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來消費

    備受整個中國零售業矚目的美國Costco(大陸官翻開市客,臺譯好市多),終於在今天(8月27日)開業了。原以為這個門店的開業,會帶給上海市民很多福利便利,帶給中國零售業很多商業啟發。

    要知道,Costco門店所在的閔行區朱建路235號周邊,道路寬闊,並沒有什麼居民樓和生活配套。從車庫排隊進場的隊伍之長,遠超北京南站、虹橋火車站排隊打車的隊伍。場內幾乎所有櫃檯面前,都有瘋搶的顧客。大爺大媽們不管是對著家用的大號洗衣液、還是昂貴到十幾萬元的愛馬仕皮包,都是瘋搶秒沒。

    鮮肉櫃檯上,大爺大媽們都是直接用手撕搶豬肉。也不管手上是不是油膩難受,或是這些肉其實任何地方都買得到。

    店內22個收銀櫃臺,每個櫃檯前都是排滿長隊結賬的人群。從排隊起到結賬,基本都在兩小時配對等待時間。幾乎每個櫃檯前的瘋搶人群,都有擁擠插隊造成的糾紛爭吵和抱怨。

    店外幾個入口,不管是正門口還是外掛樓梯位置,都是長達幾百米長的等待進場的排隊人流。這周的上海,正值立秋以來的最高溫時期,很多店外排隊的人群,頂著中午的烈日暴曬,身心體驗極差。

    中午11點左右,整個Costco門店周邊的多個路段全線擁堵。周邊的幾所外國學校,直接向監管部門發起了投訴。上海本地交通廣播和交管微博賬號,上午10點以後就幾次呼籲過往車輛避開所在路段。

    然而,並沒有什麼作用。很快,上海本地有關主管部門,直接叫停了Costco繼續營業。中午時間,Costco透過官方渠道直接推送訊息,下午一點開始,Costco停止營業,顧客只出不進。

    其實,一週前開始,Costco門店已經每天迎來幾百人辦理會員卡的人群。擁擠不堪,其實多少應該得到Costco的預估。人算不如天算,誰都不能預料,來的人會這麼多。想必很多人長這麼大,都沒見過像今天這種人多到無解的場面。

    Costco中國首店的三個“震驚感”

    完全超出所有人預估的來客人流,劫持了外界對今天正式門店開業本應該被注意到的零售業價值。不過,縱然如此,我們還是從開業現場,發現了足以震驚給外界的三個感覺。

    第一,完全照搬全球模式。

    但凡去過全球任何地區的Costco門店,你再看今天Costco上海門店的內部狀況,你會完全認可Costco在中國複製了一個跟全球門店一模一樣的模式。

    不同於6月7日開業的德國ALDI上海首店,還是租賃上海靜安體育中心現場場地,並且根據上海的特性,改良成一個“輕奢”版的社群生活超市。Costco的上海首店,幾乎完全照搬複製了全球模式,不僅是自建物業,而且店內倉儲模式、大號裝商品,完全類似Costco全球其他門店。一個13000平米的超大型獨立商業綜合體,也是為了完全複製Costco標準門店的物業要求。

    店內所有商品和貨架陳列,也是標準的Costco倉儲一體化。超高的重型倉儲貨架,一層格位簡易開箱陳列,二三四層格位儲存著連塑膠膜都沒拆封的商品箱。如果你只看顧客在貨架前選購的區域性照片,你會覺得這個店和順豐、三通一達的倉庫,沒有任何區別。

    商品的規格和品牌組合,十足的Costco風格。無論是自有(PB)商品,還是品牌(NB)商品,統一都是大尺碼大規格的包裝。為了強化這裡的商品非常“Big”,店內動線的主通道,甚至擺放了一個三層高的棕熊玩偶。整個Costco店內和國外風格一樣,透過處處的視覺表達告訴你,這裡一切都很大。品牌商品只選擇全球最具知名度的一兩個品牌,同一類單品只陳列一兩個規格。減少購買決策選項,拋棄商品對比條件。

    鼓勵囤貨,多買多便宜的消費理念,依然是Costco營造給上海市民的主要進店印象。這點對比盒馬提倡的不要囤貨,新鮮第一,想到就買,下單30分鐘送貨上門的理念,可以說完全是對立矛盾的。

