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時尚育兒圈子

    孩子“輸不起”的表現遠不止上述這幾種,這不僅和孩子這個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有關,更和家長平時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

    家長“結果導向”的思維,導致孩子太看重結果如果孩子做成了某件事情,就會得到表揚和稱讚;如果沒有做成,不管孩子是否努力了,都會遭到否定。於是孩子渴望用好的結果去獲得肯定,而對於不好的結果會盡力排斥,避免發生,甚至不願被人知道。

    另外,有些家長老師過分推崇“第一”,讓孩子從小就產生了“第一很厲害,我要第一”的思維定式,但是,畢竟“第一”只有一個,並且“人外有人”,沒有人可以永遠保持“第一”。所以,這種太想“成為第一”的思維定式有時反而會成為孩子前行的壓力甚至是阻力,當他感覺對結果沒有把握、不確定時,就會想要逃避,以避免發生“不好”的結果。

    家長刻意遷就、盲目誇獎、過度保護造成孩子耐挫力差家長培養孩子從小就有“贏”的競爭意識:吃飯時大家故意慢慢吃,讓孩子“第一名”;玩遊戲時,故意輸給孩子,讓孩子贏。孩子每次都能輕輕鬆鬆地贏得大人,並且大人時不時地給予孩子誇張隨意的表揚:好厲害!真棒!聰明!能幹!讓孩子缺失了生活中本來該經歷的挫折體驗,對自己的實際能力自信過度,一旦獨立行動中發生挫折,就很難承受,並且不會從自身找原因,而去責怪事情本身或者乾脆放棄不做。

    “自我中心性”的表現

    怕輸是人的天性,誰都想自己做得比別人更好,獲得更多肯定及價值感。我們應該承認這一點。而孩子則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常常都以“自我滿足”為中心,包括在感受方面的“自我滿足”,所以當“贏”的感受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出現發脾氣,甚至破壞對方“成果”的行為。

    長期受挫得不到緩解

    不管哪種原因,孩子一旦遭受挫折,就一定會情緒低落。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只看到孩子亂髮脾氣,不但不給予干預,還懲罰孩子的“壞”脾氣,孩子受挫折後的負面情緒將被放大。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孩子會因為痛苦的感受更加懼怕挫折。

  • 2 # 小布點mami

    家庭遊戲本不存在誰輸誰贏,但有時父母為了讓遊戲更具有挑戰性,便會用輸贏的方式和相對的獎勵來鼓勵他們,甚至為了讓他們贏,故意在遊戲中輸給他們。我們的謙讓讓孩子形成了凡事都要贏的心態,在家我們都讓著他們,但在外面一旦無法超過別的孩子,便會表現的失落,易怒輸不起,這會讓我們很尷尬。

    家庭遊戲的目的是增加家庭中的歡樂氣氛,太多的規則和獎勵制度,會失去了家庭遊戲原有的氛圍。

    在家庭遊戲中注重的是遊戲中的歡樂氣氛,不要制定規則,非得分出輸贏,家庭遊戲以自由為主,家長可以放下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當做孩子,學著孩子似的耍賴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孩子會很配合的學著大人的樣子來哄我們。這才是家庭遊戲中最好的交流方式。

  • 3 # 媽媽力養育

    解決孩子“輸不起”的問題,就是要在生活中多說鼓勵的話,讓孩子把對“結果”的過度關注和外部評價,轉移到對“過程、努力、貢獻、幫助、思考”和內部自我評價上面來,原因如下:

    如果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出現太多表揚、讚揚,容易出現三種情況:

    第一就是尋求認可、尋求讚揚;

    第二就是得意忘形、覺得自己什麼都行;

    第三就是輸不起。

    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狀態是這樣的:每個人都喜歡被讚賞,喜歡這種我很厲害的感覺,尤其被外部認可之後,孩子會形成這樣一種自我意識,覺得自己很厲害。

    一方面這是好事,因為孩子的自信心在發展,另一方面,自信過度就是向著“假大空”的自負了。

    解決辦法就是引導孩子關注過程,關注努力,而不是結果,其實就是我們大人的語言習慣中,鼓勵和表揚的區別:

    表揚就是比較虛的,你真厲害!好棒!這類的這是外部評價,偶爾有幾次沒關係,多了就會形成剛才描述的三種情況。

    鼓勵是比較具體的,一共四種:

