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c大超
-
2 # 茶之人生
元代釉裡紅瓷器的製作是先在胎上用氧化銅原料繪上圖案紋飾,再施上一層透明釉,放入窯中在高溫中一以燒成。彩繪在釉下面,屬於釉下彩瓷器。製作工藝與青花瓷相同,但釉裡紅的繞制比青花瓷難得多,窯溫稍有變化或氣候有變化,甚至在窯中放置的位置略有變動,就燒不出成功的紅色,紅彩會發灰或發黑,人稱"釉裡灰"式"釉裡黑"。一窯器皿中很難找到幾件髮色鮮豔的成功作品。
元代釉裡紅瓷器由於燒製很難,因此流傳下來的成品很少。
進入明代後,釉裡紅燒製技術日趨成熟,如宣德年間的一件釉裡紅三魚高足懷,杯身上有三條小魚,髮色非常鮮絕。但總的來說,釉裡紅瓷燒製的難度仍很大,即使到今天,稍有不慎仍會燒得發灰髮黑,所以產量一直很低。
也正因為如此,早期的釉裡紅就顯得非常名貴。
1986年底,香港某文物拍賣行曾拍賣過一件直徑為45、7釐米的元末明初的釉裡紅瓷盤。成交價高達940萬港元,轟動了中外文物收藏界。
僅供參考。
-
3 # 百步與穿楊
確實難燒。獻寶圖一幅。唯一的不足,買時就帶有一點磕碰,一小點。但它是,元朝的釉裡紅白鳳罐,紅色端正。珍品。
-
4 # 文藏
元 釉裡紅刻劃花花卉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
釉裡紅瓷創燒於元代景德鎮窯。它是以氧化銅作著色劑,用彩料在胎上直接繪畫,罩透明釉後,在1280攝氏度至1300攝氏度的窯火中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氧化銅的呈色難控制,對窯室氣溫要求高。溫度低了,圖案的色澤會發黑;溫度高了,紋樣易於暈散。
元 釉裡紅刻花雲龍紋雙系扁壺 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釉裡紅燒製工藝並不成熟,紋樣多有暈散現象,釉裡紅的顏色會時隱時現。這時期釉裡紅瓷器的繪製手法為線描勾勒,在瓷胎上用細線條繪出不同的紋樣圖案;也可以在胎體上刻劃好,再用釉裡紅填繪地色或填繪紋飾留出白地,最後罩透明釉燒製。
明洪武早期,釉裡紅燒造技術仍在探索之中,成品的髮色有偏黑灰的現象,但中後期的燒造技術與元代相比有顯著進步。器型以大件為主,多見大盤、大罐、玉壺春瓶、梅瓶等。永樂宣德時期,釉裡紅燒製技術完全成熟,色澤純正。
明洪武 釉裡紅花卉紋大盤 南京博物館藏
明中期以後,釉裡紅燒造技術一度失傳,直至清代康熙年間才得以恢復。與明代相比,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工匠掌握了高溫下對銅紅釉的控制,釉裡紅的呈色穩定,色澤明豔,尤以雍正釉裡紅瓷髮色最為出眾,成品率最高。
清乾隆 釉裡紅牡丹花瓷瓶
釉裡紅是明代洪武朝瓷器的代表品種,被用作皇家御用瓷,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釉裡紅瓷器在洪武朝盛極一時,與青花瓷器平分秋色,應該與明太祖以紅色為貴的禮制有關,劉辰《國初事蹟》記載:“太祖以火德,五色尚赤,將士戰襖戰裙狀帽旗幟皆用紅色……以壯軍容”,《明史》雲:“今國家承元之後,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於赤為宜”。
清乾隆 釉裡紅三果紋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在古代中國,新朝革鼎,統治者常用紅色表明正統,以鎮民心。明太祖生於安徽鳳陽,發跡於南方,定都南京,在五行學說中,南方屬火,以赤色為代表。早年,明太祖參加紅巾軍,“朱”乃紅色,“洪武”的“洪”也與“紅”諧音。凡此種種,似乎都是明太祖偏愛紅色的理由。因此,明太祖認為紅色與自己命數相合,是最吉祥的顏色,下令御窯廠燒製釉裡紅瓷器。
明洪武 釉裡紅松竹梅紋罐 天津博物館藏
洪武時期,釉裡紅題材豐富,構圖繁複,基本與青花瓷器相類。常見紋飾為花卉紋,多采取折枝或纏枝牡丹、蓮花、茶花和扁菊花等,尤以扁菊花紋多見。另外,園林景緻或竹石芭蕉、松竹梅等題材也比較流行。
-
5 # 小逸說茶器
