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愛中國書畫

    高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之一。[1]高腔原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他是明代弋陽腔與後來的青陽腔流變派生形成的諸聲腔劇種。在幾百年的流變過程中,弋陽腔各分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們與各地民間音樂有不同程度的結合,由此形成各地高腔不同的音樂風格。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絃樂伴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劇目有規定的“套式”。初用長短句詞格。劇目豐富,如《槐蔭記》、《合珠記》、《白兔記》等。[2]

    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佈,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包括贛劇高腔,湖北的清戲,湖南的長沙、常德、祁陽、辰河諸高腔,四川的川劇高腔,雲南的滇劇高腔,北京的京腔,以及浙江的西安、西吳、侯陽、松陽諸高腔,還有廣東、福建等省某些劇種中儲存的高腔。

    2006年5月20日,高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劇種有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嶽西高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等。

    中文名稱

    高腔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遺產編號

    Ⅳ-7

    歷史淵源

    以弋陽腔為代表的高腔,淵源是比較清楚的:宋元時期的南北曲,孕育了高腔音樂。從史料和所演劇目等方面,都能看出宋元南曲與高腔之間的淵源關係,此外,在演唱方式和伴奏形式上,高腔的“幫腔”及打擊樂伴奏和南曲“一唱眾和”及“不被管絃”也有一定的淵源關係。高腔在對宋元南曲有一定承襲的同時,對元代北曲也有多方面的吸收。[1]

    川劇高腔《活捉三郎》

    高腔有侯陽、西吳、西安、松陽之分。侯陽高腔流行於東陽、義烏一帶,有人認為可能是義烏腔的派生,擅演武戲。西吳高腔因在金華北鄉的西吳村開設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較西安高腔委婉、質樸,且多滾唱,與徽池雅調有淵源關係。西安高腔流行於衢州一帶,衢州古稱“西安”,故名。相傳與弋陽腔有密切關係,也有人認為可能是西平腔的遺響。其曲調字多腔少,具有一洩而盡的特點。以上三種,均一人啟唱,眾人幫腔,鑼鼓助節,音調隨心入腔。[2]

    高腔演變

    高腔在流傳的過程中,運用徒歌加眾和的演唱形式,和當地的民間音樂相結合,改腔換調,趨於自由化。經過長時間的流變,高腔在各地的支脈變遷很大,它們與各地的民間音樂都有不同程度的結合,因而形成各地不同音樂風格的高腔。

    明中期至清前期是高腔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但到乾隆年間,梆子、皮簧等花部戲曲興起,高腔在總體上呈衰落趨勢,即便如此,仍有十餘種高腔存留於南方各地,以川劇高腔、湘劇高腔、祁劇高腔和贛劇高腔較有影響。[1]

    唱腔結構

    基本資訊

    多數高腔的特點是鑼鼓助節,不管託弦,一人啟齒,眾人相和,聲調高亢激越。而西吳高腔及松陽高腔卻有樂隊伴奏,是中國各種高腔中特有的形式。[2] [3] 高腔音樂的外部形式特徵高腔音樂的外部形式特徵,可概括為三個字:幫、打、唱。幫,指後臺幫腔。打,指打擊樂伴奏。唱,指除幫腔之外的腳色之唱。

    與崑腔、梆子腔、皮簧腔相比,高腔較為獨特的演唱形式“幫腔”自然比較突出,傳統高腔的幫腔由擔任打擊樂伴奏的樂隊演唱,通常是由鼓師領幫,眾樂手齊唱。從戲劇的角度看,幫腔有著渲染戲劇氣氛、表現人物內心情感等作用。[1]

