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煮汗青

    古代的垃圾處理主要在城市中,農村是不需要處理的,因為古代的垃圾不含塑膠製品,所有垃圾都是可以分解的。

    古代城市中的垃圾主要有人畜的糞便、破碎的陶瓷、淘汰的傢俱和衣物等等。

    人畜的糞便,這個是專門有人來收的,一般是農村收回去做肥料。還有大街上驢馬排出的糞便也有專門的人去收集,以前小時候不肯讀書,老人就說不讀書,長大就去撿糞吧,所以古代撿糞是一種職業;

    破碎的陶瓷,這種屬於固體垃圾,而且沒辦法再利用了,所以處理方法都是直接丟棄到荒地裡,讓其自然分解;

    淘汰的傢俱和衣物,這些也是有人來收,然後再轉手賣給窮人。一般木製品只要還沒有爛掉的,都可以繼續利用,如果已經爛掉就只能當柴火燒了。

    在古代,生活垃圾並不多。如今我們見到最多的垃圾就是塑膠製品,比如塑膠袋、塑膠瓶子等等,古代一般採用荷葉包裝食品,用草紙包裝其他商品,這些都是極易化解的東西,扔在地上用不了幾天就腐爛消失了。

    沒有垃圾的古代,城市會非常乾淨整潔嗎?

    古代的垃圾都是可以自然分解,那麼古代的生活環境是不是很整潔呢?

    其實古代的街道是很髒的,在民國之前,老百姓都是隨地大小便的。據說北京的同仁堂,每天早上開門之前都會派人先去打掃門口的排洩物,老闆們也不生氣,他們認為這是“財”。民國之後,政府不允許隨地大小便了,很多人還意見很大:“街上都不讓大小便了,還有王法嗎?”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古代的街道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也可以聯想到在這樣的環境下,古人會去給垃圾分類嗎?

    結束語

    我們每踏上一個文明的臺階,就會有一些不適應,其實這是一種進步。

    如今我們給垃圾分類,有助於城市的整潔乾淨,也對環境保護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雖然只是暫時的不適應,只要習慣了就好,就像當初禁止隨地大小便一樣,最開始人們對禁令表示不可思議,如今我們對這種行為表示不可思議。

  • 2 # HuiNanHistory

    古代到底有沒有垃圾分類,古人都是怎麼處理垃圾的?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

    古人處理垃圾的方式,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提高。

    古代的垃圾和我們現在不一樣:

    無論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和幹垃圾哪一種,都是建立在垃圾的專案內容豐富的這個基礎上。

    古代的垃圾主要是動物屍體、糞便、穢水這三種。

    其對應的防範目標自然為:

    ①保證水源的清潔,以便人類能健康飲用。

    ②保證糞便的清理,使得街道整齊、乾淨。

    ①古代處理垃圾的一大方式,就是修建下水道。

    下水道,可以把一些汙水、穢水及時排走,防止人們因此感染疾病。根據《嘯亭雜錄》的記載,清朝曾經透過宮中的下水道:

    又康熙中,通溝澮,其溝皆以巨石築之,其中管粗數尺,皆生銅所鑄也。

    ②除此以外,及時挑走城市產生的糞便物,也是垃圾處理的重要內容。

    早在北宋時期,杭州這樣人口稠密的城市,“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所有,當時出現了清理糞便的職業,這個行業叫做“傾腳頭”。

    古代的垃圾內容比較單純,所以相關的分類是比較粗糙的。

  • 3 # 史小煮

    據《禮記》記載,一般人早上聽到雞鳴就起床洗漱,打掃房間和庭院,然後才開始一天的工作。打掃出來的垃圾如果亂丟到路邊,在商代是要被砍斷手的。到了秦代,處罰變成了黥面(在臉上刺字)。

    周代設有專門的環境衛生管理機構,下轄“條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條狼氏的職責是專門負責清掃道路上的垃圾。

    隋朝時,長安城的百姓把生活垃圾傾倒在門口,最後垃圾堆得比房屋還高,只能挖大土坑填埋。垃圾腐爛分解下滲,導致地下水變得鹹苦。直到隋文帝楊堅挖掘龍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等引水入城,才能喝到衛生乾淨的水。

