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閒聊

    當朱元璋由南向北統一天下以後,意氣風發,於是乎他就開始派使者出使周邊番國,令其歸附。像安南,占城恐與兵力下,果斷投降,而對於高麗,想頑強抵抗,結果還沒出兵,高麗就被大將李成桂滅了,李成桂上書朱元璋稱臣,朱元璋賜名為北韓。

    還有一個比較惱火的就是日本了,當時日本正處南北朝時期,南北分立,開戰頻繁,一些武士為了躲避戰亂,乘船來到中國沿海,聯合原本就在海上猖獗的海盜,組成了臭名昭著的倭寇,時不時騷擾東南沿海,所謂小鬼難纏,朱元璋甚是惱怒,大呼道我天朝顏面何在。

    洪武二年(1369年),於是朱元璋派7名使者前往日本,向日本國王問罪。基於自己國力強盛,驕傲的朱元璋的詔書是這樣寫的:“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意思非常明顯就是要不誠服要不滅國。

    當這封詔書送到了南朝懷良親王手裡,在看了朱元璋要求他取締倭寇並嚮明朝朝貢的詔書後,懷良親王當朝爆了,拘禁了使者楊載、吳文華二人,殺死其他五人,依舊縱容倭寇橫行於山東、浙江、福建一帶。這時朱元璋就不爽了,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劉伯溫勸說,劉伯溫勸說的原因如下:

    1、天下初定,需休養生息

    天下初定,國內急需休養生息,以穩固自己的統治,若是窮兵黷武,勢必大增加百姓負擔,怨聲載道,激化階級矛盾。

    2、缺乏海戰經驗

    基於忽必烈的前車之鑑,忽必烈曾出兵攻打過日本,但每次就要成功之時,就會颳起颱風,驚奇的重複了三次,導致忽必烈的軍隊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雖當時明軍正處鼎盛,但也缺乏大規模跨海作戰經驗,一旦開戰勝負難料,得不償失。

    朱元璋再三權衡後,恢復了冷靜和理智,最終決定不冒險出兵。

    然而倭寇勢力依然得不到根本處理,不斷騷擾明朝沿海一帶,因此朱元璋在1381年再一次遣使責備""日本國王良懷"",威脅要出征日本,懷良親王回書表示自己將積極備戰。雙方互通詔書,回書令寫到“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這個回書令朱元璋使非常生氣,又起了征討日本的心思,但劉伯溫勸說朱元璋西北很不安定,那個沒開化的小國還是別管了。於是乎又放棄了征討。

    其實朱元璋之所以放棄對日本的征討,劉伯溫的勸說和國內的局勢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也看不上那些荒夷之地,勞民傷財,沒有油水,這一點從他後來留下的祖訓可以看出,其《皇明祖訓·祖訓首章》寫到“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時至今日,日本崛起之快讓我們始料不及,八年抗戰之艱辛讓我們銘記落後就要捱打。但如果當時劉伯溫沒有反對朱元璋出兵攻打日本,也有可能日本的歷史就要由我們漢人來書寫了。

  • 2 # 六州

    朱元璋告誡子孫後代不得討伐日本。朱元璋將日本列為十五不徵之國之列的遺詔中,勸子孫萬不能“倚國強,而貪一時之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

    一代雄主竟留下如此“不思進取”的遺命,這主要是朱元璋本人的思考與劉伯溫的勸諫,主要以下幾點:

    第一,明朝的軍事實力雖然比元朝高,但元朝在日本敗得那麼慘,說明水軍不行,就算明朝對海戰駕馭比元朝厲害,但勞師襲遠,不一定比日本強。

    第二,福建等地擅長水戰,都未能完全消滅倭寇,可見明朝也不是能隨隨便便可以打贏日本的,何況元朝當時因為突然刮黑風,船都翻了,元軍全軍覆沒,所謂上天風雲變化莫測,遠征困難確實很多。

    第三,日本資源匱乏,就算打下來,您也用不著,蠻荒之地罷了,何必做無謂的犧牲?

