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爛柯人
-
2 # 夕陽下的晚楓
如果認真分析,便可發現,這個問題是存在一定誤解的。嘉慶雖然不是什麼昏庸之輩,但也沒題主說的那麼精明,他何時把官場腐敗原因分析地頭頭是道了?其實,嘉慶登基後,先是被太上皇所左右,根本沒有實行改革的權力和機會,在乾隆死後,嘉慶雖然懲治了以和珅為代表的個別貪官,卻並沒有推行特別有效的改革方案。
在懲治腐敗的問題上,嘉慶一生最為值得稱頌的一件事,就是扳倒了和珅和珅從一名三等侍衛起家,陰差陽錯地獲得了乾隆的賞識,因而不斷遷升,最終成為了乾隆朝的重臣。但是,在權力和金錢面前,和珅很快迷失了心智,逐漸墮落成了清代最大的貪官。由於乾隆寵幸和珅,所以和珅的權勢也過於膨脹。在乾隆死後,嘉慶很快下旨將和珅等人逮捕,並查禁了他的財產。嘉慶的舉動,在當時堪稱是具有轟動效應的,也引發了其他官員的一陣驚恐。
在懲處完和珅以後,嘉慶並沒有進一步推行改革,而是陶醉於暫時的勝利民間盛傳:“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可謂是對嘉慶懲治和珅事件的真實寫照。按照清史學家倪玉平先生新著《清史》的說法,和珅的財產大部分都流入了嘉慶的腰包,並沒有充實到國庫。而這樣的做法,也真實地反映出,嘉慶皇帝並非真的那麼心懷天下。客觀地講,作為皇帝的嘉慶,非常憤恨和厭惡貪官,但作為一個人,他本身也存在著巨大的貪慾。一個被貪慾障蔽了雙目的人,又怎麼能拿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呢?
嘉道中落,實際上也與嘉慶的平庸有關儘管乾隆朝後期清朝吏治已經呈現出了全面腐敗的傾向,但如果嘉慶真能像其祖父雍正一樣,堅決徹底地推行改革,恐怕,清朝的衰敗也不至於那麼明顯。所以,我個人認為,嘉慶並沒能把官場腐敗原因分析的頭頭是道,更沒有推行堅決徹底地改革。
-
3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乾隆接手的大朝王朝,底子非常優秀,僅在國力財富上,康熙爺駕崩時,國庫尚不足七百萬兩白銀,乾隆爺即位時,國庫裡竟有五千萬兩白銀。乾隆的能力、功勞是有的。如五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支援水利、佔領新疆,將新疆納入大清疆域等。但遠無他自我吹噓的”十全武功”那麼偉大。最後清朝的氣數,也是從他手中開始凋敝衰敗,滿清統治的根基,被來自內部的腐敗所蛀爛。 1795年,乾隆禪讓皇位予嘉慶爺,腐敗之勢也如燎原之火,一發而不可收拾。 對此,嘉慶皇帝是有著清醒認識的。
編修洪亮吉上奏有言 ,”士大夫漸不顧廉恥”。 這個就是說當官的都不要臉啦!小民不要臉里巷無敵、撒潑打滾,當官不要臉茶毒百姓、危及社稷。如今各級官員賄賂盛行、貪汙成風。什麼“冰敬”、“炭敬”、“年禮”等等,名目繁多,連沉溺此道官員也因承受不起,而頗有微詞。造成這種惡俗吏冶的原因,恐起於乾隆登基後,將雍正年間革職貪賄官員一齊復職。試圖改善原本在雍正年間與士紳階層較為緊張的關係。並放鬆對官員考績,結果他爹辛苦了25年保持對貪腐高壓態勢,被一招廢棄。貪風又起,比舊更烈。可憐百姓更是被盤剝的衣無寸縷、屋無片瓦、呼天搶地、反軍四起。如乾隆46年回民起義、60年湘黔苗民起義,廢時二年方為平定。以及白蓮教起義等。
嘉慶對於吏冶腐敗的論述與剖析,很是精準老道,”大不法小不廉,吏治不清,民生何賴?”高官藐視成制,下吏貪賄鮮恥,吏冶無冶,百姓民生倚靠無著?按現在的理解,高官的危害首在於不守成制(組織規矩)、敗壞綱紀。這種毀滅性的負能量,遠比貪賄對朝庭和國家造成的損失大很多,既抺黑了朝庭的顏面,讓反腐努力化為烏有;又讓百姓以為國家暗無天日,自然會起來造反;其惡俗之舉更讓下吏上行下效、竭盡所能,去盤剝百姓。
誓若重臣和珅,抄家籍產達8億白銀,時年清庭歲入僅7千萬白銀。於嘉慶4年正月15日被嘉慶帝按上似是而非之“20大罪”,並於正月18日勒令懸樑伏法。此案疑點甚多,為何在乾隆駕崩大喪期間,匆匆而又執意賜死重臣?為何逮捕至賜死和珅只用了10天,而抄家清點財物足足用了4個月。這豈不是未等貪腐之數呈堂便予以判死?由此可見,貪腐之巨並不是和珅受死之主因,當然,事後這貪腐之巨,可以做為貪腐素材一種特色,來警醒各級官吏所用。