    與崑腔比較

    高腔唱腔同崑腔一樣,同屬於曲牌聯套體。高腔唱腔還有一個特點,即“滾唱”。滾唱又稱滾,其形式及其在唱腔中的位置都比較自由,常常是對偶句的形式,也不乏長短句。在高腔中,與南北曲曲牌格律(字句格式)完全符合的曲牌已經很少,許多曲牌的體式相當靈活,甚至有些曲牌因“加滾”而與原曲牌格律完全對不上。滾唱在高腔中的意義不僅侷限於對曲牌限制的突破,它對高腔的“自由化”也有著很大的影響。[1]

    高腔

    樂匯拼組

    高腔唱腔在腔調組織上運用了“樂匯拼組”的方法,所謂樂匯拼組,即以樂匯之類音調片斷為基本材料,再根據具體所唱文詞的字句格式把這些材料拼組起來——不同“樂匯”拼組成一個個腔句,不同的腔句再拼組成一個個的曲段、曲牌。[1]

    板式特點

    高腔諸劇種所用的板式也各有特點。川劇高腔的“一字”,清唱時用節拍自由的散板,幫腔則為一板三眼,唱與幫之間形成節奏對比。湘劇高腔則常以出現切分節奏為特色,形成正規節奏與切分節奏的交替。而浙江諸高腔則往往一種板式運用到底,但在速度上卻有或緊或慢的變化。[1]

  • 2 # 曉威駕到

    京劇以場景佈置為主,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前身是徽劇,起源於明代徽州。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透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3 # 沐曦9279671867

    京腔裡的高腔又叫“弋陽腔”,發源於江西弋陽一帶,它是明代弋陽腔與後來的青陽腔流變派生形成的諸聲腔劇種,它在長期演出中,不斷從各地戲曲中吸收營養與精華,到明末清初,“弋陽腔”流傳到北京後,與北京的語言想結合,逐漸豐富、衍變形成了京腔。以弋陽腔為代表的高腔,淵源來自於宋元時期的南北曲,高腔在對宋元南曲有一定承襲的同時,對元代北曲也有多方面的吸收。

  • 4 # 小汐來了

    高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之一。 [1]  高腔原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他是明代弋陽腔與後來的青陽腔流變派生形成的諸聲腔劇種。在幾百年的流變過程中,弋陽腔各分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們與各地民間音樂有不同程度的結合,由此形成各地高腔不同的音樂風格。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絃樂伴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劇目有規定的“套式”。初用長短句詞格。劇目豐富,如《槐蔭記》、《合珠記》、《白兔記》等。 [2] 

    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佈,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包括贛劇高腔,湖北的清戲,湖南的長沙、常德、祁陽、辰河諸高腔,四川的川劇高腔,雲南的滇劇高腔,北京的京腔,以及浙江的西安、西吳、侯陽、松陽諸高腔,還有廣東、福建等省某些劇種中儲存的高腔。

    2006年5月20日,高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劇種有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嶽西高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等。

    歷史淵源:以弋陽腔為代表的高腔,淵源是比較清楚的:宋元時期的南北曲,孕育了川劇高腔《活捉三郎》

    高腔音樂。從史料和所演劇目等方面,都能看出宋元南曲與高腔之間的淵源關係,此外,在演唱方式和伴奏形式上,高腔的“幫腔”及打擊樂伴奏和南曲“一唱眾和”及“不被管絃”也有一定的淵源關係。高腔在對宋元南曲有一定承襲的同時,對元代北曲也有多方面的吸收。 

    高腔有侯陽、西吳、西安、松陽之分。侯陽高腔流行於東陽、義烏一帶,有人認為可能是義烏腔的派生,擅演武戲。西吳高腔因在金華北鄉的西吳村開設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較西安高腔委婉、質樸,且多滾唱,與徽池雅調有淵源關係。西安高腔流行於衢州一帶,衢州古稱“西安”,故名。相傳與弋陽腔有密切關係,也有人認為可能是西平腔的遺響。其曲調字多腔少,具有一洩而盡的特點。以上三種,均一人啟唱,眾人幫腔,鑼鼓助節,音調隨心入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食材很平凡,製作過程卻很費心思做出來後又很高大上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