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劉備新敗,曹操佔據荊州。諸葛亮去江東求援,為什麼還要激怒孫權還有周瑜,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13
回覆列表
  • 1 # 孔六十三

    事情發生的背景是公元208年,劉表死了,他的兒子劉琮投降曹操,曹操得到荊州,劉備敗走夏口。

    這時候的曹操勢頭正盛,實力強大,他很想打下東吳和劉備,一統天下。而東吳的大部分將領主張降曹,孫權也是懼怕曹操拿不定主意。劉備慘敗,實力大減,唯有和孫權聯合抗曹才有出路。這種情況下,想說服孫權聯盟抗曹就很難。諸葛亮去遊說東吳,對孫權說你要是打不過曹操就投降吧!孫權說就備為什麼不降?諸葛亮說我主公是皇室後裔,人之所向,絕不投降!孫權大怒說我東吳有十萬精兵,也不會降!這是典型的激將法。後諸葛亮又給孫權分析了曹操遠軍做戰、不習水戰等劣勢和孫劉聯盟的優勢,成功促成了孫劉聯盟。

    諸葛亮激怒孫權、周瑜為達到兩個目的。

    一,讓東吳不敢輕視自己和劉備。

    二,促成孫劉聯盟。

  • 2 # 青言論史

    說諸葛亮激怒周瑜的,還在那一本正經分析的,基本都是隻讀過演義而沒有讀過正史原文的。

    實際上,不僅沒有史料證明諸葛亮在江東的時候見過周瑜,他和孫權的對話也更像是激將法。

    《三國志-諸葛亮傳》之中,記載了諸葛亮面見孫權的對話:

    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這一番諸葛亮面見孫權的對話,非常精彩,但是要說真正“激怒”孫權的,也不過就是“若能以吳、越之眾.......禍至無日矣!”這一段話而已。而且,這一段話,更像是諸葛亮在幫孫權下決心,用激將法激他一下而已。

    話又說回來,作為江東的最高領導、東吳的開國皇帝,孫權是一個少年老成的政治家,豈能是被一兩句話就給激怒的?當孫權問出“你們家劉豫州咋不投降”的時候,其實已經表明了心跡——那就是堅持武裝割據到底,堅決和曹操死磕。

  • 3 # 過路閒人路過

    應邀。

    這個問題並沒有說是什麼事件中諸葛亮求援激怒孫權和周瑜,但估計是在說赤壁之戰前的孫劉聯盟共抗曹操。

    赤壁之戰前曹操已戰勝北方最強大的袁紹勢力再加上天子在手,正式成為當時最有實力的勢力,雖然名義上是大漢丞相,但毫無疑問的是已大權在握,風頭一時無兩。

    荊州劉表死後,劉琮投降而劉備則跟隨劉琦到了江夏,以當時劉備的實力難與曹操相比,因而派諸葛亮前往東吳說服孫權與己為盟,當時孫權也礙於曹操的強大而有點舉棋不定,結果諸葛亮親身前往東吳,憑其智慧及絕世的辯才在東吳的一眾文武以及孫權面前先精彩的把各大臣的故意刁難和質疑用自己巧妙的回答讓東吳眾文武啞口無言,再痛呈利弊激發孫權堅決不降之心,這就是三國演義這本通俗小說中舌戰群儒的一節,那麼事情很簡單明瞭,有了羅貫中苦心思考出來的設計對白才有舌戰群儒這故事,還留給說書的唱戲的作為題材。

    事實上赤壁之戰中促成孫劉聯盟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最大的貢獻,有可能也是唯一的貢獻, 赤壁之戰的主角實際上就是被羅貫中黑的無邊無際的周瑜,其它相關赤壁之戰而知名的眾多故事,只要按以上情況自行套用就可。

  • 4 # 大飛熊騎士

    要了解一個人的真正的意圖,最好的辦法就是激怒他,不過要注意尺度,等對方情緒波動了,再切入正題,效率才會更高。否則一個作為君主,一個作為另一方的重要謀士,二人對話一定得小心謹慎,因為要為己方爭取最大利益,怎麼可能那麼快的把意圖和盤托出呢?再者,從正史的角度上,諸葛亮激怒的是孫權,並沒有激怒周瑜,周瑜和魯肅一樣,本就主戰派,也不用至此。那諸葛亮又為什麼要激怒孫權呢?

