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孚鑑
-
2 # 文創聯廣州
其實,早在夷陵之戰期間,魏國就有謀士建議曹丕出兵。但是,不是出兵滅蜀,而出兵伐吳,然而等吳國滅亡後,再對孤立無援的蜀國出手,進而一統天下。
然而,由於當時孫權在開戰之前,就已經向曹魏稱臣。於是,曹丕“義正言辭”的拒絕了這項建議。他說道:“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如果曹丕當時真的發兵,與蜀國一起夾擊東吳,那麼歷史很有可能就會被改寫了。可惜,曹丕並沒有其父曹操那般的遠見和魄力。最終白白錯失了這個機會!
好!言歸正傳,等到夷陵之戰結束後,曹魏為何不乘蜀漢兵敗,而聯合吳國一起消滅蜀漢呢?答案是:不可能的!
首先,孫權可不傻,不會跟曹魏聯手去消滅蜀漢的。所以,在夷陵之戰勝利後,孫權就主動將被俘的蜀軍將士歸還給蜀國,同時派人出使蜀國,儘快修復兩國關係,再次鞏固了孫劉聯盟的關係,從而避免魏國乘機將之逐個擊破。
其次,蜀國雖然元氣大傷,但是諸葛亮是一位能臣,他很快就穩定了局勢。而蜀國依託川蜀地區的地理優勢,完全有能力單獨抵禦曹魏的進犯。而如果曹魏無法能在短時間內擊敗蜀國,那麼他們就沒必要出兵了,搞不好吳國就會乘機北上,到時候就不好收場了。
-
3 # 應作如是觀
《三國演義》中,曹魏為什麼不乘蜀漢夷陵兵敗,聯合孫吳消滅蜀漢政權?
這個問題,等人到了下面,去問羅貫中好了。
我跟你嘮嘮,三國時期,曹魏為什麼不乘蜀漢夷陵兵敗,聯合孫吳消滅蜀漢政權,這個事情。說夷陵兵敗,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小說中把這形容這次兵敗為“火燒連營七百里”。
自古以來,戰爭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從未有傷敵沒有損失的情況。劉備夷陵兵敗之後,雖然西蜀損失了大量的戰力,但是東吳也不好受。戰爭前期,西蜀壓著東吳碾壓,同樣消耗了東吳大量國力。
兩國一戰之後,西蜀兵敗,東吳慘勝,可謂是“傷敵一千自損九百五”。
三國之局勢與戰國時期並無不同,夷陵之戰以前,魏蜀吳三國之見的關係並不固定,時而合縱,時而連橫。
天下九州,曹魏得其六,實力最為強大,西蜀東吳兩國分三洲之地,實力比較弱。夷陵之戰結束之後,西蜀,東吳兩國國力得到削弱。
按照當今“鍵盤俠”的道理來說,曹魏聯合東吳,一舉滅掉西蜀,兩家瓜分其地,何樂不為。
以當時而言,東吳與西蜀剛剛乾完一架,兩國既有新仇也有舊恨,聯合曹魏,趁他病要他命,幹掉西蜀,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關鍵的問題是,幹掉西蜀,曹魏,東吳瓜分土地,以後呢!?
偌大的江山,曹魏佔據7洲之地,東吳佔據2洲之地。況且,東吳第二次與西蜀開戰,國力得到進一步削弱,而曹魏則是以逸待勞。
以諸葛亮之能,背水一戰,東吳絕對要傷筋動骨,而曹魏還會有一戰之力。
如果當時曹魏與東吳聯合滅掉西蜀,曹魏絕對反手就把東吳給滅了。
曹丕之雄才大略,豈能看不出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孫權,曾被曹操贊言“生子當如孫仲謀”,豈能看不出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所以,夷陵之戰結束,戰火的硝煙還沒有散去,西蜀,東吳兩國就締結了盟約,共同抵抗曹魏。
且當時曹操去世還不滿一年,依照古代葬禮“漢氏承秦,率天下為天子修服三年”,國喪期間,不宜大動干戈。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樓主這個問題不太準確,其實曹丕趁劉備新亡,後主剛剛登基,曾派過五路大軍攻打蜀漢,只不過被諸葛亮打退了而已。