    關於垃圾分類,最早出現在《太平廣記》,裡面記載了唐太宗期間的河東人裴明禮透過垃圾分類致富的故事,他透過低價收來垃圾,進行分類整理,賣給百姓,幾年便擁有萬貫家財。

  • 4 # 瘋狂的008

    垃圾分類政策今年7月份正式在上海實施,魔都人民已經被強制垃圾分類整的有點魔怔了,坊間鄰居見面後問候語都變成了“你是什麼垃圾?”,當然不是罵人,而是為你好,因為分類錯誤就得面臨罰款200元的處罰~

    甚至傳出了“是幹是溼,佩琪試吃”的梗。

    那麼古代有垃圾分類嗎?答案是有,古代不但有垃圾分類,還有專門的“衛生管理局”,並且亂丟垃圾的代價可不僅僅是罰款那麼簡單——分的好,發財升官;分不好,剁手挨板子!

    古代沒有化工製品,所以垃圾種類沒有現代這麼複雜,主要是可降解的有機物,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廚餘垃圾:和現代差不多,主要是植物中的不可食用的果皮根莖,動物的骨頭內臟,剩菜剩飯這些。

    植物不能吃的部分可以當柴火燒;骨頭內臟剩菜剩飯可以喂家畜,或者漚肥料;動物毛皮可以賣掉,或者做衣服;如果以上途徑都不能處理乾淨,就只能挖個坑埋了倒陰溝裡,讓大自然消化降解。

    生產垃圾:是古人在生產中無法利用的廢棄物,比如作物秸稈,樹枝樹葉,磚瓦陶瓷碎片之類的。

    可再次利用價值少,基本都是和現在一樣,能燒則燒,草木灰還可以做肥料,燒不了的挖坑填埋。

    代謝垃圾:人和牲畜的糞便。

    農村會送到田裡做有機肥,在城市裡還變成了一種專門的行當——夜香郎,有專人上家裡來收,然後賣給農家當肥料。

    這幾類垃圾的處理辦法其實和現在區別不大,總結一下就是“燒”、“埋”、“迴圈利用”,農村處理相對自由些,但是城市裡就必須遵循一定的分類規則,不能隨意丟棄,否則被抓到就會受到刑罰。

    《韓非子·內儲說上》:殷之法,棄灰於道者斷其手。

    早在商朝就有法律規定,在路上亂扔垃圾剁手!

    《漢書·五行志》:商君之法,棄灰於道者,黥。

    到了先秦時期,商鞅變法,亂扔垃圾被抓到不剁手了,那也要在臉上刺字。

    《唐律疏議》: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

    到了繁盛的大唐時期,數以十萬人的城市已經很普遍了,乃至超級都市長安城已經有了百萬人口,為了維護生活環境,抓到“隔牆潑糞的”,六十大板伺候。

    雖然有嚴苛的法律,但亂扔垃圾的人並沒有少,隋文帝時期的漢代長安城,長達幾百年的建城史,累積的垃圾和糞便已經把水源汙染的沒法喝了,隋文帝只能放棄舊城,重建新城。

    因為只靠法律約束不了,所以還要國家出面,設立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

    《周禮·秋官·條狼氏》:掌執鞭以趨闢,王出入則八人夾道,公則六人,侯、伯則四人,男、子則二人。 顧炎武 《日知錄·街道》:“古之王者,於國中之道路則有條狼氏,滌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潔清。”

    “條狼氏”,是最早有記載的“清潔工”,不過人家手裡拿的除了掃帚還有鞭子,除了清除道路,還要負責貴族出門時驅避行人,算是個兼職。

    到了宋代,專業的環衛部門出現了——街道司。

    街道司由士兵組成,負責街道清潔、疏通積水、收夜香等等,而且汴梁這種天子腳下,還專門配備了“灑水車”。

    《清波雜誌·涼衫》:“舊見說汴都細車,前列數人持水罐子,旋灑路過車,以免埃蓬勃。”

    除了官方外,有眼光的民間人士從中看到了商機,利用垃圾賺了不少錢。

    比如長安有個叫羅會的人,就靠著收糞賣糞兩頭賺錢,因此發家致富;比他更牛的是一個叫裴明禮的人,各種無用的垃圾到他手裡都能找到用武之地,不但賺了許多錢,還因為有能力被朝廷看中,最後成了大唐的九卿之一“太常卿”。

    由此可見,古代在垃圾整治方面也是下了想當大的功夫,各種法律規定和專門機構歷朝歷代都有,除了讓生活環境更清潔之外,幹好了甚至還能發家致富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各路大神,五歲女娃特別愛哭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