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8259516232
-
2 # 生活小衛士
沒想到能碰到這樣的問題,很激動,略神聖。
“有時治癒,經常關懷,總是安慰”這句話,學醫的都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好像是國外一位醫學大家的墓明志,是張孝騫、林巧稚等老一輩醫學大家譯過來的,像一盞明燈,指引著中國萬千醫學子們孜孜前行。
林巧稚先生
這句話正道出了醫學的價值。醫學能做什麼?有時治癒,但不是萬能。醫學該做什麼?常常關懷,總是安慰。醫學的核心是人,不是疾病,醫生做的不僅是治癒疾病,更重要的是幫助和安慰患者。
張孝騫教授
除了這句話,我也很喜歡張孝騫教授的“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句話。
-
3 # 妖八妹
“有時治癒,經常關懷,總是安慰”這句話,對於學醫的並不陌生,我查了一下大概講的是醫生要對患者多一些人文關懷,不能只盯住能否治好病的問題。我並不是學醫的,講一下我的理解。
從這三個用詞就可以分析出來,“有時”、“經常”、“總是”,表示能完全治癒的只是少數疾病。而“關懷”和“安慰”比“治癒”的頻率使用更高。曾經問過一個醫學院的朋友,有多少病是在醫院完全治癒的?她說,“整整一本內科書,能完全治癒的只有一個大葉性肺炎。”連感冒這樣的小病,在醫院打針七天也不能痊癒,也是靠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痊癒的。我並不是讓你生病不去醫院,而是告訴大家,不要治不好的疾病就罵醫生,醫生壓力也好大的!
而那些治不好的疾病,出院之後,醫生往往會告訴我們,“回家注意休息別累著,按時吃藥,XX藥記得要按時按量吃,保持愉快的心情,別生氣……”如果病已經完全治好了,還用吃藥嗎?這個觀點肯定N多人噴我啦!
我更想說的是那些“媽寶男”、“媽寶女”,明明已經20多歲了,遇到事情還是張口就喊“媽,這個你能不能幫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任何外界的輔助條件都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到你,畢竟“治癒不如自愈”!
不虛偽、不做作,用心感悟生活。關注八妹,一同聆聽更多的故事。
-
4 # 杏仁健康
這句話對於醫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它在強調醫生不僅需要解決病人身體的痛苦,更需要去解決病人內心的苦楚,雖然有時候可能無能為力,但是一句問候,一個關懷語言,一個微笑,可能都會對患者病情有幫助。
其實,作為患者來說,飽受疾病的折磨,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如此,本身就已經身心疲憊了,如果醫生能夠身心兼治,那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在臨床能夠被治癒的病很少,很多情況下,特別是醫保限制住院天數和藥品比率,醫生在患者症狀好轉或者沒有好轉,就會讓患者出院,所以既然不能治癒,那麼就多一點安慰和鼓勵,讓患者樹立積極的心理防線,讓醫患雙方共同抗擊疾病的痛苦。
因此,我認為這句話不是說治癒疾病不重要,而是強調治病和治人一樣重要,不僅需要解決身體的痛苦,而且需要解決內心的痛苦,內外身心兼顧。
在醫者仁心仁術中也強調了這一點,先是要有仁慈關愛的心靈,搭配高尚的技術,才能更好的抗擊疾病哦。
-
5 # 自強不息真君子-永遠前行大中華
治癒,對於西方現代循證醫學能夠定義為“疾病”的病而言,確實只能偶爾做到。作為醫生,當病人找到你的時候,他是來求助的,幫助他,不僅僅是治療,還有很多的是幫助他了解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從理性角度可以如何理解。而最重要的,病人是一個人,在面對病魔的時候是非常無助的,醫生作為專業人士所給予的安慰是最大的慰藉。所以,醫生,在現代越來越被要求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還要懂得從心靈方面為病人提供幫助。
-
6 # 搬磚的思考
我感覺這是一種心態吧,
碰到事情處理方法優先級別 最高的應該是 安慰,
自我安慰也好,尋求他人的安慰也好,都是幫助自己心情過個坎
把心裡的不舒服透過安慰這種方式 釋放出來,就像有些潮溼的被子曬曬太陽
俗話說 病由心生,不好的心情就是很多病症的根源
安慰 能把不好的心情扼殺在搖籃裡,這種治癒 成本最小 效果最好
但是沒有 及時的有效的安慰處理,事情就變得嚴重一些了,這時可能就需要其他的幫助了,幫助開導,幫助舒緩
再嚴重 就需要治癒了,可能 需要專業的醫師,專業的機構才能完成了。
-
7 # 麻醉超人鋼鐵俠
