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李白白胖胖
-
2 # 榴姿堂
看來心念改變思想觀念,一點不假,人無"信"而不立,無"信"而不仁,無"信"而不言商,無"信"而不交友.........這是我個人對"信"字的基本理解和要求,也是自己內觀與考察別人的基本條件,"信“字的重要,應該體現在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言必行,行必果"是基本的信意與要求。若人人都能做到,我們國家乃至全世界絕對會更加美好和諧。
關於"信”個人是這樣理解的,“一個人有最初的誠懇老實,不弄虛作假的態度開始,逐步意思到做人做事需不違背良心,不破壞自己的承諾,堅守做到"言而有信"。當"言而有信"成為人們崇尚美好的自然信條與規律約束時,信文化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這個時候我們在問:何為信?我們會回答:言而有信!
何為"言而有信"?
我們接著回答:"言必行,行必果”,對已經承諾許可的事必須誠信,說到做到毫不含糊!
-
3 # 國風文化小棧
一個人的信義,就是從一點點的小事,一點點的言必行行必果之中積累起來的。大家看一個人,也會從他周圍的小事看起,看這個人的言行。然後推測他值不值得信賴!可不可以共事!
如果小信都不為,大信又何為?比如一個人,這個朋友借一兩塊不還了!那個朋友借一兩塊不還了!一圈兒的朋友都借遍了,沒有一個大錢,也沒有一個還錢,然後他對你說,借我一萬塊吧!我肯定還!小信不需守,大倍我一定守!你會不會把錢借給他呢?你會不會相信這種人呢?
信是一種德行,與義平齊。是個人的修為,是維持個人處世地位的基石!不要動不動就把這些為人最基本的東西當成文化來推廣!如果這也需要推廣,就說明人連為人最基本的東西都沒有了!
-
4 # 老不死的農民
言必行,行必果,就是說人做事必須要講誠信!也是激勵自己講誠信的決心。尤其是作生意交朋友,誠信是最重要的。這基本上也是儒學理念,儒學基本上對壞人壞事沒有鮮明的反對立場!言必行,行必果雖然講誠信,但是躲開了好壞善惡是非的前題!儒學講究做人要仁義禮智信,供奉天地君親師,似乎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惡人壞事。教唆出來的華人表面上都是忠義善良之輩,見了壞人壞事不敢反抗甚至不想不願反對,做壞事的人也有了一定的藉口得以逃脫。這就是新社會的賢人智仕反儒批儒的原因。其實言必行,行必果的誠信理念,說到做到的交往道德規範不應以高低來評論。應該提出來的是言行的善惡好壞忠奸真假!不分善惡好壞忠奸真假的言必行,行必果實在太可怕了!!面對此種情況不敢反對反抗,不願不想甚至認為不能不需要不可以反對反抗,那就更可怕了!
-
5 # 南瓜講故事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來為什麼“言必信,行必果”是低階信文化,第二就是什麼是高階。
其實任何一句話都有其產生的語境,語境不同,意思自然不盡相同。尤其是像古代流傳下來的句子,經過千百年的演繹變化,很多已經和最初的意思完全不同了。如果說我們想盡可能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意思,關鍵還是要找到原文,找到原文出處,聯絡上下文,也就是確定了語言環境,這樣得到的理解才能更貼近原來說話者或者作者的真實意思。否則斷章取義的話,就很容易混淆是非產生歧義。
就拿題主所說的“言必信,行必果”這六個字來講,的確,在今天幾乎已經演變成被人們當作美德來肯定、讚揚的品格,甚至有人拿來做人設設定和自我標榜。
但是,其實這句話的原文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裡子貢和孔子的對話。關鍵在於,當時孔子在“言必信,行必果”六個字後面還有說了六個字,他說:“言必信,行必果,硜(kēng)硜然小人哉!”那麼什麼是“硜硜”,其實就是指淺薄固執的樣子。整句話意思是說: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啊!
What?是不是很驚訝,很疑惑,心裡無數個why? why? why?孔夫子奈何口出此言,是不是懟人的要求太高了呢?
當然不是,因為即使“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這依然只是孔子和弟子子貢之間對話的一部分,而非完整闡述。所以,要準確理解“言必信,行必果”這到底是個什麼意思是個什麼級別的“信”文化標準,我們就需要還原這句話產生時候的環境背景,就是要回到原文中。
原文如下: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這段話翻譯過意思就是說:
子貢問孔子:“怎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士?”孔子說:“做事有羞恥之心,出使外國能很好地完成國君的使命。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士了。”
子貢又問:“敢問次一等的。”孔子說:“宗族稱讚他孝順父母,鄉親們稱讚他尊敬兄長。”
子貢接著問:“敢問再次一等的。”孔子說:“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啊!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計程車吧。”
子貢又問:“現在執政的那些人怎麼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怎麼能算得上呢?”
如此一來,縱觀全文,我們就不難看出,其實孔子是把關於士的標準分成了三個檔次(最後一種,“斗筲之人”,孔子乾脆沒把他們計算在內)。
按照孔子對士的標準劃分來看,“言必信,行必果”屬於最後一個檔次,這種人雖然也有執著的信念,比“斗筲之人”強,但是與前兩種“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稱孝,鄉黨稱弟”對比,他們的信念就顯得相對薄弱比較模糊了,有可能表現的還比較固執甚至激進偏執。
也就是說,他們執著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可能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他們或者聽命於上面的指令或者忠誠於自己一時許下的承諾,不會審時度勢隨機應變,不知道與時俱進明辨是非,只是淺薄固執地尋求任務的完成或者承諾的兌現,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點神經大條、死心眼、太軸。
在這一點上,孟子說得就更加明白了,他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上,就不難明白,之所以說“言必信,行必果”是低階“信”文化,意思是說這是最低的、最基本的要求。至於何為高階“信”文化,孔夫子告訴我們,首當其衝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次之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如果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孟子所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回覆列表
個人不敢認同:“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言出必行”、“說到做到”是什麼所謂的低階“信”文化。
信,誠也,對人真誠,不虛偽不欺騙。
是人與人交集和交往的基礎。
“言必信行必果”是對自己說話負責。一個“胡言亂語”而說話不負責人的人,人們只會認為他是“不可靠的”、“瘋子”、“傻子”。誰願意和他共事、生活?
再者,信,人言也,人言可畏也。即便是大奸大惡者、無恥騙子、詐騙犯,他們騙人也是有根據的,根據的是“人的相信和信任”,真話中摻雜假話,以獲得對方的信任,完成自己的目的。
生活中衣食出行中的消費活動也是信任的基礎。你不信任就不要消費食品、購買物品,只不過更加直接表現為“金錢”和“物質”的交換。
有了這個“信”的基礎,人類活動才得以展開。所謂“高階的信”難道脫離了這種相互平等的關係嗎?還是所謂“高階的信”是信仰嗎,還是什麼?
脫了基礎和群眾的“信”還是信嗎?說話都不能算數的話,做事或者其他,又怎麼取得眾人的信服呢?時間長久了,終會暴露、崩潰!
如果有“高階的信”,應當是建立在基本信任的基礎上的“公信”,“公信力”,表現在整個社會範圍內的,自覺的、全民的“信”。而這樣的大信、公信,同樣離不開個人的信,也就是最初的“言必信行必果”這樣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