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平不惑

    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我認為即便沒有選擇搬兵,也不可避免。或許會是其他的原因,或者時間稍微晚點。

    二,私下搬兵,其實並不是家破人亡的根源,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三,他後來選擇出門逃難(確切地說他剛開始不能叫逃難),並不是因為土匪搶了東西,殺死了他的兒子,他只是計劃出去避避風頭而已。

    四,他出門的時候也是腰纏萬貫的,只是他從未想過這個避風頭的決定讓他開始步入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如果他可以預知未來,他不會選擇出門避難。

    五,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很多事情並不會按照他想象的那樣美好,很多事情都會失控,因為所有的人都已活成了自己的本能。無所謂廉恥、無所謂對錯、無所謂善惡、只是需要活著。人,早已不能叫原本的人,只是一種生物。

    六,他出門時自以為有錢有糧,可以安枕無憂,但是現實,卻根本不是他想象的那樣,現實要殘酷到數倍、數十倍。

    七,漫天雪花飛舞的時候,又怎麼會有單獨的一片雪花可以安然無恙,悠然自得,只會跟其他的一樣,隨風飄散,唯一可以掙扎的,就是稍微慢一點落下,稍微慢一點融化。僅此而已。

    八,他的任何決定,他肯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對於他而言,都是合理,但是放到那個殘酷的現實洪流中,變得全是活該。因為他也只是漫天飛雪中的那一片小小雪花。

    九,錯不在他的英明或者愚蠢,錯在不該投胎到那個年代。那本來就是一個家破人亡的年代。

    十,唯一能做的就是掙扎,再掙扎。

  • 2 # 土豆放映室

    如果電影《一九四二》中老東家沒有選擇去搬兵,能不能避免家破人亡的命運?

    我認為並不能避免,基於當時的情況,搬兵只是一個導火索,說白了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並不是導致老東家家破人亡決定性的因素。下面咱們具體分析一下這部影片。

    影片開頭,高音喇叭裡播送著有關歷史大背景的文字,緊接著畫面呈現了饑荒根源之一的大旱災:地皮乾裂的一個荒涼村莊的一角,字幕提示“河南省延津縣王樓鄉西老莊村”。

    隨後以“我”的講述“1942年冬至1944年春,因為一場旱災,我的故鄉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進入故事。此間,銀幕上一直保持著那個地皮乾裂的荒涼村莊畫面。

    之後,影片以展示饑荒尤其是逃荒路為中心,展現了各種歷史場景,關於旱情的畫面再未出現過。儘管如此,旱災本身與饑荒大災難之間的直接關係值得注意。

    《一九四二》展示了弱勢群體的生存悲劇性,影片中除李培基等極少數為民請命的人民公僕外,大多數政府官員、軍隊頭目等照常可以居住在豪華府邸、在宴飲中觥籌交錯,他們中有人甚至趁機斂財、購買女人供自己淫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族群內部弱勢群體的生存悲劇。

    第一,為一頓飯而搏殺

    影片中刺蝟為了活命,帶領饑民向老東家強行討飯,老東家派人到縣上搬兵未果被饑民發現後引發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搏殺。搏殺場面宏大,畫面持續7分多鐘,雙方死傷無數,包括帶頭討飯的刺蝟以及東家的兒子。

    這場爭鬥表面上看是作為地主的東家與饑民們之間的爭鬥,實則演變成兩大饑民群體之間的搏殺。

    因為場面失控後,再也沒有人站在保衛東家的立場,就連東家的下人們也是為了搶奪糧食而與他人搏殺。這場為生存而進行的廝殺見證了人的最低限度的求生本能。

    若當時老東家沒有去報官搬救兵的話,也許破財免災,或許就不會發生激烈的衝突,當然家裡的糧食肯定是要被消耗殆盡的。

    在那種境況下,糧食就是命呀,哪能讓一群災民吃光,就算不去搬救兵,衝突也應該是在所難免的,悲劇也是要發生的。

    第二,逃荒路即死亡路

    影片主要是透過逃荒場景與其他場景之間的不斷切換來推進的,因此逃荒隊伍的路途生活成為整部影片的重心所在。

    逃荒隊伍是由千千萬萬的栓柱、瞎鹿、花枝們組成的,浩浩蕩蕩的逃荒隊伍原本是為了走出“死地”河南去尋求生的希望,然而逃荒路上的他們只能自生自滅,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在天災人禍的雙重困境中饑民們不斷被餓死、凍死、炸死,死後有的能得到草草掩埋,沒有了親人的只能暴屍荒野。逃荒求生與死亡的衝突,在老東家一家的命運變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老東家一家原本過著錦衣玉食的農村地主生活,但大饑荒的來臨致使家產糧食被饑民搶走、兒子被殺,被迫攜家外逃。與其他災民相比,東家有馬車、有較多的銀元、有長工栓柱的服侍,因此一開始東家將此定位為“躲災”而非“逃難”。

