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o型領跑者

    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比如,對於唐朝的皇帝,我們知道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可是,唐玄宗以後的皇帝,就變得模糊了,如果不是特別去記憶唐代皇帝的世系,我們一般記不住唐玄宗以後的唐代皇帝都有誰,西漢王朝的歷史也是一樣的,對於漢武帝之前的皇帝非常的熟悉,漢武帝以後的皇帝則變得模糊了。

    唐朝總共存在了289年的時間,到了唐玄宗,唐朝才過了100多年的時間,唐玄宗之後有一半的唐朝歷史被我們的記憶模糊了。西漢王朝總共存在了210年的時間,到了漢武帝即位的那一年,漢朝才過了61年的時間,漢武帝之後的漢朝歷史,居然也被我們的記憶給模糊了,如果不是特別去計算時間,我們會感覺,到了漢武帝的年代,漢朝的歷史已經過了一大半了,但仔細一算,會發現只過了半個世紀多一點的時間,漢武帝的年代與秦始皇的年代,其實只隔了不到70年的時間,漢武帝時期,漢朝80多歲的老人,理論上來說,是同時看到了秦始皇、項羽、劉邦、呂后、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這些歷史人物的,但是我們會感覺,漢武帝時代的人是不可能見到秦始皇的。

    人們對於歷史的記憶,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盛世的平庸”,東漢三國、隋末唐初、明末清初是戰亂的年代,我們對於戰亂年代的歷史,記憶特別深刻,各種各樣的英雄人物,各式各樣的歷史事件,層出不窮,而到了漢武帝、唐玄宗、乾隆皇帝生活的年代,就會感覺好像沒發生什麼事情一樣,對於歷史來說,和平、盛世的年代反而是“平淡無奇”、“平庸”的。

    時間是什麼?哲學家對於時間的定義分為兩派,第一種觀點認為時間是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是依序列而存在的,是一種維度,時間是流動著的存在物,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屍佼在其所著之《屍子》一書中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就是時間與空間。第二種觀點認為時間是人為劃分的尺度,是人定的規則,宇宙實際上並不存在過去和未來,一切都是現在,如果存在的話,我們為什麼不能回到過去?也無法穿越到未來?因為地球上的生物是有生命週期的,所以,人類才會感到時間的存在,如果生命是永恆的,那麼,時間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如果人類的生命週期是一萬年,我們現在的時間尺度也會大為不一樣,也許一年就是一天的概念,所以,時間更有可能是人為定的規則,而不是實際存在的。

    現在被大家所廣泛接受的時空觀念,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論認為,時間與空間共同組成了四維空間,並且時間與空間都是相對的,質量大的物體會引起時空扭曲,黑洞的質量特別大,地球的質量相對於黑洞來說比較小,因此,地球周圍的時間就會比黑洞周圍的時間快,以此類推,火星的質量比地球小,火星的時間流失的速度就快,另外,時間的快慢,還與速度有關,移動速度越快,時間就會減速,當速度達到光速的50%時,時間會減慢13%,關於這一點,已經得到證明了,飛機上的時間確實比地面要慢,只是這種差別,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我們人類下了飛機以後,感受不到時間發生的微小變化而已。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時間的流失也有速度的快慢,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覺到時間正在加快速度,是不是意味著地球周圍的時間真的在加快速度呢?比如,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十年前是什麼時候?很多人一開始會誤以為是1999年,但仔細一計算,卻猛然發現十年前,原來是2009年。

    根據相對論的觀點,如果地球上的時間正在加速,地球上的人其實是感覺不到時間變快的,因為時間的快慢必須透過兩個參照系的比較才能體現出來,假如有一艘宇宙飛船無限接近光速,飛船上的時間會變慢,但是宇航員在飛船上是感覺不到的,他只有回到地球,發現自己很年輕,而與他同時出生的人已經老了,這時才會感覺到時間變慢了,有一種“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感覺,但這並不意味著宇航員在宇宙飛船上真的可以活幾百年或者幾千年,作為一個生命體,他在飛船上生活的時間其實和地球上是一樣的。