有人將釉裡紅稱為瓷器中的貴族,然而,它的出世、經歷以及自身的氣質和價值,更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諸多傳說的俠者,既是曠世奇珍,又有著幾經隱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一、什麼是釉裡紅?所謂的釉裡紅是指以銅紅料在胎上裝點或繪畫紋飾後,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焰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紋樣的瓷器。釉裡紅對窯中氣氛要求嚴格,銅非得在還原焰氣氛中才能呈現出紅色。燒製溫度稍微高一點紅色就燒沒了,溫度稍微低一點,紅色就偏黑,都為失敗品,在1300度的高溫裡,允許的溫度差只有10度,也就是連1%的差池都不允許。如今有溫度計非常容易控制溫度,但在古代,窯工們只能用肉眼去觀察掌握這10度的溫差,這1%的溫差就決定了釉裡紅的生死,因此釉裡紅的成品率非常低,燒造成本極高,價格昂貴,這也是斷燒的原因。二、釉裡紅的發展歷史釉裡紅的燒造始於元代,興於明初,成熟於永宣,精於清初。釉裡紅創燒於元代,它與青花幾乎是同一時期產生甚至更早。盛行於明朝初期洪武年間,這個時期的釉裡紅明顯多於青花。洪武釉裡紅多的原因:紅色代表正統;紅色代表南方的顏色(朱元璋發跡在南方);朱元璋的朱指紅色;洪武的洪跟紅諧音;朱元璋歷史上參加的是紅巾軍。因此我們今天能看到洪武時期的釉裡紅反而多於青花。明初洪武以後緊跟著就是永樂、宣德,也就是”仁宣盛世”,洪武尚紅的風氣直接影響到永樂、宣德,到宣德時期釉裡紅的燒造就變得遊刃有餘了。宣德以後進入了陶瓷的黑暗期,釉裡紅在宣德以後突然就銷聲匿跡了,大約停燒了200年的時間。到了清康熙時期,沉寂多年的釉裡紅又重出江湖,康熙時期國力明顯增強,康熙早期的釉裡紅常常泛黑(溫度不敢過高,在釉裡紅過高溫的無色與過低溫的泛黑之間,大多選擇低溫)。清雍正時期,雍正對瓷器的要求導致釉裡紅裝飾畫得非常精細,輕描淡寫,筆道非常細,不暈散。乾隆初期釉裡紅的地位非常高。乾隆對瓷器非常重視,但到乾隆後期釉裡紅就沒有得到重視,它就沒有突破,隨著乾隆盛世的結束,釉裡紅的黃金時代也結束了。清晚時期,咸豐一朝曾經燒過一些釉裡紅,畫得更加細弱,之後就沒有再燒造了。釉裡紅在清代衰敗的原因:其它彩瓷品種的出現,尤其粉彩的出現對釉裡紅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其它紅釉非常多(康熙時期的郎紅釉、豇豆紅;雍正時期的霽紅;乾隆時期的珊瑚紅、礬紅);釉裡紅儘管工藝成熟,燒造難度依然大,成本依舊高,缺乏市場競爭力。三、釉裡紅的收藏價值釉裡紅的存量少、身價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燒造難度大,廢品率高,在過去的收藏中,釉裡紅的價格遠遠高於青花,一直是青花的10倍,2004年美國舊金山有一家拍賣行拍賣了一隻洪武年間的大盤(直徑48公分),當時成交價為570萬美金,創下了當時的世界紀錄。釉裡紅,這種稀少的瓷器品種以其卓然大氣的風範,成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貴族!有一種藏而不露的美!與青花搭配裝飾後的“青花釉裡紅”,更加迎來了釉裡紅的春天,相較於青花的淡雅、釉裡紅的熱烈,青花釉裡紅則兼具二者之美,形成青紅相間、冷暖相對,是素雅與豔麗的和諧統一,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風格。好茶,豈止於茶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茶遇好器,妙不可言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只做好茶具,讓喝茶更快樂
-
6 # 錦繡之州話古玩
釉裡紅瓷器大家詮釋的很精準,元代釉裡紅瓷器創燒至今為止,依然高貴如故,特別是現代的釉裡紅瓷器僅僅從產品質量+藝術效果+成品合格率,已經大大超越了古時製作的釉裡紅瓷器,它也是景德鎮復燒很成功的品種之一。但是為什麼人們還是喜歡元代釉裡紅瓷器呢?原因:一是釉裡紅瓷器在古時燒造成品率很低,當時也是供給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使用,不是百姓使用的日常用品,能夠傳承下來的很少,二是元代釉裡紅瓷器經過幾百年曆史沉澱依然惠存元人的古樸文化元素和風格。因此說元代的釉裡紅是瓷器中的貴族就不無道理了。
-
7 # Yhq69
因為釉裡紅很少,專家說全國不足一百件,不過這話也矛盾,他們也無法去統計包括民間收藏的元未明初的釉裡紅瓷器。上圖一對明洪武釉裡紅瓷瓶。
回覆列表
首先釉裡紅的燒製難度大成品率極低,華人對紅色有一種特殊的情感,紅色代表了昌運,更代表了江山,所以釉裡紅在明早起發展迅速,出現了很多精品和大件器物,顯示了明王朝的氣勢和穩固江山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