    然而“躲災”路上,逃荒第43天,因國軍混入逃荒隊伍遭日軍轟炸,混亂之中東家的馬車、銀元等被潰敗的國軍搶走,至此其徹底由躲災者變為逃荒者。逃荒路上,其兒媳、老婆相繼餓死,在大年三十被迫賣掉閨女。

    火車進入潼關後,唯一的親人孫子早已捂死,一無所有的他只能仰天長嘯:“老天爺,這是為啥呢?”至此東家一家的生存悲劇達到極點,逃荒之路成為名副其實的死亡之旅,東家的遭遇正是千萬其他家庭的寫照。

    第三,女性身體成為延緩死亡的最後資本

    當饑荒裹挾著掙扎在生死邊緣的生命個體時,所有的倫理道德都會顯得蒼白無力。為求生存,賣兒、賣女、賣老婆是常有的事,甚至殺子充飢或吃死者的屍體都曾真實地發生過。

    因此,影片中不僅有賣兒賣女的悽慘場景,也有關於女人身體與生存的關注,女人身體成為女人自己及親人有可能活下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影片中花枝(瞎鹿老婆)和東家的女兒就是重點塑造的形象。

    逃荒之前,花枝因饑荒來少東家家裡借糧,少東家試圖用“弄一回,兩升小米”的代價強迫花枝;逃荒路上,瞎鹿為救將要餓死的母親而欲賣年幼的女兒時,買者說:“你媳婦倒行,能賣五升小米。”瞎鹿死後,當栓柱欲用偷來的餅乾誘惑東家女兒而遭拒絕後,花枝說:“給我餅乾我給你睡。”

    後來,花枝與栓柱在洛陽城外的雪地裡成親,其目的是將孩子託付給栓柱。為了救孩子,花枝與栓柱成親一天後,以東家閨女的身份賣得四升小米,從此她與孩子、栓柱、東家等人訣別。

    東家的女兒原本是有理想的在校學生,災難改變了她的命運,被迫服從父親的意志出外逃荒,逃荒路上東家為了安全起見,允諾將女兒嫁給下人栓柱。

    然而當財物被軍人搶光後,他們沒有了生存的依靠。為了延續三個人的生命,東家女兒被迫以五升小米的賣價在大年三十將自己賣給洛陽戰區的被服廠經理,而後被買者送給洛陽戰區軍需處官員,以供其淫樂。

    花枝和東家女兒的命運只是那塊土地上千萬命運相似的婦女的寫照,她們的選擇不能以倫常道義規範之,因為彼時彼地那樣做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事實上,當年大災初期“人市”火爆,而隨著災情的加劇很多年輕的女子也無人問津了,這才是最悲的悲劇。

    《一九四二》無疑是一出活靈活現的生存悲劇,但其結尾——一無所有且素昧平生的東家與妞的相識、相持以及隨後響起的主題歌《生命之河》為我們留下了些許安慰。

  • 3 # 二寶的煩惱

    當然不能,換做你是災民的話也不會走的,那會最要緊是自己的命,其他都是次要的,除了吃的,神馬都是浮雲!電視劇紀曉嵐中和珅有句臺詞:災民還算人嗎?這句話看似很混賬,但事實就是這樣,餓到快死的人除了吃,腦子裡面已經什麼也沒有了。

  • 4 # 天行健ZXM

    不能避免

    在當時的情況下,以刺蝟為代表的饑民,選擇吃地主是他們的無奈之舉,解決的是生存需求,當人面臨生存需求的時候,是不計後果,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出來的,廉恥,道德,法律,情義在生存需求面前蕩然無存,在電影的後期發展仲可以顯現出來,比如賣身,賣孩子,吃寵物,甚至人之人等等。災民不把地主家的糧食吃完是不會走的,而地主家也不會眼睜睜地看著自家的糧食被災民吃完,而無動於衷,不採取任何措施。從地主兒子發動本村村民一起吃飽之後,和外村的災民火併,就能看出了,悲劇不可避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柑橘果實上出現花斑咋回事?果農如何應對脂點黃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