    曹操大軍南下,寫了封信給孫權,說要帶八十萬水軍和孫權會獵於吳《三國志》注引《江表傳》。曹操當然有吹牛成分,但是他剛吞併荊州,兵強馬壯這是不假的。所以,此時沒打過幾場仗的孫權,能不憂心膽怯嗎?而且,內部是一片主和派。孫權到了晚年,還拿赤壁之事譏諷當時的主和派代表張昭,可見孫權當時差點就歸降了曹操。但是,孫權不願屈居人下的念頭,最終戰勝了對曹操的恐懼,就是這一念之差,打贏了赤壁之戰。其實,這也是人性的必然,雖然曹操強大,若不打他一仗,誰會乖乖就擒。打贏了,地位還在,打輸了,再商討歸降之事也不遲呀。後來那個窩在漢中的“教主”張魯,不正是如此?

    這樣的人之常情,諸葛亮能放過嗎?就算諸葛亮沒有那麼神,對人性的瞭解起碼是要有的。所以,他們的對話很有意思。諸葛亮用一副“耿直”的口吻對孫權說:“將軍擁有江東,我備備本來盡收漢南,卻不幸被曹操欺負,打敗了才流落到夏口。將軍看著辦吧,能打,就和曹操幹一架。要是覺得打不過,不如投降了,這樣好過點。”孫權回到:“說得好聽,那你家備備怎麼不先投降?”諸葛亮回到:“當年齊國田橫都不屈而死,何況我家備備還是皇室之後,怎麼能屈於人下?”

    諸葛亮句話的潛臺詞是,劉備身份比孫權高貴。孫權還沒怎麼樣呢,就連續被曹操,劉備壓在身下,能不無名火起嗎?於是孫權臉色都變了,說:“我也不可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孫權這是把本錢說出來了,意思我有本錢,你有身份,好像是我牛一點吧?諸葛亮一看機會來了,便回到:“我們加起來有兩萬人云雲。”然後又分析了一通曹操的弊端,於是孫劉聯盟以雙方平等地位敲定。但是,孫權留了一手,才給了周瑜三萬人,恰好比劉備多一些。

    當然,孫劉聯盟的功勞絕對不是諸葛亮一人的,其中最大的推動力是魯肅。早在劉表去世時,魯肅就建議孫權,劉琮年幼,荊州地理位置太重要,可以聯合寓居在荊州劉備,勸他控制荊州,以免落入曹操之手。因為,東吳和荊州舊有宿怨,肯定要假手於人的。果然,魯肅剛進入荊州,就晚一了步,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了。不過,好在魯肅找到了劉備諸葛亮,一片赤誠的勸雙方合作,彌補了這個時間差帶來的遺憾。並且,諸葛亮和魯肅在夏口定交,關於東吳情況,孫權性情,自然瞭解不少,所以才敢動用“激將法”來對付孫權。

    至於《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用“二喬”激怒周瑜之事,這是虛構的情節,學的就是正史裡諸葛亮“激將”孫權的方式。此後,小說裡諸葛亮還同樣用“激將法”,激勵了老黃忠,在漢中立了功。由此可見,羅貫中也十分認同“激將法”的。

  • 5 # 陽光山上

    兵法雲:致人而不致於人。化被動為主動,這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玩得最為高明666的一次。

    首先,兵敗逃亡,苟延殘喘,欲向江東求救結盟,本是極其被動、折辱臉面的、有求於人當禮下於人的尷尬事。卻對魯肅謊稱,別投他方另有良圖。瞬間高大上,誑的欲探求曹操虛實的魯肅,立馬仰視,力邀貴客趕赴江東。

    又以兵微將寡的劉備欲效仿田橫,獨立抗曹而不辱,來激怒坐擁江東九郡、兵精糧足、因和戰兩派爭議不決而左右搖擺的孫權,最終拍案而起決心抗曹。欲擒故縱,達到理想效果。

    其次面對周瑜假意降曹的試探言行。諸葛亮反客為主,誦曹植之銅雀臺賦攬二喬之語,激怒周瑜吐露心跡,從而掌握主動權,為聯孫抗曹再添上堅實的一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腹型肥胖的人該怎麼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