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場思語

    我理解,時間管理的核心是聚焦與計劃。

    聚焦,就是要事優先。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我們在日常,常常是急事優先,事情不處理就要火燒眉毛了,只能馬上處理。這種情況的出現,實際上正是沒有做好時間管理造成的。重要的事開始的時候並不顯得那麼緊急,我們常會覺得還有時間,來得及,而將其忽略,等到期限快到時,發現還沒做,只得緊急處理,質量和效果都不好。還有一些緊急但不重要的小事,一直在干擾你,如接一個無關緊要的電話、接待一個沒有預約的到訪,打斷了你正在做的事。這樣一些緊急的打擾,會使你無暇顧及重要的事。

    要事優先,就要區分出重要的事來,排除干擾,早做先做。可以建立待辦事項列表,將重要的事情列在最前面,定期點檢其進展情況。

    計劃,就是要有序,就是為要做的每件事安排好順序和時間,計劃好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每件事花多長時間。可將一個複雜的事分解成若干個小事,再規劃好每一個小事的時間,這樣做計劃更容易些,也更準確些。

    最後,還想說一下如何避免被急事打擾?可對過去遇到的急事進行分析、總結和調整,是要事因忽略、拖拉變成急事的,今後要及早關注、計劃和行動,避免等和拖;本身就不重要的急事,可嘗試放棄或拒絕,不放棄就不會專注。同時,可與同事共同建立時間管理的文化,會議及到訪時間提前預約、工作時非緊急事項不打對方手機、設定每天處理郵件等的固定時間等。

    相信,有效的時間管理,會讓你工作、生活更有條理,更有效率,更有成效,也會更有成就感。只要把握好這個核心並有意識地進行時間管理,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回答,供參考。

  • 2 # 峰鳴

    學習時間管理,不能只是簡單學習一堆方法和工具,它們不是不重要,但這不是問題的本質。

    時間管理的核心不是延長時間,也不是提高效率,而是對事務的決策。決策要做什麼?決策要放棄什麼?是聚焦貢獻,是要事優先,是用人所長。

    時間管理的本質在於把儘量多的時間用在正確的事情上,能創造最大收益、創造最大價值、最值得做、最應該做的事情上。

    可是究竟什麼事情才是正確的?選擇的標準又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在美國管理大師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第三個習慣就是:要事第一。所謂要事,就是最重要的事,就是與實現個人目標相關的事,就是與個人價值觀相吻合的事。這個回答雖然無比正確,但仍然比較抽象,不夠具體。

    其實在知乎大神采銅《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一書裡,這個問題的回答就很漂亮很細緻。書中判斷一件事是不是值得做的標準就是兩個方面:

    1. 收益值的多少:這件事能給我現在帶來多少好處(身體上、物質上、智慧上、精神上都可以)?

    2. 半衰期的長短:就是這個收益隨著時間的推移衰減的速度,也就是這個好處能持續多久?

    根據這兩個角度,我們可以將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大多數事情分成四類事件:

    一: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

    學習一門知識,增長見識

    習得一項技能,終生受用

    找到一個伴侶,廝守終生

    得到前輩指點,醍醐灌頂

    反省自己過往,知錯就改

    制定目標計劃,憧憬未來等等

    二: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痛快地玩場遊戲,不覺晨曦將至

    與朋友大吃一頓,甚至一醉方休

    追心儀的電視劇,忘了白天黑夜

    去休閒場所放縱,不惜醉生夢死

    逛商場,買衣服,就要隨心所欲等等

    三: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

    與小孩一起玩耍,其樂融融

    給朋友打個電話,噓寒問暖

    背誦一首古詩詞,意境悠長

    做半小時的運動,神清氣爽

    看幾頁經典的書,回味無窮等等

    四: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煞有其事地挑網路掐架

    津津有味地聊是非八卦

    磨磨蹭蹭地醒來還賴床

    漫無目的地發呆並焦慮等等

    透過以上事例的羅列,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有兩類: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和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也就是說,不管收益大小,只要半衰期長就值得去做,因為這種收益值是可以慢慢累積的,甚至有複利的效果。這也符合前面文章裡提到的有明顯未來時間觀念的人往往更能成功,他們會暫時犧牲一點即時的快樂而著眼長遠的目標。

    可不幸的是:我們平時最喜歡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這種及時的滿足感實在讓人難以抵擋),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人一無聊,時間的打發就往往肆無忌憚,甚至不惜損人不利己)。

    結論:

    必須多做長半衰期的事,不管收益大小,持之以恆就好,將這些事情作為我們生活、學習、工作的重心,這樣就更容易達成我們的目標,也更符合我們平時的價值觀,人既有方向感也有充實感。

    儘量少做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我們不需要完全摒棄它們,因為生活也要一張一弛,勞逸結合,適度的滿足可以鼓勵自己繼續出發;

    堅決不做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這些事情費力也不討好,只會將自己大好時光白白浪費,這也是人生虛度、蹉跎歲月的最大禍因。

  • 3 # 餘小魚

    最近兩年我一直在摸索時間管理,為的是可以實現更好的個人成長。直到最近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我才對時間管理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一個人想要做好時間管理,其核心在於如何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與培養組織能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時間是無法管理的,我們能管理的只有自己,也就是說與其著重於時間與事務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自我管理上,找到那些真正值得花時間去做的事情。

    如果能做到以下3點,那麼你在時間管理方面將事半功倍:

    01 勇於說“不”。

    若要專注要務,就得排除次要事務的牽絆,此時需要有說“不”的勇氣。必要時,應該不卑不亢地拒絕別人,在緊急與重要之間,知道取捨。

    有時可能是拒絕生活中緊急的事情,甚至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即使它們還不錯,卻會阻礙你把其他事情做到最好。

    說到這裡,小魚就很煩惱,因為最近參加了社群裡的一些活動管理,這佔據了一些時間。雖然這件事看起來不錯,但是於小魚的長期目標而言沒什麼關聯。

    一個人對待時間和要事的方式決定了一個人怎麼利用時間。如果已經確定了目標,還是要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第二象限事務上。

    02 學會授權。

    著名企業家潘尼曾表示,他這一生中最明智的決定就是“放手”。在發現獨木難支之後,他毅然決然授權讓別人去做,結果造就了無數商店、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授權是提高效率或效能的秘訣之一,可惜一般人多吝於授權,總覺得不如靠自己更省時省事。

    比如,不放心子女、寧可自己洗碗的父母,自繪藍圖的建築師或自己打字的執行秘書,都屬於這一類。

    相反,管理者應注重建立制度,然後彙集群力共同完成工作。例如分派子女洗碗的父母,領導一群設計人員的建築師,或監督其他秘書與行政人員的執行秘書。

    假定事必躬親者,花1小時可產生1單位的成果,那麼管理者經有效的授權,每投入1小時便可產生10倍、50倍,甚至100倍的成果。

    03 以要事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有效的自我管理以及透過授權對他人進行有效的管理,其中的關鍵並不是技巧、工具或其他外在因素。

    這種有效管理的中心是內在的,是以第二象限事務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讓你能從重要性而不是緊迫性來觀察一切事務。

    如果能夠建立以第二象限事物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就能提高安排生活的能力,能夠真正做到要事為先,言出必行。從此,就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不必再求助於其他任何人或任何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寫沒過,罰抄50遍合理嗎?而且是特別長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