這都是這個道理,勞宮吸空和湧泉吸空,也是利用筋稍的彎曲來撐開筋稍的目的和作用。同理,肘部也是,肘部撐圓,手筋就得到適當的鍛鍊,有拉伸感,但不像伸直胳膊那樣拉伸感強烈,其實這就涉及到中庸的文化,中國武術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中庸思想也處處體現。我們要鍛鍊筋骨,卻不支援極端的鍛鍊。我們要撐開筋骨,卻不贊成完全的最大幅度的去撐開,剛剛好就夠了。而肘部的撐圓就是這種中庸的狀態,太剛易折,太柔易洩。撐圓肘部大筋的感覺,這是橫向的,注意肌肉放鬆狀態的感覺是縱向的。所以前者描述這個狀態,就用肘橫來描述,後者用墜肘來描述。(本文摘自劉永文老師《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淘寶上搜書名就能找到)

  • 6 # 針扎不入

    首先謝謝邀請回答:沉肩是說肩部放鬆 不是塌下去 松肩可以把勁貫穿 墜肘是把手臂上多餘的力放鬆 不是直接墜下 。肩撐是肩部平展而不僵勁 肘橫是配合墜肘來說的 肘放鬆而圓整 力是貫穿相連的 !所以兩者互為參照輔助 不矛盾!另外肩部平展放鬆 可以把肩胛骨像關門一樣合上 不是用力合 展開肩部自然合。合住可以把脊柱調直尤其是 頸部 頭部位置擺正!以上所有切不可過分用力 以舒展放鬆不過分為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軟裝設計中,如何杜絕不協調的軟裝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