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城觀世界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時候,以色列為了防備埃及進攻,在蘇伊士運河邊構建了舉世聞名的“巴列夫防線”,

    巴列夫防線全長175公里,由三條平行的防線組成。其中第一條防線是以蘇伊士運河為天然屏障,充分利用沙漠地形,在運河沿岸築起了高20米、寬10米、坡度為45-60度的沙堤,沙堤後方構建了各種支撐點、堡壘和物資儲備庫。

    面用沙堤當屏障,造價便宜,並充分利用了沙子能流動的特點,可有效防止埃及軍隊的炮擊。如果埃及軍隊渡河,必須對沙堤進爆破開啟通道,但在沙堤上挖洞爆破十分困難。

    而埃及軍隊在面對以色列軍建設的巨大沙堤的時候,一名軍官提出用高壓消防水槍沖刷沙堤,開啟缺口實施進攻。以水克沙的計策馬上得到了大家的讚美。於是,埃及軍方迅速採購了450臺消防高壓水泵。

    在戰鬥打響的時候,埃及士兵渡過蘇伊士運河後,迅速集中使用高壓水槍對沙堤進行沖刷,僅用了5個小時,就從沙堤上刷出了數十個通道,讓後續部隊快速通過了沙堤防線。

    而當時在巴列夫防線上的以色列士兵大部分因“贖罪日”放假回家了,只有少量留守計程車兵被埃軍以水克沙的行動擊潰,而以色列也在在埃軍強大攻勢下被迫投降了。

  • 2 # 馨願8176

    其實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防守方有了防線堅不可摧的心理弱點,一但有了這個心理就不會再認真防守對於敵人的異常也會麻痺大意。

  • 3 # 史話戲說

    在贖罪日戰爭中被高壓水槍衝破的沙牆,是以色列巴列夫防線的一部分。

    但是這道沙牆並不是巴列夫防線唯一的組成部分,甚至不是巴列夫防線主要的組成部分。高壓水槍只是在這第一道障礙上開了一個缺口,遠遠談不上攻破了防線。沙牆是被開了口,後面的其他工事和駐軍都被吃了嗎?

    巴列夫防線經常被認為是一個徹底的失敗。也許它確實並不成功,但是它也不是僅僅由一道沙牆組成的。沙牆是巴列夫防線的第一道物理障礙,旨在強迫進攻者花時間對付沙牆,在沙牆上開口,而不是直接毫無阻攔地渡河。

    巴列夫防線還是有點縱深的。通過了沙牆的埃及人,會暴露在以色列火炮的攻擊之下。而沙牆後面的戰壕、坦克掩體、火炮陣地、防空武器陣地、堅固的火炮觀察所,都是巴列夫防線的一部分

    經常聽人說“埃及軍隊花了兩三個小時就攻破了巴列夫防線”。不,埃及軍隊花了兩三個小時,用高壓水槍在沙牆上衝了若干個缺口。衝牆之後產生的泥,讓重型載具根本沒法透過。從開始衝牆到架好浮橋供部隊透過,埃及第二軍花了九個小時,第三軍花了十幾個小時。能拖延進攻者這麼久,沙牆已經起到作用了。以色列人再傻也不可能指望一道牆永遠擋住敵軍吧?

    巴列夫防線還是有兩個身份的,一是面子工程,表明“我以色列沒完”,二是在戰時儘可能阻擋敵軍,為調動防禦部隊爭取足夠的時間。大家想啊,以色列的國土防禦其實是很依靠彈性防禦和機動部隊的,那為什麼以色列人要在運河邊修一道固定的防線?這不是和以色列人一貫的策略背道而馳嗎?

    對了,為的是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爭取時間。戰前把這道防線說得多麼厲害,吹得和真的似的,其實這道防線只要能擋住敵軍一時,讓以色列人有限的部隊有足夠的時間趕到、反攻,就已經起到它的作用了。

    以色列人的軍事力量,根本就不夠他們進行面面俱到的防禦,他們也只有集中力量、速戰速決,然後趕緊趕去另一邊,解決另一邊的問題。而當地防禦部隊的任務,就是在救火隊趕到之前拖延住敵軍,不讓敵軍長驅直入,不讓敵軍站穩腳跟。而防禦工事就是他們的幫手。