  • 3 # 歷史記錄儀

      朱元璋進攻日本國的念頭根本原因倭寇長期性在中國東南沿海搔擾,洪武年間有記述的倭寇犯邊總有44起,因此朱元璋始終很討厭那時候日本政府對倭寇的懶政,而感情上也很瞧不起英華人。以前在滅倭全軍出擊上繳獲的摺扇上題詩《倭扇行》,稱日本主無道,群眾皆盜賊,就是說這類心態的反映。

    image.png

      朱元璋繼位時,日本國在歷史上恰好是南北朝時期,由日本京都北朝同

      吉野南朝僵持時代,其中國都是戰爭競相,哪裡有餘力去管侵害明代界限的倭寇。而且那時候明代、日本國並無血海深仇,而日本國某些封建社會君主對明代心態也算友善,倭寇之禍並足以意味著日本國流行方位,對日發兵無從談起。

      那什麼是什麼惹起了朱元璋的怒氣,欲發兵日本國,踏平這一彈丸弱國呢?

      最先是心中未滿。即位之時,朱元璋或許期待四夷臣服,萬國來朝,歌舞昇平,突顯官府氣概,君王之威,但是想不到高麗、安南、占城遣使稱臣慶典朝架,可是日本國砍了明代大使的頭,送了個殺氣騰騰的人頭圖片禮。螞蚊撼小象,氣得朱元璋跳腳,要發兵滅了日本國,被劉伯溫攔住了。儘管無法發兵,朱元璋還是種下了對日本國的未滿之魂。

      因為日本國內亂,緊急避險的倭寇就跑到東南沿海燒殺搶掠,這讓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猛然怒火沖天,對那時候日本主一餐痛罵。洪武2年派楊載出使日本國,拿著聖旨去問罪,而且很確立告訴他日本國:一稱臣,二誅倭寇辦不成,我也兵踏日本國,綁了大家國主。哪瞭解這封國書落到了刺頭青南朝懷良親王手裡,這懷良親王本就是說個虎將,又對元朝襲來始終討厭,見到國書後一不做二休,現場殺五人,留有楊載兩個人3月後放收益信。朱元璋勃然大怒,又要兵伐日本國,又被劉伯溫勸下了。

      要是劉伯溫掐指一算,這頭狼亂掉明代好幾年,又禍亂了後人3年,會否適用朱元璋,滅了非我族內其心必異的外邦呢?那麼歷史時間會如何邁向?劉伯溫阻攔朱元璋滅日有下列緣故。

      第一、時局態勢。朱元璋儘管坐上去皇上冠冕,中國戰爭仍未止息,遁逃北部遊牧族的北元(蒙古)仍是心中大患。政冶忽高忽低,經濟發展百廢待興,窮兵黷武總是讓時局複雜,又趨動盪,如今關鍵的要以時間換室內空間,休養生息,養兵屯馬,修復經濟發展,穩定局勢。日本國山高水遠,足以構成威脅,北逃的蒙古殘留算是大患。

      第二、以史為鑑。元朝兩徵日本國均以大敗收場,由此可見,是水戰不好。元朝精兵陸戰無往不利,為什麼上了日本國就不好?由於水土不服,陸戰軍士大多數暈船、噁心嘔吐,上了全軍出擊全身無力,談何殺怪,並且水戰也是欠缺,從而導致了元軍對日本鬼子的畏縮,再加內部失和,保守派和攻擊派的分歧,最後不成功。劉伯溫充分考慮明代水軍這時候也跟弱雞相同,冒然出戰,下場不得而知。

      第三、因小失大。日本國是遠洋之國,那時候明代水軍通常,運送、補給站全是難題,應對強颱風、惡劣天氣,全是1個巨大的安全隱患,雖然但是海上戰鬥也並非明代軍力的優點。即便攻佔日本國,整治都是個難題,不斷角逐總是導致經濟發展上更大的承擔;攻佔後滅國也不符強國的風采,要是以日人而治,或許培育出一隻擇主而食的惡虎。

      劉伯溫應用場景左右考慮到,迫不得已以時局為主,阻攔朱元璋進攻日本國的念頭。朱元璋我覺得也搞清楚至少大道理,也在勸誡子孫後代不要輕易對日發兵,窮兵黷武總是壞掉明代的大好形勢,河山不保。

  • 4 # 如虎如棋

    劉伯溫認為日本不為心腹之患,預測到了後世日本會強大,但畢竟體量不能跟中華比。。還有就是遠涉重洋,當年忽必烈兩次攻打日本都是失敗告終,一方面是颱風,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日本武力之強大,日本人特軸,傳承中華文化特認真,倭刀耍的簡單,但是戰無不勝,弓箭射程很遠,單兵作戰能力強。。這都是劉伯溫顧慮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龍李連杰聯手《十二金剛》,你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