話說劉備新亡,魏帝曹丕就和大臣商議相機伐蜀,史料記載:“時建興元年秋八月,忽近臣奏有禍事。後主問其故,近臣曰:“今曹丕調五路大軍來取西川,第一路乃番王軻比能,起羌胡兵十萬,犯西平關;第二路乃蠻王孟獲,起蠻兵十萬,犯益州四郡;第三路乃吳王孫權,起精兵十萬,取峽口入川;第四路乃反將孟達,起上庸兵十萬,犯漢中;第五路曹真為大都督,起兵十萬,取陽平關”,也就是司馬懿建議啟用大司馬曹真率領十萬魏軍,蠻王孟獲率領十萬蠻兵等五路大軍共計五十萬兵馬攻向元氣大傷的蜀國,其中最後一路就是東吳起兵十萬,攻打蜀漢的江州。也就是說,曹丕是想過和孫權聯盟的。
那麼孫權答應了嗎?當然......沒有答應也沒有不答應孫權也是個精明的人,他知道有諸葛亮在,蜀漢不好啃,如果起兵後又不能滅掉蜀漢,豈不是又結怨與蜀嗎?所以他按兵不動,想著如果魏國勝,就起兵攻打蜀漢佔點便宜,如果蜀漢勝利,就烹殺魏使,與蜀漢重新結盟。果然,諸葛亮令魏延退南蠻,令趙雲守陽平關,令馬超安撫羌人。令李嚴勸退孟達,四路大軍皆無功而返,於是乎孫權也就拋棄曹魏,與蜀漢重新聯盟了。
-
5 # 種地的秀才
其實在東吳夷陵之戰剛結束,劉備兵敗退回白帝城的時候,曹丕正在大規模集結軍隊聲稱幫助孫權討伐劉備,東吳的徐盛、潘璋、宋謙等人也請求再次攻打劉備,一定會把他擒獲。陸遜認為曹丕現在集結軍隊是心懷不軌,應當立即撤軍。不久曹丕果然從洞口、濡須、南郡三個方向攻擊東吳。因為當時孫權對魏稱臣並非出於真心,揚、越多數夷族也沒有平定,內患未除,所以放低姿態對曹丕說“如果我真的罪不可赦,我將奉還土地和人口,只希望你讓我寄命於交州,結束我剩下的生命”曹丕對孫權說你所謂的始終侍奉魏國的保證沒有一點依據,如果你真有心就把你兒子孫登送過來為質,消除群臣對你的疑慮。孫權一氣之下把年號也改了,沿江佈防魏軍的進攻。之後又派人去拜會劉備從新結為聯盟,恢復關係。
三個人精之間的互相算計至此又回到原點。
回覆列表
夷陵之戰,是蜀漢和東吳之間的戰役,是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帶領軍隊攻打東吳孫權,孫權要求和,但是劉備不同意,之後孫權拜陸遜為將,最終陸遜讓劉備慘敗!
那蜀漢夷陵慘敗,曹魏為什麼不聯合孫權消滅蜀漢政權呢?
孫劉之間的唇亡齒寒!東吳和蜀漢的矛盾,荊州是導火線,從而導致關羽身死,劉備帶軍攻打東吳。但是蜀漢裡的大臣都是不同意攻打東吳。因為他們知道蜀漢的敵人是曹魏。最後劉備不聽,最後落了個慘敗的下場。
而孫權能在曹操和劉備兩大人物之中生存,肯定有他的個人能力!所以孫權同樣會想到他和蜀漢的關係,是唇亡齒寒的關係!
一存也雙存,一亡也雙亡!若是東吳和曹操滅了蜀漢,下一個亡的就是東吳了,因為當時的局勢是,曹強而孫劉弱!所以劉備慘敗後,蜀漢和東吳孫權又聯合到一起,而不是曹魏和東吳聯合!
曹魏和東吳的關係!雖然在夷陵之戰時,東吳和曹魏表面是和平的關係,互不侵犯。但是孫權並不相信曹魏,同樣曹魏也不會真的不侵犯東吳。
夷陵之戰劉備失敗後,東吳孫權並沒有敢過於的追擊蜀軍,因為孫權和陸遜怕深入蜀地,到時曹魏從後面打來,那才是對東吳最大的危險!
後來果不其然,曹魏派兵攻打東吳,由於陸遜提前準備,沒有讓曹魏得逞。
劉備駕崩後,蜀漢大事託付給諸葛亮,而後就和東吳恢復之前的盟約,共同抗擊曹操!
夷陵之戰給蜀漢和東吳帶來的影響!夷陵之戰,蜀漢失敗,給蜀漢帶來的損失,蜀漢不僅損失大將的兵士,同時也有很多的蜀漢名將陣亡。這給蜀漢後來帶來的影響,讓諸葛亮用了五年的時間,才使蜀國實力得到提升!
同樣,作為戰勝方的東吳,也是有影響的,之後又和曹魏開戰。所以孫劉只能互相幫助、相互合作,才能不被曹操消滅。這也為孫劉聯合抗曹奠定基礎!
所以,劉備夷陵兵敗後,曹魏也沒有聯合孫權一起消滅蜀漢政權。
後來由於東吳孫權和蜀漢重新聯盟,三國局勢出現了穩定的對峙,也使以後的幾十年,三國之間互相制衡,所以在疆域上,基本沒多大的改變!直到蜀漢滅亡後,東吳後來也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