和珅被殺的主因,似可從嘉慶4年正月23日批覆江西巡撫張城基之上奏見之端倪,“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實出萬不得已。”又正月27日批覆廣東巡撫陳大文之上奏有言,“天下至大,兆民甚眾,近年皆為和珅所矇蔽,諸務廢弛,若不速辦,幾不可問矣,不得已之苦衷,惟上蒼昭鑑耳。”似乎天下只知和中堂,不知有朕,是和珅判死之主因。這確實是主因之一,從政冶上說,重臣一手遮天,功高掩主,和珅確實該死。但從二句”不得已”和一句”蒼天可鑑”的吁嘆,雖不表明和珅可以不死,但一定是嘉慶對將和珅按上似是而非的“20大罪”和匆匆而執意處死和珅的無奈和反省。按嘉慶帝之言外之義,和珅待細審後再賜死,似乎更乎合情合理一些。
然而實際上,為何又匆匆賜死和珅呢?我的理解是,除了政冶上的功高掩主之外;在行政上矇蔽朝庭視聽,造成政令上傳下達阻滯不暢,令國事由和珅擅權獨專之外;在吏冶反腐上,和珅之例是否屬於“大不法”之害呢?從反腐的角度來說,朝庭對重臣獲罪的標準自然與下吏獲罪的標準不同。老虎之大,一大在藐視成制,二才大在貪腐巨大,二者皆有損國格,讓朝庭的反腐努力化為烏有,更有甚者,直讓下吏、百姓誤認為朝庭與官吏蛇鼠一窩。這個霍亂般傳染力;再加上超級重臣身份貪賄榜樣之影響力;以及和珅一手遮天,令日月無光的巨大的遮蔽能力,三者迭一的威力,使嘉慶帝無法承受不立即賜死和珅的巨大壓力。立時被嘉慶拿來祭旗立威,也確是不得已而為之。
至於處死和坤後,嘉慶對於吏冶腐敗切中要害的剖析和結論,”大不法小不廉,吏治不清,民生何賴?”之斷既已明瞭,卻不能竭力行效之因。依我看無非以下3點,
1.嘉慶雖與雍正一樣,登基前久為儲君,但以嘉慶的能力、魄力等個人品質配備,都無雍正爺敢與全面向士紳階層開戰的可能。嘉慶持續向史冶腐敗戰鬥能力令人擔憂!
2.雍正朝時,康熙爺已基本釐清在政冶、軍事上的內憂外患。留給雍正爺一個比較清朗的施政環境,讓其安心在經濟上、吏冶上的施展抱負。當然,雍正面對計程車紳階層抵抗實力極為不凡。但雍正有堅定的信心和殺伐決斷的能力以及勤政的實力來碾壓之。這些實力,嘉慶都沒有,嘉慶寬厚仁和,雖對反腐之見地不下於雍正,但勤政和殺伐能力遠不如雍正。而且,乾隆留給嘉慶的是長期狂歡後,一地雞毛的吏冶極端腐敗的環境
回覆列表
再高明的醫生,也無法挽救病入膏肓的患者。何況嘉慶雖算不上平庸,但與先前的幾位皇帝相比,卻要遜色的多。在乾隆後期,清朝的吏治已經相當腐敗,而且衰落跡象日益明顯。嘉慶不是傻子,對這些事情掌握地清清楚楚,但在整飭吏治時,卻收效不大。
乾隆死後,嘉慶開始親政,真正掌握了國家的最高權力。此後,他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懲治權臣和珅。和珅曾為三等侍衛,後來深得乾隆賞識,被破格錄用,一路官運亨通,先後擔任過各部尚書、內務府總管、文華殿大學士等要職,並掌控著軍機處。在乾隆晚年,和珅藉機攫取了巨大財富,成為一大貪官。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嘉慶下旨逮捕和珅與福長安等人,並查抄了和珅在京的全部家產。此舉算是嘉慶朝整肅吏治的代表性事件。但是,和珅倒臺後,嘉慶並未進一步進行深入改革,而是滿足於階段性的勝利。或許是和珅跌倒後,嘉慶吃的過飽,有些忘乎所以了。
與此同時,嘉慶的主要精力卻用在了繼續加強和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上,力圖防止出現類似和珅的權臣。當然,嘉慶與乾隆不同,是一個比較節儉的皇帝,所以曾多次降旨不讓地方進貢,也減少了出巡的次數。但是,皇帝個人的節儉,對挽救整個國家的風氣所起效果並不是很大。
嘉慶雖有心以身作則,並整肅吏治,但卻不具備其祖父雍正帝的才幹和精力。所以,很多政策即便推行了,但卻並未取得明顯的效果。而繼位的道光皇帝更是不及嘉慶,所以清代在嘉道年間很快陷入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