    價格方面依然是可對比同類商品最低價。估計很多沒有到店的人,已經透過群聊和朋友圈資訊,看到Costco店內,限量在賣1499元一瓶的53度飛天茅臺。對比今天基本買不到茅臺,更不可能還有2000元以下價格的現狀,這絕對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價格和供應鏈能力體現。

    第二,奢侈品百貨化。

    不同於德國ALDI被人稱為廉價超市,美國Costco是服務中產階層的“好貨低價”超市。因此,今天很多到店的人,進店就被一排排藏著玻璃櫃裡,毫無奢侈品的珍貴奢華感。愛馬仕、香奈兒、普拉達、勞力士、天梭……這些奢侈品牌,陳列的就像水果攤的大路貨。

    價格方面,依然是我們所能想象到的所有渠道,不管是海外代購、跨境平臺、還是國外免稅店,都不能對比的最低價格。據現場工作人員透露,三個價值13萬元的愛馬仕包包,擺上貨架就沒了。

    你會非常震驚這些奢侈品大牌,為什麼會甘願讓自己嚴控“逼格”的奢侈品價格和陳列調性,怎麼在Costco裡面就正大光明的平民化了呢?或者說,究竟是Costco的供應鏈能力有多強,能讓Costco這種全球第一奢侈品牌都自降身份來這裡賣貨?還是Costco的整個零售模式,能讓愛馬仕也看到自己營造的品牌調性、商品價值和渠道佈局,也有無法觸達的價值空白?

    第三,“這都不叫事”的收費會員。

    不知道深陷出售傳聞的麥德龍中國,對於今天發生在Costco的人流盛況,有何感想?

    23年前的1996年,德國麥德龍在上海普陀開出中國的第一家門店。這個與今天Costco高度類似的倉儲量販式大賣場,除了商品定位高階造成的定價不同外,它與Costco在諸多方面,包括收費會員制、進口商品、倉儲式大賣場等模式,幾乎一模一樣。

    但是,麥德龍也因為這些原因,從一開始就遭遇了嚴重的水土不服。不先掏錢辦理會員卡,顧客都沒資格來店裡花錢消費。這對於當時中國消費者腦袋裡深刻掛印著“顧客就是上帝”,“別家都是求著我來消費,你們家居然還要我先掏錢買張進場門票”的認知,嚴重背離。

    1996年的中國,縱然是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也是一個工薪階層平均月薪500元的低收入時代。麥德龍首先在中國推出一個面向普通大眾的收費會員模式,實在是不接地氣的有些幼稚了。哪怕是10元錢的會員費,那都是那個年代一家人口一天的伙食費。

    現在,Costco一年299元(提前辦理只需199元)的會員年費,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這都不叫事。而且精明的上海大爺大媽,幾秒鐘就能算出,我今天在這裡只要花銷600元以上,所能獲得的折扣就能一次性把299元的會費掙回來。

    這點非常類似阿里88VIP會員的88元年費,一次支付88元,轉眼就把218元的優酷會員年費給掙回來了。

    Costco的零售模式和購物價值,天然就是一個為有著龐大且穩固中產階層的社會準備的。23年前麥德龍來中國的不接地氣,更像是一個在錯誤時間、面對一個不合適的人群,做了一個理論上都不正確的事情。

    估計今天很多零售業同行,都已熟知Costco的盈利模式,不在商品的批零差價,而是會員費。簡單的說,就是從事零售業的Costco,卻不是從零售當中掙錢。而是透過建立的超高“好貨低價”體驗,掙取人頭費(會員費)。實話實說,這種理解還是有些表層。

  • 2 # 李祉璇840

    其實坦白講,大多數華人還是有點崇洋媚外,感覺外國的東西,模式,各種都要顯得高大尚,國外有東西進來,肯定很多人就要去湊個熱鬧,感覺不去好像跟不上潮流,感覺土一樣,另外,媒體的各種宣傳,還沒進來就有鋪墊就說這種店如何如何就開始有鋪墊,突然一來,新鮮感也好,湊熱鬧也好,還有骨子裡那種崇洋媚外也好,再加上媒體各種軟文的宣傳渲染,當然人氣就很高。就像當年星巴克才進來一樣,排大隊都要買,現在呢,熱度下來了,新鮮感一過,也就那樣了。才開業很正常,再過個裡面,店開多了,也就那樣了。

    包括家樂福沃爾瑪,剛進中國也很牛啊,現在呢,好多地方都關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多大才擁有屬於自己第一輛車的(小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