    即使地球周圍的時間正在加快速度,那也是相對於宇宙其他地方來說時間加快了,但地球上的人是沒有感覺的。我們之所以會感覺時間變快,其實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問題。

    前1秒發生的事情都會成為記憶,人類對以前的事情的描述其實都是在重構,在重構的過程中,往往會“失真”,對於時間的感知也會有快慢之分,比如3年前發生的事情,時間點可能向前推移,變成5年前發生的事情,也可能延後,變成2年前發生的事情,這就是歷史紀年的重要性,文字發明以前的史前史,很多內容都是不可靠的,並且時間也是錯亂的,就是因為單純憑藉記憶,人類無法準確的重構過去的事情。

    自從文字發明以後,人類的歷史就有了準確的紀年,時間就不會錯亂,但是,個人的記憶,因為沒有文字的記載,時間點是會錯亂的。

    人類的新陳代謝會影響到自己對時間的感知,人類在小時候,新陳代謝快,對於時間比較敏感,對時間敏感以後,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而當人類老了以後,新陳代謝就會變慢,記憶力也會下降,對於時間的感知也會變得不是十分敏感,會感覺時間正在加快速度。

    我們在小時候,一方面新陳代謝比較快,對時間比較敏感,另一方面,對於世界的認知是日新月異,層次感分明,每天都在學習不同的知識,從小學一年級到二年級,每天學習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有了層次感以後,每件事就會被定格在不同的時間點,這樣一來,我們會感覺小時候的時間過得慢,而當人類步入中年以後,工作內容往往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上下班都在幹同樣的事情,層次感不分明,猛然之間,仔細一算,會發現自己從事這樣的工作已經有五六年了,而在自我感覺中,好像只有兩三年,有一種時間正在加快速度的感覺。

    此外,現代人普遍感覺時間變快,還與現代社會優越的生活條件與工作環境有關,在農業社會,人們每天從事的工作內容是不一樣的,比如種植小麥,不可能每天都在犁地,小麥的生長是一個週期性變化,先要犁地,然後播種,小麥長大了,還要灌溉、施肥,最後收穫,收穫了以後,還要把小麥磨成麵粉,每天的工作內容不一樣,層次感非常的分明,並且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每天的天氣變化,一年的四季變化,都能感受到,一年當中會遇到不同的“災難”,有些“災難”會給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農民伯伯在野外可能會遇到狼或者野豬,當他小心心翼翼躲過一劫以後,會對這件事情記憶特別深刻,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人們並不是總能吃飽飯,遇到災年,還會忍受飢餓,在飢餓當中過日子,會感覺時間非常的慢。

    到了工業社會,隨著標準化工廠的建立,人們的工作內容,變得很單調了,每一天、每一年都在重複同樣的事情,並且在工廠或者寫字樓裡工作,遇不到很多新奇的事情,既感受不到外面的風風雨雨,也感受不到四季變化,還遇不到野豬或者狼,每天從事這樣的單調的工作,很多年以後,回憶起以前發生的事情,有一種感覺,明明是十多年前發生的事情,會感覺到才過了五六年而已。進入到工業化社會以後,人類的農業產量也明顯提高了,人們感覺不到飢餓,生活條件非常的優越,生活安逸以後,也會感覺時間過得快,因為沒有各種新鮮的事件去填補每個時間段的記憶。

    從物理上來講,地球上的時間既不會被加快,也不會被減速,時間的快慢只是相對於參照系而言的,即使是加快或者減慢了,時間還是那麼多,這也就是說,人類即使是無限接近光速,也不會使得人類這個生命體多活五百年或者幾千年,只是說回到地球以後,有了參照,才會覺得生命被延長了。

    時間的快慢,其實只是與人類的感覺和記憶有關,那麼,如何使得自己的時間變慢呢?就是每天都體驗不同的事情,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用豐富多彩的生活去定格各個時間點,當我們的記憶變得豐富以後,五年、十年以後,回憶起這段時光,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而如果每天都在混日子,五年、十年以後回憶起這段時光,就會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所以,在這個宇宙當中,每個人的時間是一樣的,快慢在於如何過日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為了籃球而堅持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