    描述式:我注意到(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不用形容詞)

    啟發式:(你自己感覺怎麼樣?你是怎麼做到的)

    賦能式:(你自己就做到了,我相信你的判斷)

    孩子希望“別人”覺得我可以,但實際上,孩子的能力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暫時還做不到,孩子就會產生挫敗感。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我可以”的內在信念。

    一方面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挫敗情緒,比如積木搭不起來,你有點難過,媽媽知道,媽會陪你。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關注過程、和已經做出的部分,比如,我注意到你很努力的把這個搭上去,你已經搭了幾層了,我們再努力一點點,就可以再多搭一層,媽媽會陪著你,這樣就會慢慢越做越好的。

    試試看吧,通常遇到一個問題,我們不是去改變孩子的行為,而是看看孩子行為背後,是怎樣的心理需要。

    透過改變我們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方式,來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行為慢慢就會做出改變,這需要一點時間,我們自己行動起來,結果就會慢慢呈現出來。

  • 4 # 蜜桃姐姐

    咱們從遊戲衍生到生活中各種比賽,如果輸掉一場比賽會讓孩子流淚,家長需要告訴他如何更專注於樂趣。

    無論孩子在比賽、遊戲沒贏的時候發飆,還是在他姐姐搶到沙發上最好的位置時他的崩潰,很明顯表明孩子真的很喜歡出頭。

    雖然勝利會給孩子一種自豪感和控制力,但是經歷失敗也會帶來好處。失敗會幫助孩子們開始培養同理心和毅力。即使孩子當時看起來很傷心,他也應該很快從傷痛中恢復過來。與其溺愛他,不如讓他感受失敗的痛苦。家長可以透過孩子的一些態度調整策略,可以教他更快地恢復。當孩子在輸了後,經常會有以下這些話(藉口),家長要學會應對。

    “我再也不會玩這種愚蠢的遊戲了。”

    應對策略:解釋每個人有時都會輸

    當然,許多面向這一年齡段的遊戲——包括抽紙牌或擲骰子——只是運氣問題。向孩子解釋不可抗因素可以幫助他減輕憤怒,但應該避免給他的失敗塗上糖衣。相反,試著說:“事情並不總是如我們所願。有時我也會感到失望。說“沒什麼大不了的”,是不承認孩子感受的體現。家長要告訴孩子他還有其他的機會可以贏。這會讓他從現在走出來,給他一些期待的東西。

    如果遊戲的結果依賴於策略而不是運氣,家長可以透過頭腦風暴來幫助孩子改進他本可以做的不同的事情。說一些間接的話,比如:“嗯,我想知道如果你把這個棋子挪開,會發生什麼。”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會一直輸了。

    “我放棄!”

    應對策略:強調比賽開始後,結束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意識到他不會贏,他可能會想要中途退出,這樣他就可以避免失敗帶來的挫折感(或羞辱)。然而,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堅持到底。告訴他,在遊戲進行到一半時退出就像違背了對朋友的承諾——如果他說要退出,他的朋友可能不想再和他一起玩了。

    “我討厭這個。”

    應對法寶:表揚孩子的表現。

    這個年齡的孩子不喜歡為了挑戰而競爭。他們喜歡勝利,因為勝利帶來的成就感和認同感。所以不要只在孩子贏了的時候表揚他,即使他輸了,家長也要表現出一些熱情。祝賀他做一些具體的事情。例如:“踢得真棒,我真為你把足球踢給隊友的方式感到驕傲。”

    家長還可以透過一種明確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勝利並不是一切,從而幫助孩子正確看待遊戲。“在我們家,清理遊戲道具是贏家的工作”。這會降低勝利的高調,讓任何人都不會太沉迷於慶祝勝利的喜悅之中,也不會吹噓自己是最棒的。

    研究表明孩子對失敗的反應可能與對手的性別有很大關係。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認為很多活動都是“男孩的”或“女孩的”,如果一個異性孩子表現出色,他們可能會對遊戲失去興趣。為了確保孩子不會以此為藉口輸掉比賽,可以這樣說:“你妹妹/哥哥這次贏了,因為她/他以前打過球。一旦你玩了幾次,你會做得一樣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到詹姆斯輸掉比賽後落寞的表情離開球場,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