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雨樓

    青春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這個階段孩子會有屬於自己的私密,這種私密可能只有孩子本身以及知心朋友才能知道。

    這裡說明一點不是父母和老師不夠知心,只是父母長輩以及老師在孩子心目中是一個正面角色,孩子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給父母或老師,至於某些情況,孩子寧願窩在心裡也不願吐露,這是很正常的。

    針對這種情況,父母以及老師能做的就是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更深切的體會到這種關心,這樣便能讓孩子更快的度過青春期。

  • 2 # 米媽談教育

    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大致有三種可能:

    一、平時被嘮叨太多,聽煩了。

    二、老師和家長都沒有說到他心裡去。

    三、沒有給他表達內心的機會。

    不止是青春期的孩子,任何一個階段的孩子都會如此。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很多人理解就是說話。但是要讓溝通更有效,這裡面是有技術含量的。很多時候,做家長的,做老師的,都會把自己放在一個比孩子、學生高的位置,會有一種潛意識認為我是過來人,我有很多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驗。而孩子還很“嫩”,不知道外面的辛苦,不知道社會的複雜,我應該用我自己過往的經驗教訓告誡他。

    可能在孩子低年齡段,真的會把大人說的話都特別當真,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齡,當他的意識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想法和判斷時,可能就會和大人產生想法分歧,而這個時候我們還想左右他們,顯然就不太可能,還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甚至是叛逆。越是被壓制得多的孩子,叛逆越嚴重。

    那我們應該怎樣讓孩子過渡好青春期呢?當然不是到了青春期,出現了問題才開始想辦法,而是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做相應的一些準備。

    我自己是這樣做的:

    一、每天都和孩子做交流,和他聊天,聊學校裡的事,聊他感興趣的話題,透過聊天能夠引申出很多話題,而且家長還能有意識地“灌輸”正能量的思想,比如學習是需要持之以恆每天堅持做才能有收穫,今日事今日畢,事半功倍,我自己平時就會在送孩子上下學跟他聊這些話題;

    二、當發現孩子遇到困難,出現困惑時,一定要及時給予幫助。只有做好了上面第一點,我們才能夠走進孩子內心,瞭解他的真實所想,當他遇到困難時,我們才能夠及時發現。這時一定要耐心安慰孩子,遇到困難不可怕,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即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逐步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

    三、和孩子自己有關的事,儘可能讓孩子做選擇和決定。比如晚飯是想吃米飯還是吃麵條?明天早上起床想穿哪件衣服?週末時間怎麼安排,是去科技館還是美術館還是去書店看書?等等;從孩子小時候起就讓他擁有一定地決定權,到了青春期才不會和大人對著幹。因為大人給了他空間讓他能夠發揮自己的決斷力。

    四、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少打擊。要多給孩子信心,哪怕是一點小小進步,都應該給予積極地、及時地肯定。孩子得到這些肯定之後,他會更有信心和激情繼續做好後面的事。如果我們總是看不起他,覺得孩子啥都做得不能讓自己滿意,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反正我做啥都做得不好,很容易破罐破摔了。

    五、給予孩子充分地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要學會察言觀色,要說到點子上。很多家長都習慣用自己的理論教育孩子,但其實作為人的個體,每個大腦都是不一樣的。我們無法強求別人和自己想的一樣,即便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和孩子交流時,首先要給予其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家長也要學會看眼色,要說到點子上,要說得讓他能夠接受,這就是技巧了!每個孩子不一樣,這就只有透過長期的磨合,去找到最適合你們彼此的交流方式。

    總之,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讓他們能夠有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平等地對話,才可能做到有效溝通。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3 # 豫北寶媽

    你對自己孩子的管教,使用的是智慧還是執著?使用的是笨勁還是巧勁?答案或許就藏在我們每位父母的身上。

    最好的教育是用第三方!

    “第三人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於 1983 年提出的,簡單來說,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

    父母如果有什麼話,儘量不要自己說給孩子,儘量請孩子佩服或尊重的人講出來,或者請孩子的好朋友講出來。這樣比父母自己講出來要有效得的太多太多。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父親和母親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而不應當是“單打獨鬥”和“偶爾支援”的關係。在家裡,爸爸要積極做媽媽和孩子間的“第三人”,媽媽也要做爸爸和孩子的“第三人”。

    父母是孩子最親愛的人,只有父母互敬互愛,孩子才能感受到愛,才會覺得世上有真理,人間有美德。

  • 4 # 軒老師談教育

    我覺得孩子之所以心不在焉,是因為對老師和家長長的談話不感興趣、不認可、不為所動。基本上可以確定這樣的談話是沒有什麼效果的。因此老師和家長與青春期的孩子談話的時候,還是應該注重孩子的反應,找準孩子心理上的切入點進行談話,否則在孩子看來可能是一種負擔。

    和孩子進行交談的時候要照顧孩子的感受,不能成為家長或老師自我情緒的一種宣洩。

    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敏感,對事物有自己獨立的看法和想法,不喜歡被人約束,更討厭被他人窺探隱私。而且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非常強,父母或者老師和孩子交談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孩子的感受。不能總是自顧自說自己的。孩子心不在焉起碼錶明孩子還在努力“聽”,而如果超越了孩子心理承受的底線,可能招致孩子的反駁或頂撞。

    我們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可以一邊談一邊看看孩子的反應,由單方的傾訴變成雙方的溝通。可以多問問孩子個人的感受,如果涉及到處理事務,徵詢一下孩子的意見和看法。

    改變交談的語氣和方式,找一個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切入。

    有些老師和家長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完全是一種命令或者斥責的語氣,或者給孩子進行絮絮叨叨的大道理的灌輸。這時的孩子雖然在聽,但是內心是非常牴觸的,甚至於在內心的最深處還在進行著無聲的抗議。因此我建議家長改變與孩子交談的語氣,不妨把命令變成商量,和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和溝通。

    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最好也不是自顧自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讓溝通有個良好的開端,建議找一個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切入。例如想批評孩子的一個錯誤,可以由孩子比較喜歡的一個故事進行匯入,提起孩子溝通的興趣,在進行問題的討論和糾正,遠比生硬的插入話題效果更好,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和孩子交談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多說,老師或者家長要學會傾聽。

    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幾乎是被迫地傾聽我們的觀點。究竟我們溝通的效果如何?還要多聽聽孩子的心聲。我覺得會說的老師或者家長不如一個會傾聽的老師或者家長。

    如果我們能夠開啟孩子的心門,多聽聽孩子真實的想法,我們就會更瞭解孩子,也就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這種換位思考更有利於父子或者師生之間的溝通。當然在溝通的過程中也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我認為大聲的斥責或者大道理的灌輸,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幾乎是無效的。不如敞開心扉和孩子來一次徹頭徹尾的平等的對話,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以及話語權,這樣更有利於彼此之間的溝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品牌的護膚品或是美妝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