    所以說啊,各位,一條單獨的屏障其實是很難有作用的。防禦工事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兵力增幅器,讓進行防禦的部隊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但這要求的是防禦者得先有靠譜的防禦部隊,要不然增幅也沒用,0乘以多少都還是0。畢竟防禦工事再怎麼樣,還只是工程和裝置。真正寶貴的是優秀的軍人。工事沒了就沒了,損失的人更難補。

    (馬奇諾防線,對,說的就是你,出來捱打。)

    戰爭不是石頭剪刀布,也不能侷限於“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成功的軍隊,在其行動中一定是體系化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巴列夫防線也是個很好的例子。它沒有活過戰爭,但卻起到了自己的作用。

  • 4 # 文史與生活

    一、作戰時機出其不意。二、作戰方法腦洞大開。三、戰前準備瞞天過海。

    以色列巴列夫防線耗資十億美元,炮轟爆破都不行!埃及小兵:要不試試水槍?

    一、作戰背景

    1967年中東戰爭(第3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奪取了大片阿拉伯土地,尤其是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但以色列政府知道,阿拉伯國家尤其埃及決不會善罷甘休,因為西奈半島是亞、非、歐三大洲交匯的唯一陸地要津,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為了長期守住這一戰略要地,1969年以色列先後耗資數億美元,在蘇伊士運河東岸構築起正面寬約175公里、縱深長約10公里的防禦體系。最令以軍驕傲的是發明了"沙陣"。它與陡峭的運河連成一體,平均高度約25米,重點防禦地段高60多米。

    以軍還創造了一種秘密武器:火障。每座碉堡下面,埋有一串石油桶,用管道相連線。只要一按電鈕,噴油機會把石油噴到運河水面,電發火裝置將其點燃,河面就會燃起熊熊大火,整條運河成為一條火障。防線建成後,為表彰巴列夫的功績,這條防線被命名為"巴列夫防線"。

    "沙陣"本身就是軟的掩體,大炮轟擊毫無作用。埃軍設想出挖洞爆破的辦法,即令渡河的工兵在沙坡上用鐵鍬挖出數個大洞,填入炸藥後迅速撤離,然後引爆炸藥,開啟缺口。但是,試驗表明,沙是流動的,很難挖出洞來,也不可能炸出缺口。一時之間,眾多埃軍高階將領面對以軍的"沙陣"束手無策,深感焦慮。

    二、腦洞大開:試試水槍

    1971年6月,一名年輕的埃軍工程兵提出了"以水克沙"的絕妙對策,即使用高壓水槍噴射沙堤。沒想到,這一招還真管用。

    實驗表明,高壓噴射一立方米的河水,就能沖掉一立方米的沙土;如果大量使用高壓水龍,則可以在短時間內開啟以軍的防禦陣地缺口。

    埃軍上層採納了這個建議。1973年10月6日,埃軍向以軍發動突然襲擊。突擊隊員使用預先購置的高壓水槍猛射"沙陣,頓時,"沙陣"化為" 泥陣",僅用5個小時,就順利開闢出了60多條通道。埃軍隨即發起猛攻。以軍根本無力抵抗,節節敗退。

    三、啟示和教訓

    《孫子•虛實篇》講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作戰要根據敵情的變化來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不能墨守某種作戰方法。埃軍攻破巴列夫防線,創造性地把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的淋漓盡致。

    一、作戰時機出其不意

    埃軍選擇了在1973年10月6日,齋月,以色列認為最不可能開戰的時間發動攻擊。為了隱蔽作戰意圖,開戰前兩個小時,埃及的軍官還讓士兵們到河裡游泳,就在以色列放鬆警惕的時候,埃及的200架戰機突然飛越運河,以色列90%的目標遭到猛烈的攻擊。二、作戰方法腦洞大開

    奇思妙想般利用抽水泵直接抽取蘇伊士運河的河水,用高壓水槍噴水沖刷沙陣。沙陣化為一陣泥沙流,防守的以色列部隊便毫無遮蔽的遭受攻擊。

    三、戰前準備瞞天過海

    當8000名埃及突擊隊員乘坐橡皮艇衝來時,以軍士兵仍然不慌不忙,立即開啟汽油管道並啟動點火按鈕,想用大火阻擋埃及軍隊前進,不料電鈕按下後連半點火星也沒有,原來前天晚上挨及偵察兵已經偷渡過河,用水泥堵塞了管道口,破壞了點火線路,所以沒有半點火星。

    警示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可以期望和平,但絕不能忘記準備戰爭,因為你根本想不到戰爭會在哪一刻打響,會以哪種形式打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燒的菜是用生抽好還是用老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