一百多年前,一位美國醫生特魯多說:“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這段銘言穿越時空,至今仍熠熠閃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醫者前行。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偶爾是治癒,經常去幫助,總是在安慰。
這句話其實道出了醫學的真諦!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說明醫學是有侷限性的,或者說醫學的複雜性、個體差異性、不確定性、不可預知性,決定了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特殊性,這些性質決定了醫學的非萬能性,即,醫學不可能治癒一切疾病,治癒只是偶爾或者說不常有的行為。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的自然規律,如果人們能夠深刻理解生命規律或者說,人們能正確理解特魯多醫生說的這句話的含義,那麼,很多人對生命的期望值就會趨於客觀,而不是過高;就不會要求醫生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一旦病人發生意外或死亡,只要醫生盡力了就不會遷怒於醫生,甚至無理取鬧。有人調侃說:我們所有人的歸宿都是火葬場,全部都在排隊,醫生的作用只不過是防止有人插隊,時不時的把人從隊伍裡拎出來往後面排排。事實也的確如此,醫者能做到的事情通常只有三件事:減輕痛苦,適當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醫學技術是有限的,而病人對生命的渴求是無限的,如何在這有限的可能與無限的希望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這既要醫者的努力,也要患者的理解。
特魯多醫生說的這句話還有另一層更重要的含義,其實,醫學更多的是在幫助和安慰病人。
這種對病人的幫助,不僅僅是狹義上醫療上的幫助,是儘可能地減少患者的痛苦,減少家人的負擔,不論在肉體還是精神上給予病人幫助,幫助患者及其家人,增強他們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儘可能地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考慮、解決問題。
而安慰這個詞是帶有感情色彩的,是一種對生命尊重和敬畏的情感表達,是一種人文關懷,是一種人文精神,是一切醫療行為的前提,是作為醫者天然具有的良知和道德準則。
安慰就是一種人文關懷,其核心在於對人性和人的價值的認同,而醫學上的人文關懷,就是不把病人簡單的看成一個生物個體,即現代醫學從生物醫學模式發展到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療活動是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把病人視為一個整體的人,透過與病人的情感溝通,在生理、心理、精神上對病人的尊重、關懷,這,就是一種人文精神。
具體的表現就是,醫者對病人的尊重、關心、理解、體貼,善於和患者交流與溝通,瞭解病人的痛苦,能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替病人著想,這,就是醫者的仁心!
醫療技術的發展給疾病診斷與治療帶來更大的幫助,但的確,也讓醫生與病人的距離漸遠,只見疾病,不見病人;只會看病,不會醫人;忽視病人的心理感受與情感訴求,在現實中並不罕見,這些,都值得醫者的反思和警醒!
還是讓我們再一次重溫一百多年前特魯多醫生的這句銘言吧:
偶爾是治癒,經常去幫助,總是在安慰!
回覆列表
然而真相真的是這樣嘛?作為一個醫師,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臨床上能完全治癒的內科疾病,真的沒幾個,當然咯,你可以說我接觸的層次不過,也可以說我水平差。給我感受最深的,是顯微外科技術的成熟與發展真的很快,從當年的斷指再植就被人奉為神明,到現在斷肢再植、穿支皮瓣、斷裂肢體異位寄養……等等各種高難度手術的攻克,這在當時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手術。
雖然離斷的肢體已經再植回去,不過功能的恢復一直欠佳,達不到理想中的程度,只有狹義上的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遠達不到治癒的效果。
所以才有廣大專家、教授發表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