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義龍320

    那個時代,元朝末期基本民不聊生,因為控制漢人流動和元貴族掠奪,當時商品流道已斷,所以才發生社會動亂。實物交換己不可避免,只是解當時危機,並無實際意義。

  • 2 # 四季文史

    從民生、軍需、儒家思想入手談,朱元璋為何要實施“實物經濟”?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朱元璋是窮苦孩子出生,深知民間疾苦,如果要發展壯大國家,肯定要經濟先行。

    一、“乞丐皇帝”的身世背景。

    我們知道,元末明初經濟蕭條,加之元朝統治內憂外患,已經到了國運衰微的邊緣,時刻面臨著土崩瓦解。

    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順勢參加了紅巾軍起義,最終統一全國,建立大明朝。這位窮苦家出生的孩子當過和尚,做過乞丐,自幼也體驗過農民的疾苦,也為地主家出過苦力。他深知國家的強大必須要致力經濟的強盛,後來一系列的措施也印證了他的想法。

    二、國力壯大,經濟先行。

    朱元璋開國以後,力主改革。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興修水利,鼓勵開墾,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

    朱元璋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助推了明朝的繁榮發展。尤其在發展經濟上表現尤為突出。朱元璋建國以來,大力實習休養生息,這是儒家典型的思想。

    “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之而已。唯廉者能約己而利人,貪者必損國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於私,善柔者,或昧於欲,此皆不廉政之也,爾等當深戒之”。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實行了積極的土地政策,鼓勵農民開墾荒田,種植農作物,同時獎勵他們農耕器具和種子。這一系列的舉措,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為大明經濟增收、軍需保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此外,朱元璋還創新經濟發展形式,實行軍屯、商屯。他搞活了經濟,發展了生產力。

    三、實物經濟的現實意義。

    朱元璋一系列的改革,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之所以採取這麼多的改革措施,是因為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經濟發展,離不開百姓安居樂業。即便在鞏固國防上,他也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

    實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明朝的基業,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歷史的大跨越。縱觀朱元璋的做法,不失為一名實幹家,值得提倡、值得讚揚。乃至今日,大國發展都是經濟實力的較量,所以發展經濟不但是每個國家安身立命之本,更是發展強大的主基石。

  • 3 # 本昌談歷史

    你說的朱元璋實行的實物經濟,實際上是指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試從民生丶軍需丶儒家思想談談這一問題。

    一,從民生的方面說,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大力發展 生產。朱元璋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重要的是休養生息”。朱元璋還鼓勵開墾荒地,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改善了民生。 因此朱元璋對民生還是很重視的。

    二,在軍需方面,(1)明初實行軍屯制度。規定: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 可見,朱元璋的軍屯制度對解決軍隊吃飯問題,減輕百姓負擔也是有積極作用的。

    三,朱元璋實施實物經濟政策體現了儒家的"仁政”思想。還有他實行的一系列愛民和敬老的措施,也體現了孟子提出的“民貴”思想。

  • 4 # 騎馬神魚

    謝邀,歷史上的各朝各代基本都是實物經濟,在科學技術並不發達的極權專制社會里,人們抵禦自然的技術有限,重農抑商,注重農桑,不存在商品經濟,也不可能有貨幣經濟和虛擬經濟,蒙元之所以能夠四處征討,憑藉的就是精騎兵,古時的精騎相較現代的裝甲,坦克,機動力極強,這是草原文化的一大特色,他們僅憑二十萬精騎建立起四大汗國,將二十萬精騎分散於四大遼闊的四個汗國,就像十指分開,握不成拳頭,持別是中國,這些蒙古貴族,雖佔據各地方行政要職,加之蒙古人口稀少,基本陷入了漢人的汪洋大海之中,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差別巨大,雖然元代政策異常寬鬆,這些遊牧貴族要治理農耕社會必定是一團糟,他們迷信武力,種族歧視,土地兼併嚴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朱乞丐取得政權後,總結了各朝各代建國時的經驗,當要從民生入手,先要騙取民心,既然裝就要裝的像一點,分地,減稅,反貪,發展生產,當家才知柴米貴,百廢待興,原來當政這麼不易,什麼都要劃錢,錢從何來,不能像現在印紙片,真金白銀不容易治煉,要當政就得有強大的軍力,要軍力,腰包要鼓起來,腰包粃了,軍力就粃了,怎麼辦,還得向老祖宗討經驗,實行仁政,否則湯武就來革命,亞聖的為人民服務(詳見孟語),人權大於主權,子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立法為民,選賢與能,這朱乞兒學了一知半解,照葫蘆畫瓢,學的有板有眼,可還是沒有得到真傳,不過休養生息學的還算及格,大凡歷史各代初期,不注重民生,搞激進生產,都給百姓帶來滅頂之災,我很佩服老莊學說,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恢復戰爭創傷,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真理,現代西方發達國家無不信奉為金科玉律,無為其實是大作為,是科學管理的最高境界,漢初的漢律,唐初魏徵進諫,大明初期的明律,大凡盛世都是無為而治的典範,明治維新,歐州的文藝復興,美國的崛起,無不是無為而治的傑作,無為而治,說白了就是依法治國,開明皇帝雖然集權,但統治者帶頭尊當法紀,不以權代法,不踐踏法律,不干涉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交給法律,不行政干涉生產,不將權力無限擴大化。各行各業,有序發展,看似無為,其實有大作為,這才是明初社會快速發展的寶貴經驗,後期的衰弱,無不是拋棄了孺家學說,用法家的御民五術治國,看似政令通達,上行下效,一呼百應,可以大興土木,毫盡國力,用人治代替法制,防民甚於防寇,必然對思想,科學技術起到禁錮的作用。

  • 5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朱元璋實施“實物經濟”,其目的是為了擺脫元末明初的經濟蕭條,儘快的恢復民間的生產力。那麼何為“實物經濟”呢,就如同後世的蘇聯應對經濟蕭條時實行的計劃經濟一樣,用糧食等代替錢幣交稅。蘇聯成為了世界級的強國,而明朝也快速的發展,為之後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民生

    明朝初年,國家剛剛從蒙古人的統治中解放出來,而蒙古人在的時候,由於不懂管理,把大片的良田化作了草地,作為馬場。

    朱元璋趕走蒙古人後,把良田再度開墾出來,組織人耕種。然而對於百姓來講,剛剛恢復穩定,還交不起稅銀,也對剛剛實行的明朝錢幣存疑,因此用實物抵稅是一個好的方法。

    軍需

    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達和常遇春率領軍隊北伐,其目標就是佔據著長江以北的元朝殘餘勢力。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軍出征,必須要有充足的糧草供應。

    朱元璋雖然曾經囤積了大量物資,但是常年的征戰也有大量的消耗。而“實物經濟”可以快速囤積糧草、棉衣等大量軍需物資以備北伐之用。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有一條是重農抑商,農民是在首位的。而“實物經濟”的主體同樣也是對農民徵收實體稅,而另一點,農民辛苦一年,交夠稅收,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朱元璋本身也多次為農民減輕負擔,實物經濟也省去了折成稅銀的損耗,對農民十分有利。

    小結

    “實物經濟”對明朝的經濟振興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實物經濟”以實物為主,頗有些計劃經濟的影子,嚴重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嚴重落後於西方國家。

    明朝末年,雖然資本主義開始出現,但是明朝卻已經是日薄西山,清朝的崛起開始挑戰明朝的地位,明朝滅亡後,資本主義隨即消失,也使得近代中國一直落後於西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時田園雜興說其31所有的故事?